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一直为业内人所关注。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近搬上舞台的秦腔《西京故事》,是一出贴近现实生活的佳作。它不仅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秦腔《西京故事》无疑是近年戏曲领域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收获,但这并不是陕西戏曲研究院创作的现实题材新剧目中唯一的成功之作。早在1998年,他们就创作了久演不衰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这部描写为家庭其他成员牺牲了青春与幸福的城市平民乔雪梅形象的动人剧作,已经在各地演出500多场,产生强烈反响;新世纪以来,他们编演了以西安交通大学搬迁西部为题材的《大树西迁》,同样引人瞩目。《西京故事》则以力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两代农村人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奋力打拼为题材,充分展现了他们在追寻城市梦的道路上遭遇的重重坎坷,它以主人公坚毅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动了观众。 《西京故事》让陕西戏曲研究院继上述两部现实题材成功剧作之后,更上层楼,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为现实题材的戏曲新剧目创作,提出了新问题,提供了新经验,创造了新范式。这三部成功作品均由陈彦编剧。陈彦的现实题材三部曲之所以能持续取得成功,是由于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为出发点,精心选择底层民众悲欢离合的生活场景,他对民众的生活和命运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之休戚相关,有着极深切的感受。三部作品里的主人公并非英雄模范,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却令人心旌动摇。三部作品题材迥异,却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因为在人物身上都蕴含有向上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的背后,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及始终不曾放弃的希望与信念。也许是巧合,三部曲的主人公分别是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和农民,作品的内在主题因此更具立体感,通过这三个群体,让我们深刻领悟从历史到今天亘古不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它们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张扬着人性的光辉。 以《西京故事》为代表的现实题材三部曲,令我们重新认识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引出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戏曲界有一种流行观念,认为戏曲是程式化的表演,因而较适合表现历史题材,现代戏不易成功。20世纪50年代甚至有人提出“分工论”,认为不宜要求像京剧、昆曲、秦腔这样一些历史悠久、艺术积淀深厚、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程式化程度较高的传统剧种创作现代戏;而评剧、越剧、眉户等从小戏发展而来的新兴剧种,表演手法简单,才适宜于编演现实题材作品。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在陕西戏曲研究院的新作中看到,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固然很轻灵,但《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因为充分运用了秦腔的传统功法,更显凝重和深刻。《西京故事》主人公的核心唱段“哗啦啦一家人全都跪倒”,更是将秦腔传统叙述方法和演唱技巧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在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化地以剧种之分野判断是否适宜于现代戏创作,并没有学理的和艺术的依据。相反,谦逊和勇敢地继承传统,戏曲现代戏创作必将取得更多成功,当代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因此才会达到新高度。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28日 24 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