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面透视中国近代历史的长镜 ——访历史传记小说作家唐浩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晓利 参加讨论

    一
    白驹过隙,岁月无痕。
    苍莽莽南方荆楚腹地的湖南,在中国漫漫的历史苍海中一直是艘巨大的沉舟。为什么湖南这个远离京都朝廷的省份,却在19世纪中叶的清咸丰年后,猛然浮起,并在中国近代史中疾驶着掀起惊天狂澜,一跃成为政治、军事人才辈出的省份,让国人不再小觑从荒蛮苍野之地而走来的湖南蛮子?
    在采访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张之洞》的作者唐浩明时,提出了这个久压在心头的疑惑。
    唐浩明这位研究清史的学者型作家十分健谈,他如数家珍地诠释着:“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是随着清代曾国藩及其湘军在政治军事上的突起与壮大而发展的,前所未有。湘军这支30万将士的浩荡大军,及当时18省督府大多是湘军首领所署任,更是聚集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影响着当朝政局。尤其是湘军攻下南京后,携带巨资回湘购地置业或买官,送子女读书,更使湖南政治军事人才辈出,进入了良性循环。加之,返湘的数万湘军,走南闯北,出生入死,见了世面,长了见识,并散布湖南各地,对湖南走出落后封闭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然,对唐浩明的采访,话题不由然切入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掺杂毁誉。他既是清廷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的反清农民起义军的“功臣”,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理学的推崇者、卫道士。他的一生影响着近代史上的一大批政治家。为什么唐浩明创作的笔锋会指向曾国藩这位近代史上难以纠缠得清的复杂人物,并将其一生的宦海沉浮演衍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厚重长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端坐在书案旁的唐浩明扬起了头,那是一张隆鼻阔口、天庭饱满的脸,两道浓眉下的眼里闪射出一种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他从容地向我娓娓道来个中原由。
    二
    唐浩明这位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湖南岳麓书社,于80年代上半期受命担任《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之后,就全身心地扎入故纸堆,埋头于曾国藩留下的1500万字的奏折、书信、诗文、日记中,并进行诠释、研究、整理。为编好此套《全集》,唐浩明阅读了大量与曾国藩同时代人的专集与著述,以及旁及的各种正史、野史,对曾国藩这个近代中“是非”最多的人物有了深刻、全方位的了解。据此,唐浩明还在编辑之余撰写了10余万字的论文。其中《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辩》一文,于1988年1月发表后,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美洲《华侨日报》立即予以摘刊。
    唐浩明对我说:“在编辑《曾国藩全集》的十年中,我是在故纸堆里与曾国藩进行了十年对话。我已逐步理解到他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既非圣贤完人,亦非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人物。在行将就木的清王朝,他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注定了他只能扮演一个悲剧角色。曾国藩是不甘心演饰历史的悲剧角色的。我欲将曾国藩这位‘千古罪人’和‘一代完人’摆脱于抽象的概念,而化作一个有血有肉、六情皆具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是我创作《曾国藩》最原始的创作冲动。”
    曾国藩留世的1500万字的文字,为唐浩明的创作开创了最为源远翔实的素材。尤其是作为《曾国藩家书》的责任编辑,唐浩明从整理、校点、看清样、初版、及重版审读的反反复复中,早已熟稔了曾国藩这个人物。在谈到曾国藩这个复杂、诡谲且大忠大愚的人物时,唐浩明的眉头紧锁起来,眉宇间深刻出个川字来:“曾国藩亦是性情中人,但又极其复杂矛盾,既魄力宏大,又胆气薄弱;冷酷残忍,又温情脉脉;时刻提防被人谋算,却常常轻信于人。曾国藩并非资质超人,然良好的系统教育与重性理、讲节操,立足经世致用的湘学学风使他的学养则是超等的。”
    在《曾国藩》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曾国藩一直处于矛盾的焦点:清廷与太平天国的矛盾、政治经济关系与道德的矛盾、满汉矛盾、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清皇室宗派矛盾、官场内部斗争诸多矛盾交织间,曾国藩不得不拥有理学名臣的儒雅风采,也有着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的冷酷;既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又有压抑内心情感的强控制力;军事领袖的荣贵威严与乡村农民的艰苦朴素又几乎同时存在他的身上。唐浩明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矛盾,而将复杂的曾国藩浓墨重彩地述说成百万字的三卷一部的《曾国藩》。
    谈及曾国藩的悲剧色彩时,唐浩明的目光炯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悲剧,是他吏治和自强之梦的破灭。”
    在《曾国藩》第三卷中,唐浩明用很大的篇幅描述着曾国藩的悲剧:晚年的曾国藩终于看到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军走向它的反面,湘军即将由朝廷的保卫者而变成清廷的掘墓人。事态朝着他的心愿相反的方向发展着,而他又哀叹着回天无力。唐浩明分析说:“曾国藩的人生悲剧不是因怀才不遇,而是他的才干得到了发挥,却与时代有着巨大的错位,他个人必然落到如此悲剧的下场。”
    费去11年心血编就的1500万字,共三十卷的《曾国藩全集》初印8000套出版后,虽定价500元却已售罄,这对唐浩明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慰藉。而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从初版到重印18次,其印刷总数已达58万册(不包括台湾同时的印数),成为长销不衰的经典长篇历史小说。其书给读者带来凝重的思考与启示又岂能用数字表示!?  
