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亮剑》中的李云龙和《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为代表的颇具草莽气息的艺术形象,占据军事文学的大半壁江山已经多年。在这样的人物类型几乎成为一种创作概念的时候,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的文学形象出现了,这就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九号干休所》中的省军区原司令员王根柱。这个王根柱与李云龙和姜大牙一样,同样是老红军,同样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战功赫赫的将军,但在其一身英风之外,又多了一些儒雅之气。这个典型人物的出现,无疑给当前的军事文学带来一股新风。 正如作者所说,这一茬革命军人的战斗一生,好似一部磅礴雄浑的交响乐,章章高潮,节节华彩。更可贵的是,当他们步入晚年,进入干休所之后,这部交响乐尾声的绵绵韵律,依然在我们这个偌大思想空间里回响,终日绕梁,不绝于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离退休军人走进了干休所,在文学创作中,描写他们离退休生活的作品也就出现了,只是多不尽如人意。有的作品为了适于读者的口味,一味地杜撰离奇情节,两鬓染霜的主人公即便进了干休所,仍然不舍那些历史积怨,争强斗狠,互不服气,并将此视为军人“个性”。岂不知,经过岁月炉火的冶炼,老同志虽然不能说都是乐数晨夕的素心之人,但却多是“耳临清渭洗”(唐·李昂句)“甘以辞华轩”(晋·陶渊明句)之士。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得以平静地回顾已经远去了的鼓声号角营帐旌旗,才得以超然度外地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仍会像以往一样关注现实,为的是验证自己许身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也会对社会现象论是论非,但很快就能心如秋水坐观花落。于是,既无丝竹乱耳,也无案牍劳形的王根柱,他的“打扫战场”之举,便成为老一代军人颇具代表性的行为与选择。只是,这个战场已经变成了心灵里的战场,这时的他们,已经进入“夜阑风静縠纹平”(宋·苏轼句)“心与长天共渺”(宋·秦观句)的思想境界。也正因为如此,王根柱的典型性,大大高于那些被极力张扬了所谓“军人个性”的文学形象。还有一些作品刻意在老干部的个人情感和婚变上着笔,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是热闹了,但实际上已经远离了生活的本质。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面对现实,作家作出适于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只是,对生活的热情,对英雄的赞颂,在文学创作中似乎渐渐淡薄了。必须看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强盛,始终是以英雄主义、以高尚的情操作为精神养分的。这里所说的英雄主义和高尚情操,作为一种思想品质,既体现在那些在紧急关头振臂一呼血染长天的猛士身上,也体现在如《九号干休所》中的主人公们一样的普通人身上。在漫长的生命征途上,这些普通人的英雄气节,更多地融进了绚丽的彩霞,融进了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只有在雨霁天开的时候,我们才能在那丝丝缕缕的云影中,分辨出他们那鲜红的生命印迹。作家要想分辨出这样的生命印迹并不难,就是要把对生活的热情始终保持在一种历史责任的高度上。对于作家和文学,这样做是一种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九号干休所》具有典范作用。 作者凌行正不仅是从战火硝烟中走进新中国的老战士,还是一个在文学和出版工作中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离休到干休所,已经近二十年。他在回顾自己战斗生涯的同时,也在细心观察着战友们的离休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步入自己生命的第八十个年轮之际,以三年灯前月下的时光,捧出了这部令人欣喜的力作。阅读《九号干休所》,我们得到的是一次精神的净化、一次情感质量的提升,聆听到的是老一代军人紧跟时代步伐唱响的一曲夕阳颂、大风歌。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