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毕竟是善良的,洞悉人情世故的,也是敢于挑战未来的。 潘向黎在我印象中,如果简化成两个符号,就是:1,江南才女,2,爱茶的小潘。这两个符号,实际上来自我对她的艺术与生活两方面的模糊印象,有点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与动感,不是马奈,而是雷诺阿,带了一点炫目感。如果潘向黎日后再开一个新专栏的话,我猜一定会是行将消失的手艺。 这次专谈她的小说。潘向黎是多重身份的写作者,所谓“以散文见长”的褒奖,她不一定领情。她的散文写得真好,一蹙一笑皆见性情,但小说是她更愿用心的文本,物我两忘,别具风骨。 十多年前,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一套上海作家丛书,只有我一个男性,女作家中,有潘向黎的小说集《无梦相随》。彼时,中国当代文学疲态已显,贴标签的做法往往被出版方当作强心针,她是不屑的。后来又读到她的《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等集子,大大受用。她笔下的主人公,多是绝顶聪明的都市女性,人情练达,感情丰富,又任性、单纯得让人喜欢与怜惜。这些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青春女性,努力保持着出水芙蓉的本真。 现在,看潘向黎的长篇小说《穿心莲》,仍然有这样的感觉。主人公深蓝是一位职业女作家,家庭生活留下的印记是灰暗的,但不妨碍她成为情感类写作的高手,还为时尚杂志写点专栏,专为迷失在情感泥淖中的人们解疑释难。她本人又是一个“剩女”,与几任男友有过淡淡的感情经历,而且进入过实际性彩排,不过好在拿得起,放得下。有一位是同性恋,因为一时迷失而找她相濡以沫,不淡不咸的日子令人厌烦,最后也寻了个借口全身而退。小说写到这里,还是套中有套的结构,深蓝通过不同文体的写作,丰富着自己的感情体验,也使读者获得对人物的多重侧面观察。这种结构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算太考验人的耐心,而是一种巧思。潘向黎乐此不疲,并隐含着智力游戏般的自我挑战,一杯茶当前就能享受到驾驭文字的乐趣。 作者对自己的为难,要从深蓝撰写《深蓝册子》开始。由此,小说进入另一番天地。深蓝遇到了一个值得深爱的男人,这个名叫漆玄青的出版社编辑,有着当下男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他能够不露痕迹地体贴女人,还善于在对方沦陷时稳住自己的阵脚。深蓝以前的男友与他相比,落差是明显的。于是,生死契阔的际会,也有了合理解释。漆玄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他的妻子一直与他处于冷战之中,就在漆玄青与深蓝的情感慢慢发酵成烈酒时,漆的妻子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冷战,也将难题抛给了漆。 小说进入到这个关节,我是有点担心的,因为一百部情爱小说,有九十九部不可挽回地滑入通俗的套路。是的,后来漆玄青人间蒸发了,因为他承当不起突发事件的重荷。只留下他的非常懂事的女儿与深蓝保持着女友般的亲密关系。在作者笔下,漆小雨其实担当着天使的任务,使两人的心灵有了无羁的沟通,后来也适时地出国留学。因为这个时候,深蓝在一番脱胎换骨般的体悟后,已经进入了“更深的蓝”。当然这个过程也容易写得滑腻或生硬,但潘向黎是一直精心谋略的,故而华彩段不断。比如《深蓝册子》中日记一段,镜像中的自己就是神来之笔,此中的象征意义也许是破译小说主旨的密码。再比如此前的情节中有两人在门前的分手,平常的细节,被潘向黎写出了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为主人公、也为小说本身保留了一份清醒与矜持。这是作家对世俗的抵抗,也是对经验的挑战。 最后一段收尾,作者让漆玄青再次出场,生离死别的场面被潘向黎铺垫得很足,却重重拿起,轻轻放下。这虽然也有点“小说味道”,但还能有更符合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结局吗?与小说纠缠得难解难分的江南才女,想必在此时也长长吐了一口气,将电脑旁的铁观音端起…… 原载:《新民周刊》 2010-06-29 原载:《新民周刊》2010-06-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