    三
    《曾国藩》出版后,立即走红中国图书界,获得阵阵喝彩。其书获得湖南省图书最高奖后,又荣获“八五”(1990年—1995年)长篇小说图书奖———这一国家图书奖。并进入“茅盾文学奖”的角逐。
    《曾国藩》这部历史小说的成功,使湖南出版界在国内出版界大露底蕴,显尽风头,亦使唐浩明在文学界名声鹊起,成为文学湘军中的一名自成一格、拥有强劲实力的骁将。唐浩明是位历史学者,同时亦是位责任感强烈的勤奋作家。继《曾国藩》创作成功后,他又伏案疾书,创作出来百余万字、三卷本的历史小说《旷代逸才·杨度》。
    在采访唐浩明时,他坦言着:“如果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复杂的人物的话,那么,杨度则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杨度是中国近代名士王  运的得意弟子,他的一生就是动荡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忧患的缩影。创作《旷代逸才·杨度)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对一种深层文化的研究。杨度的一生充满着救国的摸索,最后才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确实,杨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师王  运可非等闲之辈。这位咸丰举人,曾应聘馆肃顺王邸,同治六年又入曾国藩幕,曾劝说过政治、军事力量强盛的曾国藩另立王朝,被曾国藩拒绝,后终因所议多不合而弃曾离去,专事教育。王  运先后主讲于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江西大学堂等,弟子数千。杨度就是王  运主讲衡州船山书院时拜入其门的。名师出高徒。杨度这清末举人从留日到为官,及在辛革命后依附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成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到1922年投向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奔走,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工作,不能不说贯穿着其思想蜕变的传奇。
    唐浩明驾驭历史题材的功底颇深。《曾国藩》是以其人物的复杂性而令读者入神思考,而杨度在唐浩明笔下却是一位被剖开的旧知识分子的灵魂向读者的展示,使人惊诧间与其同呼吸、共脉搏。
    《旷代逸才·杨度》出版后,使读者们感觉其文学性比《曾国藩》更为完美,艺术感染力亦强盛许些。唐浩明创作历史小说的功力更深一步、更熟一份。
    现在,唐浩明又埋头于《张之洞》的创作,他以每两月5万字的速度,在大型文学刊物《芙蓉》上连载。他欲向读者展示更接近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这场运动,但唐浩明说:“这种展示并不是一览无余,而是通过张之洞的宦海生涯来演绎洋务运动,使人在对历史不断的反省中而领悟历史的本质与真谛。”
    历史是浩淼的。唐浩明完成这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之后,又有什么创作计划,其计划是否又是推出诸如此类近代人物呢?我想这是众多喜爱阅读唐浩明历史小说的读者关切的热点,于是询问着他。
    唐浩明说:“目前在《芙蓉》期刊上连载的《张之洞》因计划创作百多万字,如同《曾国藩》、《杨度》两部书一样,出三卷本。所以,目前我不得不推辞、谢绝众多会议、应酬而沉浸在一种创作的激情中。文学创造是份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不是甘于寂寞二字能涵括其苦的。《张之洞》照目前的进展,还得到后年才能完稿。完成《张之洞》后,我将停笔了,安心潜力读些书。厚积才能薄发,作为作家要对社会、对读者负责。”
    我睁大眼睛注视着唐浩明:“《张之洞》的创作完成后,看样子要封笔啦!”
    唐浩明爽朗地笑了:“封笔?不会,我只想在《张之洞》之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不成熟、不到火候不动笔罢了。”
    我期待着唐浩明下一部长篇小说,又是一面透视历史的长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重现的真切、沉重……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2期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