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贴着老百姓的心窝写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傅谨 参加讨论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讲话》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文艺实践仍然有着指导意义。文艺要深入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三贴近”原则,创作多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群众真情实感、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了好作品,还得让老百姓看得起,中央歌剧院的《蝙蝠》迈出了第一步,希望备受观众抱怨的高票价能借此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观。
    ——编  者
    从3月8日到4月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的新戏《西京故事》,每天晚上都牵动着西安观众的心。剧院的售票窗口早早就挂出“满座”的招牌,剧院门口天天晚上游弋着倒票的黄牛党;演出过程中自始至终热烈的气氛,剧终后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都是为了这部新推出的现实题材剧目。秦腔新剧目《西京故事》是一出贴着老百姓的心窝窝写的戏,所以它得到西安观众发自内心的拥戴,也就不足为奇。
    《西京故事》是一部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现实主义力作,它通过让人们感同身受的情节、故事与人物,让我们触摸到时代真实的脉动,并且引发人们深层的思考,激励人们在新的时代,在中华民族文化悠远的伦理道德根基上坚守理想主义,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它既有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众多戏剧人物牵动人心的命运起伏,深深地打动观众。《西京故事》是写这个时代的农村人融入现代城市的过程,但它不是那类心灵鸡汤式浅薄的励志文学,它不想为农村人虚构一个进入城市而迅速步向成功的神话,相反,它没有回避这个时代面临的凝重话题——伴随着发展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扭曲了许多人的灵魂,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城乡居民的冲突,而解决之道,从社会角度看,显然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与腾飞;从个人角度看,也不仅仅在于发财致富。真正重要的是在改善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重写个人际遇和命运的同时,如何保持一以贯之的道德操守与核心价值。在任何时代,只有社会不同阶层共同完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的建构,才有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与个人才有正常的心态,才不会被成功的渴望淹没。
    秦腔《西京故事》写了当代人的迷失和抉择。这里,不仅有因城市的急剧扩张而率先得益的暴发户的迷失,有教育者的迷失,也有农村青年焦躁地急于改变命运的迷失;迷失逼迫人们选择生活道路,更重要的是它逼迫人们在灵魂的升腾与堕落之间抉择。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道路,更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选择令人信服。《西京故事》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值得充分肯定。
    《西京故事》围绕着罗天福一家的西京生活展开,姐姐罗甲秀和弟弟罗甲成先后考上了这里一所知名大学,当年的民办老师和村长罗天成骄傲地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他觉得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就在眼前,他索性让全家搬到西京。然而,当他们一步跨入这座城市,迎接他们的并不是鲜花与光环,而是超乎预想的道道难关。罗天福和他的子女,在跨越城市的第一道门坎时,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戏里,他们在挑战面前,把自己锻炼成了精神上的强者。
    强者的诞生需要特殊力量为支撑。在秦腔《西京故事》里,作者巧妙地用主人公罗天福创伤累累的脊柱为象征,它让我们警觉支撑着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内心中那种朴实伦理的当代意义,就是由于他们对那些深深镌刻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伦理道德价值的坚守,让中国的脊梁始终挺立不倒。构成这一屹立在世界东方脊梁的,不仅有历史上那些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还有像罗天福这类普通平民,他们用自己对人生、对命运始终不渝的信念,从普通人的角度,书写着“人”的内涵与意义,同时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塑造过程。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上,要想始终挺立,对每个人都不轻松。而要勇敢地写出和演出日常生活的凝重与辛酸,并且让人们透过沉甸甸的现实看到生活的曙光,却不是谁都愿意去做,更不是谁都有能力做到的。这就是《西京故事》的剧本作者陈彦以及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可贵之处。
    更为可贵的是,《西京故事》不是在简单化地指责城市对农民的排斥和歧视。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始终是农村人有关富裕和成功想象中最核心的元素。但是有关城市这些神话般的描述,存在许多误区,它们太容易让农村人迷惑,而由于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太多浪漫的预期,当城市的真实坦露在他们面前时,不免受到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失望和失落。在这样的场合,如何调适自我,实为这些城市新人需要尽快完成的必修课。
    这部戏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兄妹,他们构成两个互补的形象,其中弟弟罗甲成的心态与行为,更值得我们关注。农村青年把考上大学看成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龙门一跃,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罗甲秀和罗甲成同样如此,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穿越了高考这道铁门槛,但是《西京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表象背后更深层的一面——农村青年考入大学,踌躇满志地一步跨入城市时,“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动人的故事,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西京故事》用极具现实感的表演让我们看到,罗甲秀进了大学后,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不仅帮人做家教,还在校园里捡拾废品,对于她而言,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因为进了大学而立刻卸下;但是就在这样的特殊情境中,罗甲秀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诠释了当代农村青年对自我、对尊严、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和定位,在她的经历中,作品倾注了足够的敬意,以强烈饱满的温情,把她托到舞台中央。而她的弟弟——戏里的罗甲成,恰好表现了同样身份的青年学生对自我、对尊严、对人生的另一种认识和定位,这位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急欲摆脱贫困与低微的身份,成功的迫切欲望占据了整个心灵,但他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磨难,显然缺乏心理准备,他对成功过于强烈的渴望和脆弱的心灵互为因果,他的盲目自信和过度自尊,最终酿成了他拒斥大学、拒斥社会的悲剧。《西京故事》通过罗甲成这个具有很强现实性的形象,给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让我们认识与反思知识与命运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各种励志故事与书籍铺天盖地时,如何涵养青年一代健康、健全的人格却往往被忽视,一个本应该成才的青年,却由于人格的缺陷和心灵的扭曲,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轻易被击垮,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社会,这代价都太过沉重。同样的悲剧,近年在媒体上时有所闻,《西京故事》触动了这根敏感的神经,不能不引发我们的警惕,引发全社会对教育内涵与目标的重新思考。
    秦腔《西京故事》是剧作家陈彦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之后又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三部作品体现了他对城市平民、普通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三个中国当代最重要群体的关注。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同时也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芒,由此构成他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蕴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作品,总是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出发,并且超越个人际遇,体现出更宏大的社会背景,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
    提及《西京故事》的成功,还不能不提及主演李东桥的演绎,他在剧中根据人物的特定身份,创造了诸多极具表现力的身段,他感人至深的唱腔,更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秦腔感人至深的魅力源于大西北地区的民众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承受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的坚毅、伤感与激情兼而有之,最典型地融化在它精彩的苦音慢板中,在《西京故事》中,李东桥塑造的罗天福,令人击节赞叹。如何让秦腔的魅力重新回到现实题材作品中,让观众在剧场里体验到秦腔表演艺术的深厚积淀,由此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这是让观众回归戏曲剧场的不二法门,同样也正是当代戏曲面临的重大考验。它需要每个优秀演员在舞台表演艺术领域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在这个信仰萎缩的时代,我们太缺乏这样既直面现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剧作;同样,当人们抱怨观众不愿意进入剧场欣赏戏剧时,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给普通民众提供过多少像秦腔《西京故事》这样贴近民众的生活,与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共鸣、同时又在舞台表现手段上精雕细刻的优秀作品?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