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要问:难道还有不是作家的作家吗?答曰:不仅有,而且大有人在。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作家,我知道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答案。 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作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崛起的语境中,文学和作家固然处于“边缘”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含义发生了“质”的改变。作家仍然是作家。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精神高度的标志。一个没有作家的时代是可怕和难以想象的;把作家泛化或廉价化,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仅应当在意、看重“作家”二字,而且应当心生敬佩。“真正”的作家,不仅要有好作品,还必须在为人和为文方面具有高尚、真诚和独立不移的精神品格,而“真诚”是其前提。这里所说的“真诚”,既是作家在为人为文方面的一种主观态度,又要体现在其作品之中。这种主观态度,就是作家对人对事物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假装出来的爱憎情感。而他的作品,则要清晰地传达出这种真诚的爱憎情感。托尔斯泰谈到艺术感染力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二是感情传达的清晰程度如何;三就是“艺术家的真诚的程度如何”。我国“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叶绍钧也说过:“‘文学的真’也依赖于情感表现的真挚与否。”又说:“通过认识并恪守个人的观察尺度,作家们的真诚才得以显露。”(转引自[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作品的“真实”程度,一般说来,与作家的“真诚”程度成正比。因此,单纯为“钱”而写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作家;被鲁迅斥为“帮闲文人”者,不能算作真正的作家;投机钻营的“跟风”者,不能算作真正的作家;人品低下行为不端者,纵然他有一定的写作才能,哪怕是著作等身,也不能算作真正的作家。如今,作家为什么贬值了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太多的算不上真正作家的人混迹于作家行列之中,并且常常自封或被他人吹捧为“著名作家”云云。如此一来,真正的作家也跟着掉了价,吃了“挂落儿”。因此,作家,是绝不能像称呼“同志”、“先生”那样随便称呼的。 许多作家都希望写出“传世”之作,然而偏偏少了对生活、对读者、对文学自身应有的“真诚”,多了一些所谓的“游戏”心态和浮躁;缺乏的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有的是“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有些作家,特别是一些年轻作家,热衷于所谓的“时尚”写作和“小资”情调,而对置身其中的“现实”并不真正了解,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并不了解,对关乎到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并不真正了解,尤其缺乏独到的“主观体验”,却又多产和高产。据我所知,有的作家一年之中,可以写两三部长篇,多达百万字左右。如此批量的生产和制作的作品,又怎么能“长命”! 其次,真正的作家都是淡泊名利的,能耐得住寂寞,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而决不粗制滥造。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反复修改的过程。大画家齐白石,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宁可撕掉,也决不随便送人,更不会出售。有人可能会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和物化的时代,作家追求物质利益有什么不对?我以为,作家追求物质利益的确无可厚非,但真正的创作是不能商业化的。因为,作家是一种社会职业,一种从事精神生产的职业,因此作家追求物质利益,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精神品格或精神的高度,它是创作而不是复制。此外,从构筑“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和谐的关键是“平衡”,也就是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要保持平衡,倘若二者失衡了,社会就不会“和谐”。因此,当社会过分“物化”的时候,换言之,当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作为创造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和它的创作者——作家,就越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精神性的东西进行坚守、呼唤和倡扬;文学一旦做了物质利益的俘虏,必然以牺牲其“精神性”为代价,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品格,就是失职,就是与“物质”同流合污,就是助纣为虐,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物质和精神”的更加“不平衡”。所以,以社会的物化和商业化为作家的纯商业化写作的合理性辩护是不对的。这也就是说,在物化的时代,文学不能也跟着“物化”,它仍然应该是“精神性”的,处于物化时代的作家,万万不能被“物化”。否则,只能说是“写手”,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我认为,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也有“作家”和“写手”之分。 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难以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缺乏伟大作家和作品所应具备的精神高度。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1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