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你还认识自己吗? ——长篇小说《淫羊藿》欣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珩青 参加讨论

    如果有人突然告诉你:你已经死了,你已经不是自己了。你一定非常吃惊,感到朋友是在说疯话。你可能承认自己有某些变化,然而完全地不是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不仅自己的这一身血肉在,自己的根在,造就自己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也都在……哈哈,朋友你是在开玩笑吧。就是这样一个“玩笑”,却在一部相当不错的长篇小说里有了回响,得到了证实,认认真真的、毫无虚假的证实。《淫羊藿》(下称《藿》,作家出版社出版)告诉读者:一个人可以变成另一个人,一个人也不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藿》讲述了一个新颖的爱情故事:女教师(陈丽丽)爱上了比自己小四岁的男学生(马跃进)。爱的契机是女教师对于男学生音乐天才的发现。随着天才的被发掘、提高、成熟,爱情也就成熟了。然而,在一个闭塞的山区学校里,这样的事是大逆不道的。于是这场被人跟踪、窥视、当场发现了的失败了的野合,造就了男主人公终身的创伤和不幸。男学生完全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
    在被开除、被歧视、被改造的年月里,马跃进这位享誉整个地区的“李玉和”,变得呆头呆脑,卑琐不堪,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不久,又被一桩不情愿的婚姻牵了去。音乐天才从头到脚到内心都变成了另一个人。
    如果到此为止,《藿》就是一部相当于“五四”启蒙时期的小说。《藿》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它说:外部环境的改造、塑造是有力的,但也是有限的。人,毕竟是人,它的社会属性并不能全部涵盖作为生命个体的一切内容。
    马跃进受到生命的召唤,那潜在的生命的冲击的力使他不能自己了。他终于摆脱了婚姻的镣铐,流浪去了。流浪,这一属于不受社会规范的行为,宣告了环境强制力的有限性。当然,反抗社会强制,代价也是沉重的。所以他只能在饥饿线上挣扎,有一次几乎倒毙在一个公园的草地上。
    在经过了种种意料不到的磨难之后,小马总算找回了自己,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什么样子才是马跃进自己?他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他并不是大山的儿子。他现在的马夫父亲只是他的养父,而生身父亲则是国民党一支部队的仪仗队员,出色的小号手,而父亲又出身在一个音乐世家里。于是,当小马在闭塞的笔架山放牛,对着荒山野川狂喊乱叫的时候,就已经是潜在地做着他的音乐发展的准备了,城里来的女教师适时地将他挖掘了出来。在山里生活的所有的日子,他所记得的只是母亲千百次地被父亲虐待,而“心甘情愿”的难以诉说的痛苦。因此当他在流浪生活中,再次遭遇到诸如打工仔、无业者、受欺侮者的人们的时候,它的心自然地与他们结合在一起,要用他的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心声了。他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谱写了许多歌曲,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它的歌像插上了翅膀,被到处传唱。也就因了这歌,爱他的成了大歌星的女教师终于找回了她的“音乐天才”。
    按照人道主义的理想:社会的残酷,使人失去了人性,沦为非人。爱,抚平了创伤,使人回归了人性。《藿》写到这里,也可以算完成了任务,还有一个为人们所喜爱的大团圆的结局。然而《藿》却要说,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作家翁新华固执的地方,也是他出色的地方。被拥进爱河的马跃进并不幸福,他感到的只是自卑,他宁可与一些卑微的打工妹鬼混,而不回女歌星为他安排的富丽堂皇的寝宫。他在打工妹那里,感到的是自由和解放,而在红歌星的怀抱里却抬不起头,他永远是一个弱者。
    他似乎只能是一个“流浪歌手”!看来,爱还是救不了马跃进。
    有着优裕家庭教养的女歌星陈丽丽到国外进修去了,他们只能暂时(也许是永远)分手。
    在《藿》中,我们看到了弗洛伊德,看到了马克思,看到了柏格森,看到了基督,《藿》是一部有着关于人性的非常复杂、非常丰厚表达的书,这在当前文学创作中,实属难得。我们曾看到过贴着各种政治标签的“政治人”,看到过为反拨政治“回归”人性的“动物人”,看到过只受金钱支配的“经济人”……实际上,单面的人仅仅存在于作家的视野里,生活里是找不到的。像《藿》写的那样,人,常常生活在各种力量的撕裂中,只是一种得到暂时平衡的生命体就是了。它应当是彩色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认不出自己”的感觉应当说是正常的。
    据作家翁新华所言,小说源于他曾经就读的那所山区中学的一个真实故事,他追踪这个故事达二十年之久,直到动笔创作这部小说时,女歌星、马跃进也都在,他们现在的境况,也就是小说的结局。作者生活的那个地方,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可贵之处在于翁新华终于对此有了不同常人的彻悟……
    ——多么新颖、深刻、独到的彻悟啊!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5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