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华文戏剧节期间,由田本相编剧、王延松导演的《弥留之际》在澳门上演,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着人生悖论的曹禺形象。 在《曹禺剧作论》《曹禺传》《曹禺研究资料》《曹禺访谈录》《曹禺年谱》等等学术成果之后,田本相以剧本的形式对曹禺的心灵作了一次新的探索。他要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以剧本的形式作一次总结,让自己心目中的曹禺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屹立在舞台上。“弥留之际”是作品的切入点,曹禺的灵魂在进入永恒之前,与母亲、与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女性、与继承着他的精神血脉的女儿一一相逢,其间又穿插着他与笔下虚构人物的交流,这位天才剧作家充满悲喜剧意味的人生,便浓缩在田本相营造的舞台时空里了。 王延松多年来致力于对曹禺剧作的重新阐释,并且密切关注着学术界的研究动向。可以说,他是《弥留之际》导演的最佳人选,因为像他那样对剧本的作者及剧中主人公有着如此全面体认的人并不多见。在这次与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的合作中,王延松在整体把握剧本主题和艺术追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曹禺精神世界的理解,在展示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同时,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剧本的创作理念。 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弥留之际》剧本的学术风格,舞台演出采用了自由的叙述体风格,让“弥留之际”的曹禺灵魂在自我表现的同时承担叙述功能,并将情节段落与曹禺的创作阶段相融合。与五个女性的交往大致将演出分为五个段落。与母亲的交流段落为孤独、善感、脆弱而又不停止反思的曹禺性格寻找着根源;与郑秀的交流基调则是追忆和愧悔,而其中所包含的青春主题又流畅地引向了方瑞段落。表演过程中,演员自由地采用了《家》《北京人》《原野》《日出》等剧作中的台词,让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交替出现在舞台上而不露痕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李玉茹段落中,导演抓住了一个将戏剧主题用象征手法加以外化的机遇,他让李玉茹戴妆上场,完整地表演了一段《贵妃醉酒》,意在彰显曹禺晚年生活的外在喧哗与内在寂寞之间的矛盾。女儿段落的主题是“托孤”:通过展示黄永玉的信,通过父女共同朗诵惠特曼的诗,曹禺向女儿袒露了自己灵魂的苦闷,希望自己多年来被压抑的艺术精神,能够借由下一代的自由创造得到伸展,再次飞升。 演出阵容以沈阳师范大学表演专业的四年级学生为主,演员们虽然年轻但在舞台上却创造了随处可见的亮点。第一个突出的亮点出现在方瑞段落。在舒伯特《e小调奏鸣曲》那充满春天气息的旋律中,方瑞向曹禺大胆地表达着倾慕和爱恋之情;倏地,方瑞变成了瑞珏,那段“好静哪!哭了多少天,可怜的妈,把你的孩子送到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说这就是女儿的家”的独白,使观众心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又凄凉又甜蜜”的暖调子。还有两处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文革”那场戏中跌跌撞撞闯进来的仇虎和清醒地堕落着的陈白露。仇虎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过去你让我们痛苦,现在我们也得让你痛苦!这看上去像是解释曹禺因为戏剧创作而被打成“反动权威”、“反动文人”,但同时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曹禺这类天才作家人生悲剧的普遍根源之一:年轻的时候享受着因创造出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角色而带来的荣耀和幸福,到晚年,就不得不忍受创造力衰退甚至枯竭而带来的痛苦。 这次演出的舞台效果是浑圆的、整一的。导演交替使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舒伯特《e小调奏鸣曲》作为贯穿全剧的情绪总基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员自由的上下场处理,使舞台显得十分灵活,形成了与叙事体表演风格相统一的跳跃式特点。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老演员力求在神形两方面都逼肖曹禺形象,获得了成功。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肖迪的表演,为这出素朴风格的“话剧”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增添了热闹的色彩。 总之,凝聚着田本相学术成果的剧本《弥留之际》王延松的导演下得到了贴切的舞台表现,这是值得祝贺、值得关注的。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个戏在澳门第八届华文戏剧节上的公演,已经引起了两岸四地戏剧爱好者们的兴趣。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