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传主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记的价值。李宗仁的地位决定了《李宗仁回忆录》的重大价值。毛泽东就曾经关注过这本书的英文本,并请有关单位译成中文。不过,毛泽东是否读过这本书,不得而知。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史人物的历史,而是历史人物的心史。我们知道,一个人做了什么是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心理,如果他不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可能完全无迹可循。在这方面,《李宗仁回忆录》确实有其他中国现代领袖传记不可取代的地方,它保留了许多李宗仁对他同时代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的情感态度,可以真实地看到李宗仁究竟亲近谁、疏远谁,对什么人欣赏器重,对什么人不以为然。这些情感心理一般不会在常规的史书中看到,也很难在别人写的传记中得到真切的表达,而《李宗仁回忆录》,在这个方面得天独厚。 比如,《李宗仁回忆录》就涉及大量对蒋介石的品评。品评这个词与评价这个词不完全相同,它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它关注的也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历史功过这些问题,同时也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个人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问题。由于这部回忆录的作者与这些历史人物长期“亲密接触”,因此,他的回忆会更生动、更具体、更感性、更有趣,不像有的历史著作那样抽象乏味、大而无当。像书中回忆1937年的上海、南京保卫战,就对蒋介石的指挥失当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分析,认为蒋介石一是意气用事,二是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三是不懂兵法,逞匹夫之勇。这里的意气用事和匹夫之勇说的都是蒋介石的性格气质、情感心理,如果不是当事人的回忆,断不可如此细腻、生动。所以,就回忆录的特点而言,它不仅可以书写“大历史”,而且可能还原“小历史”。这个“小”不是渺小的意思,而是贴近了历史的细部,注意了历史的细节,不仅有历史的性质,而且有文学的意蕴。 说到对李宗仁的历史评价,一般可以这样概括:桂系领袖、北伐名将、民族英雄、民主实践者、爱国人士。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民族英雄这个头衔,即李宗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一般说到李宗仁与抗日战争,大多数人只知道台儿庄战役。其实,李宗仁还有很多重要的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事迹。他并不只是一个在战场上决战取胜的常胜将军,更是一个未雨绸缪,有预见力、决断力的战略家,而且在政治上同样具有领袖的谋略和气魄。我们不妨介绍几件《李宗仁回忆录》里写到的抗战爆发前的事情,看看李宗仁如何体现了他的战略家、政治家素质。 一是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抗战的战略。李宗仁早从日本的种种行径判断出日本侵华是早晚的事情。他在1933年就发表了一篇讨论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焦土抗战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必须利用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进行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通过坚壁清野、敌后游击战、破坏交通等方式拖垮敌人。“焦土抗战”后来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最为流行的悲壮的口号,也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正是李宗仁提出的。 二是广西长期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备战工作做得非常好,为抗战预备了大量的兵员。抗战爆发时,广西的常备军只有14个团。但因为有“寓兵于农”的政策,广西从1933年起实行征兵,新兵训练一年后退伍。抗战爆发时已积累了四届训练有素的退伍士兵,一经动员,农民蜂拥报名入伍。因此,才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编成三个军40个团开赴前线,开中国近代史上军事动员未有之先例。 三是建立了有效的情报渠道。早在1933年前后,日本因为两广抗日意识明确,多方派人拉拢李宗仁,军、政、商、学各界要员到广东李宗仁私宅访问的多至100多人。李宗仁利用这个机会与日本军人和知鹰二中佐成为好朋友,还认识了翻译何益之,并策动何益之做了中方的情报员。抗战爆发后,何益之为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提供了大量情报,中央军委会所得情报还不及五战区可靠。 四是迁省会到桂林。李宗仁预见抗战即将爆发,觉得广西省会在南宁,距离海口太近,易受敌人威胁,1936年提出将省会迁回桂林。桂林的好处是避免了敌人海上登陆的威胁,可与中央密切联系,桂林山洞多,天然防空。省会迁到桂林不到半年,抗战就爆发了。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还有一个重大的价值,就是它不仅还原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且还提供可能发生的历史。因为历史人物有许多想法,有些想法影响了历史,有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影响历史,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这种历史的可能性对历史本身已经无济于事,但它对现实、对未来却可能会有所启迪。比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宗仁是一个战略家、政治家。所举的事例多局限于中国问题。事实上,李宗仁并不仅仅对中国问题和军事问题深谙于心,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战略家。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后期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策,其中有两件事非常能显示李宗仁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44年。第一件事是李宗仁建议英国不要过早开辟第二战场,应当让德、苏两国拼死纠缠,两败俱伤,然后渔翁得利。如果英国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战后世界历史的确可能改写。东欧和柏林问题也可能不复存在。第二件事是李宗仁向美国提交的两份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是建议中美两国应及早计划控制东北,以防中共和苏联占据东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不必要求苏联参战,二是提前训练东北接收人员。这两个建议都没有被美国方面接受,李宗仁对世界大势的预测也就只能成为纸上的备忘录,而不是历史的指南针。否则,中国现代历史也许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目前,坊间有多种与李宗仁有关的传记作品,如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的《我与李宗仁》、杨树标等人的《李宗仁家事》、张秋实等人的《李宗仁在1949》、李永铭等人的《桂系三雄》、罗平汉等人的《桂系军阀》,但最好的李宗仁传记仍然是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之所以这样认为,首先是因为李宗仁本人的品德优秀,是少有的质朴平易的政治领袖,他的个人品德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真实性,他的个人修养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的丰富性。其次是因为撰写人唐德刚学养的卓越。唐德刚是第一流的历史学家,优秀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李宗仁回忆录》是他用心最深、用力最勤的著作,他的学术修养和学术道德决定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最后是因为这本书从撰写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它的读者不断,而且,读者面越来越广,这本书的阅读史同样证明了它是有学术含量和叙述魅力的李宗仁传记作品。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