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诗歌写作中不让理性担当的社会责任偏斜,诗人特有的独立审美,诗性维度抒发的意境与特质的语言所构成的诗歌,不至于因缺少理性而乱马迎花,也不因抛弃非理性而山枯水涸,这在犁痕的《石油的光芒》评论集中的《诗歌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在诗歌创作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我认为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借助非理性的形式来表达理性的实质内容,如果诗歌缺乏非理性因素则会显得干涩,枯燥无味,如果缺了理性因素,则会动荡不安,苍白无力,使人陷入迷乱怅惘之中。”作者准确地阐明了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就是说,诗人不能用僵硬的道德伦理、政治口号变戏法,而是要用自己独到的视觉发现、超凡的联想、合理的逻辑思维组建诗歌,从灵魂的园地上飞翔起鲜花般美丽芬芳的诗来。 《诗歌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一文,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存在、意识、思考、飞跃这一过程,就是说没有人性的思维,没有精神色彩,他就不能用灵魂之光反映存在,这样的诗肯定是疯狂的、庸俗的,即使使用攀龙附凤的语言,也不会有柳暗花明,而只能将写作置于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正像作者曾引用过的“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表达的是心灵的音乐”。既然是音乐,那在这些乐谱上的每个音符——字,都应该是作曲家——诗人反复吟唱而无误的。这可以用先人的几首诗来作证:“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叫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苏轼这四句诗,如果不露其《花影》的标题,很难猜出那日月交替、花有清香月有阴的内涵景色。 同样,在犁痕欣赏的“乡土”诗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运用也是自古就有先例的。譬如李颀的《野老曝背》:“百岁老翁不种田,唯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骚首,目送归鸿篱下眠。”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很明白,暮年农夫失去了劳动能力,在篱笆下晒着太阳,望着高天上南归的雁群,他也许在似睡非睡中回顾生命历程,也许盼望大雁快些给他带回春天。 仔细阅读《诗歌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一文后,我们就更加明确了诗歌中理性与非理性这对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辩证关系。理性有时是能觉察到的,因为它往往是某些事物或者事物留下的影子。而非理性好似诗人灵魂之树上空走过的风,只是给人以感觉和难以捕捉的声响。这一点,在犁痕所写《面对黄昏,做一次无畏的流浪》一文中,对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主体与个体、人与自然等,都做了理论上的论述。这充分证明犁痕对新诗创作有深刻的见解,也显示了作者哲学与逻辑学的功底。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