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品茗读书意趣浓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平 参加讨论

    廖琪自己便是茶仙,一个粗粗大大的壮汉,南人北相,谈起茶来一套一套的,声如洪钟,又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对茶半懂不懂的人听了,口里生津,向往不已,会觉得人家才是生活。他说他还要写一部关于茶的小说,我们就觉得这小说由他来写最合适。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茶道无道》,读起来果然又如听他聊茶一样,嘴里满是茶香。
    一部小说,掺进些专业知识,揭示些行业的内幕,总是增色的,如果读者对这些内容怀有兴趣,则更容易吊起胃口。当然,作者必须内行,起码要懂行,才能写出一个行当的奥秘。阿瑟·黑利写《汽车城》,写出了周末生产的汽车不大可靠,因为那时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情绪不大稳定。小说一问世,全社会买车的人都开始关注汽车的生产日期了。这类东西就是最好的专业内容,其中既有专业性,又有文学性。《茶道无道》也是如此,书中关于茶的描写绝对精彩,很抓人,读者不会为专业性感到隔膜,反而觉得趣味横生。身怀绝技的茶仙丁世昌,黑暗中把手伸入盛茶的麻袋,摸上几摸,闻上一下,就能辨出茶叶的年份和产地。柳二公请他喝茶,他一尝便说出茶是长在背阴的地方,山有阴阳,向阳处种植的茶叶,香味足,汤色淡;背阴处生长的茶叶,只有雾罩而无日照,香气少,汤色浓,但经泡,云云,说得柳二公惊异不已。这类内容,不仅知识含量大,也直接赋予人物以个性特征和传奇色彩。试想,换一位对业内门道不大通晓的作者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呢?所以我看,关于茶文化的小说,写到廖琪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了。当然,文学面对的是普遍人性而不是职业性,过于突出行业内容,往往有伤于文学品位,但问题还在于,人总是有职业的,职业可以塑造人,给予人的性格以深刻的影响,所以有时写职业也是写人,譬如谁能说写侦探这个职业,和写人没关系呢?廖琪能写出这部力作,当然与他深谙茶道的过人优势有关,与他充分的创作准备有关。
    对茶道的“道”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栽茶、售茶、品茶的门道,是表面的;一种是“道生一,一生二”的道,关乎本原和本体,指茶文化的精义,是深层的。作者要辨析和弘扬的显然是后者,这“道”体现在丁世昌和秦凤丫身上。小说展示了茶文化的当代命运,曾经历的坎坷道路,使我们明白,原来在小小的茶叶上,也会聚起时代的汹涌风云,引出惊心动魄的人际冲突。如当茶道无道时,不法奸商欺行诈市,手法层出不穷,他们会用滚烫的开水冲泼卫生间的墙壁和地面,使其发散水气,再把茶叶放进去,添加它们的分量;当茶艺大行于天下时,又有些人会极力宣扬茶叶的品位,隆重包装,借茶文化之名谋求暴利。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刻画了丁世昌和秦凤丫的正直与持守。丁世昌坚持认为,喝茶为和平之饮、清雅之饮、淡泊之饮,此即茶道;茶能去心火、治顽疾、革身换面,成为礼信之士,此即茶德,仅此而已。而道中人抬高茶的营养功效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敛财、文人墨客书写茶的精华美妙以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权贵豪绅搜罗茶的极品精品以炫耀自己的不可一世,都是离经叛道的。秦凤丫继承了丁世昌的思想,也坚持认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属于广大劳动群众,茶道即人道,而无度地哄抬茶的地位用以投机,则害国害民。虽然最终丁世昌死于非命,秦凤丫离开了香城,但两人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而未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实,《茶道无道》本来可以写成一部主要显示茶艺的高雅、表白茶艺的厚重内涵、渲染茶仙奇异技艺的作品,普通作者也容易这样去写,但廖琪不是,他没有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学识,利用这些学识去推波助澜,反倒是更着力地在反对夸大茶叶的功能,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表现出他的清醒,他的不同凡响之处。或者,正因为廖琪真懂行,把茶道上的事看得透彻,才能如此确定作品的走向。
    这个走向也开阔了作品的社会与历史背景,因为所涉及的关于伦理的情节,关于虚饰的情节,关于国粹的情节,总是与社会潮流和社会风尚相关,它彻底打通了题材与现实的联系。有意思的是,故事是由大跃进年代写起的,这种设计是罕见的,也是别开生面的。作者对那个时期社会氛围和群众心理的把握很准确,很小说化,又能够从中解析茶业风波产生的根源、人物命运沉沉浮浮的由来,属于独具慧眼并高人一筹。
    南人北相之人不可小看,廖琪50多岁了,人生阅历颇为丰富。世间大事小情,瞒不过他的眼睛;写起东西来,老谋深算,要么光喝茶不动笔,动起笔来就必然是有的可写,他的小说是值得一读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