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诗意地介入历史——品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鹰 参加讨论

    孟冰将他的新作《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称为“政论体话剧”,让我好生疑惑。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以人类直接和形象的反映完成其对生活的模拟”(苏珊·朗格语),是“诗的幻想”;而政论体话剧,很容易让人想起戏剧史上曾经有过的“活报剧”、“政治宣传剧”等并不成功的尝试;况且,要将毛泽东在历史转折进程中对于中国革命的思考变成真实可感的舞台形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剧作家岂不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看了《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的演出后,我意识到,敢给自己出这样的难题的剧作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而在军旅剧作家中,孟冰有这样的气魄,也具有驾驭如此重大戏剧题材和结构的能力,事实也证明,他在剧中驾轻就熟地将政治家在重大历史关头所作的理论思索化为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
    最令人叹服的莫过于《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一剧的结构,而戏剧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部浓郁的政论色彩的重大历史题材,同时也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的“献礼剧”能否取得艺术上成功的关键。在这部剧中,既是政治家同时又是诗人的“毛泽东”承担着既是叙述者同时又是剧中人的角色。剧作家以毛泽东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不断地变换着戏剧时空,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序”中通过“叙述人”毛泽东的自我介绍,生动地展示了其政治家的气魄和诗人的浪漫,表现了鲜明的性格特征。随之,进入到现实的场景中,毛泽东与警卫员小李富有性格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其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高瞻远瞩。刘少奇进来报告土改工作扩大化的现象,引发了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思考,由农民分到土地时的兴奋回想起其少年时代与父亲毛顺生的冲突,戏剧时空再次转换,实际上,这种回忆所展示的,是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接着,老百姓“送子当兵”的场景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血肉联系,同时也呈现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这一思考,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为邱大娘祝贺70岁生日,并在听到邱大娘最小的一个儿子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中央领导向邱大娘鞠躬的场景中得以形象化的体现。在这部剧作中,有两条明显的结构线索:其一为正在发生的故事,其二为毛泽东的思考,而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的。在前一线索中,展现的是毛泽东丰富鲜明的政治家兼诗人的性格特征,同时,前一结构线索也成为后一结构线索的契机,现实中的故事所引发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正是这一结构线索,使得后一结构线索既有根可循,同时又起着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具象化的作用。在前一结构线索中,剧作家所遵循的基本是现实主义话剧的叙事风格,而在后一结构线索中,则汲取了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叙事风格,戏剧时空的不断转换,拓展了戏剧人物的思维空间与心理空间,使得戏剧结构更加开阖自如,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结构线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艺术形象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和不同时空的人物对话,正是通过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列宁、斯大林、远在战场上的我军高级将领,牺牲了的杨开慧,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著名学者费孝通和郭沫若,还有已经在历史中远去了的李自成,正准备离开大陆的蒋介石等,都随着戏剧主人公毛泽东的思绪而一一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戏剧人物虽然是在毛泽东的思绪中出现,但剧作家并没有将他们当作政治的传声筒,而是深入到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的心理世界中,展现其丰富的性格特征和特定历史时期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他们首先是鲜活的艺术形象,而毛泽东的思考与畅想,则是通过这些鲜活的艺术形像得以呈现的。可以说,无论是在现实的戏剧时空和想象的戏剧时空中,戏剧人物都是鲜活生动的,其所抒发的情感,也是饱满而热烈的,这一层面所呈现的是“诗的幻像”;而毛泽东面对西柏坡的畅想与思考,也是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在特定场景中的戏剧行动和情感世界得以表现的,是意在言外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挖掘。由此,诗意与哲理的结合在这部剧中得以完美的呈现。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一剧重要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不单单是通过戏剧主人公毛泽东的浪漫主义性格,也是通过特定的戏剧场景加以呈现的。毛泽东在想像中与杨开慧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场景。舞台上,随着毛泽东对杨开慧的叙述,灯光渐渐黯淡,而在舞台深处,强烈的灯光照耀下,是一树正在盛开着的梨花,杨开慧出现在梨花树旁,随之,杨开慧在毛泽东的想像中和他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一“对话”中,既展示了毛杨之间为创造一个新世界而绽放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杨开慧作为一个革命者“宁死而其志不夺”的高贵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开慧呼喊的是“我杨开慧死不足惜,但愿润之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是怎样的革命者浪漫情怀呢?这也是这幕戏的高潮,随着舞台上三声罪恶的枪声,杨开慧慢慢倒下。这时,舞台旋转起来,随着舞台的旋转,已经倒地的杨开慧那如同梨花一般色彩的衣裙,还有一头青丝在轻轻地飘动,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美好以及破坏这种美好的势力的丑恶。这种对比,正是一种诗意的呈现,同时也将毛杨之间的浪漫爱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幕剧中,虽然表现的是“死亡”,但呈现于人的是一种力量,是诗意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在《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一剧中,像这样诗意地呈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戏剧场景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场景,赋予了该剧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恰到好处地构建了全剧“诗的幻象。”
    诗意地介入并构建历史,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一剧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孟冰戏剧的主要特色之一。几年前读《突围》的剧本,便惊叹于作者对重大的历史题材,尤其是对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的驾驭与把握能力。如果说,《突围》一剧显示的是剧作家对刚刚过去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复杂心态的把握,那么,《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一剧展示的既有对于处于转折关头的历史人物心态的把握,也有对于当时历史的深入思考。而将思考融化为艺术形象,并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包含了深邃的哲理意蕴。在这部剧作的创作中,孟冰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又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冰的戏剧创作,已经步入了更高的境界。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