1949 年迄今的台湾文坛上,女性文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台湾女作家不仅以其人数众多、创作丰富、文学形态自成格局而引人瞩目,而且每每引领文坛艺术风向,对台湾文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台湾女性文学的当代出发,缘起于 1949 年大陆迁台女作家的人生流寓与文学聚合。在特定社会背景与文艺生态环境中,大陆迁台的新移民女作家把握女性文学崛起的历史机遇,承担了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角色,并由此打破了一向由男作家主宰台湾文坛的事实。新移民女作家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创作所表现的反封建精神、人间悲悯情怀特别是女性独立意识,以及立足脚下土地、多方面反映台湾社会变迁和现实人生命运的努力,是以大陆女性文学过渡到台湾女性文学的桥梁,成为 20 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支。 事实上,当代台湾文学发展的每一时期,无论是新移民女作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坛上的乡愁诉说和家庭题材关注,还是学院派女作家在 1960 年代西风东渐背景下的人性发掘与家国议题;无论是台湾本土女作家于1970 年代乡土文学潮流中的人生守望,还是新女性主义女作家走在 1980 年代文学前沿的群体身影,抑或 1990 年代以来表现出多元创作取向的不同世代的女作家,她们都以自己带有时代印记和生活气息的创作,共同打造了台湾女性文学的历史。 我们注意到,无论哪个阶段的台湾女性文学创作,都鲜明地贯穿了对家庭婚恋题材的关注。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婚恋作为两性相处和人类生存的基本形态,它们不仅大量传递着“家国同构”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信息,还特别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内容和社会性别意识。因而,家庭婚恋题材不仅成为女作家题材选择的重镇,她们对婚姻表现形态、两性关系模式、家庭生活现实的表现,更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历史文化心理的一种发掘。透过林海音的《金鲤鱼的百裥裙》、郭良蕙的《心锁》、欧阳子的 《花瓶》、季季的《塑胶葫芦》、李昂的 《杀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不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婚姻故事,特定年代里的女性情感境遇和现实命运,一一呈现出来。 基于这种创作现象,郑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2008 ~ 2009 级研究生,在 《台湾文学研究》课程的学习中,集中思考了台湾女性文学中的家庭婚恋议题书写。本期发表的专栏文章,选取不同时代的六位代表性作家展开论述,是散点透视中的个案研究,又有纵向观照中的系列研究意义。这些作家创作以及对她们的文学诠释贯通下来,勾勒的正是 1949 年以来半个多世纪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面向。梁静方对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林海音的研究,重在发掘其笔下的旧式婚姻、新式婚姻、婚外恋三种婚姻形态,特别揭示了男权文化传统下“女人不幸”这一命题的历史生存真相;张恩丽的论文, 透过郭良蕙引发1960 年代台湾文坛轩然大波的小说《心锁》,来看男女两性婚姻与性爱悲剧的内因,对台湾社会转型之初打不开的心之“隔膜”进行了深入阐释;张沛从欧阳子小说中的畸形婚恋状态入手,透过人性、欲望和性心理的角度剖析了畸恋悲剧的成因,让人看到了 1960 年代西方现代派女作家对婚姻恋爱的另类解读方式;于爱芹走进季季 1970 年代的小说世界,直面其笔下充满冷漠、怀疑、疏离色彩的两性关系,揭示出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创伤性经验。同样面对1980年代的新女性主义作家,邓一梅选择了最具文坛冲撞力的作家李昂,以“性”角度切入,直陈强大而顽固的男权中心话语遮蔽下,女性无以逃脱的悲剧性命运;《职大学报》“女性文学研究”专栏主持人周晓宁教授,有意拓展学报的女性文学研究视野,热情关注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年轻的研究生队伍寄予厚望,搭建平台,显示了富有创意的办刊理想。在此,谨对《职大学报》以及周晓宁教授表示真诚感谢。 原载:《职大学报》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