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个产生宗教天籁之音的圣地,也是催生史诗经典的福地。彼岸和诗意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是大多数的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充斥着烟火气和无边的苦难,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可能正是这种身处苦难却甘之如饴的精神。《紫青稞》属于苦难的人间,混合着青稞和土地的气息,呈现了藏区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在以村落为单元的乡土社会情境中,尼玛潘多描述了发生在当下藏区日常的、平静的又暗含着巨大变迁的乡村生活与体验。 紫青稞无疑是这个长篇的象征物,紫青稞的寓意是苦难,普村的苦难就是贫穷,以及伴随贫穷的生存艰难和生活龃龉。紫青稞一样生长在贫穷中的女孩桑吉和边吉,她们的命运贯穿整部长篇。文本通过对这几个女孩命运的叙述和摹写,试图叙述时代转型给喜马拉雅山区乡土社会带来的变化,尤其是给女性命运带来的变化。这种山乡巨变表面上呈现的是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实质上发生变革是人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 通过女性心路历程和命运变化来呈现西藏的乡土社会,应该是《紫青稞》对于当下藏族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个文本最柔软动人之处是达吉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类似飞蛾扑火,却又是纯净的,带着女性特有的迷惘和理想气息,让我们深深动容。 达吉是坚定的又是迷惘的,坚定的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她代表了乡村中最早被时代变化惊醒的女性。她从普村的出走,就是对于贫穷的逃避,对自己贫瘠出生地的否定。达吉又是迷惘的,她其实并不明白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她到森格村,自制奶制品到县城贩卖,做生意……竭尽一个乡村女性的心力和智慧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文本呈现出了达吉在一个个选择面前的权衡和犹疑,同时又暗示出达吉本身对于好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正是这份迷惘中的坚定让达吉带着一种独特的属于女性和生活本身的魅力。 相比较汉族作家20世纪80年代所写的农村改革题材作品,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激情,或是专注于对传统婚姻的反抗。相比较而言,尼玛潘多笔下的女性达吉更富于智慧和性情,这是尼玛潘多对于乡土社会转型期新女性的观察与发现, 正是这样勤劳聪慧的女性让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庄飘动着紫色碎花衬衫,飞扬着一种欣欣然的当代气息。 女性在社会转型期,往往更多的是被动地承受着时代和命运。桑吉的命运是坎坷的,青春激情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难言的苦楚与辛酸。桑吉是流落到城市的乡村女性,被动的,迟缓的,被命运和时代推动着,盲目地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行。这样女性同样是当下西藏乡土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类女性的典型。 二 尼玛潘多的眼光投注到女性命运之外的时候,文本无疑是要呈现比女性命运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长篇通过贫穷的普村和富裕的森格村的两相对照,表达了藏族传统观念和当下价值伦理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以一种伦理和风俗的形式反映在乡村日常的生活中。 在普村,血统门第观念带来两代人之间的爱恨纠葛,阿妈曲宗的痛苦来自于儿子和门第低贱的铁匠家的联姻。传统门第观念在普村依然是衡量人的地位、价值的某种尺度。然而普村人在灾难面前又体现出了波澜不惊的乐天安命,贫穷的普村所展现的是人们面对苦难时来自于人本心的一种善意,善良的人们最终用宗教的感人的方式送走了老阿妈。 森格村受当代政治经济影响较大,在这里财富更能够衡量一个家庭在村里的地位和价值。对于财富的攀比让森格村的生活充斥着当下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达吉无疑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通过两个村子的对比,身处乡村生活的人们才发现了彼此的变化,文本也因此暗示了:无论快慢与否,喜马拉雅山麓的乡土社会依然悄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迁。在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时候,真正惊心动魄的是传统价值理念、民情风俗和判断标准的今是昨非。观念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对于人的理解和宽容,普村铁匠一家的处境日渐改善,而即便出生世家,强苏多吉的可恶行经也会遭到人们的厌弃。 小说从侧面叙述了从乡土中出来的男性旺久、普拉和强苏多吉,叙述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旺久精明能干,在城市如鱼得水;普拉却好高骛远,没有和达吉好好过日子;多吉则好逸恶劳,成了被大家唾弃的对象。正如尼玛潘多在小说中叙述的那样,城市有着一扇看不见的门。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异性,让从乡土中走出来的人们犹疑、彷徨和失落。 阅读尼玛潘多的这个长篇,我们了解到当下西藏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感。她也描写了很多西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但不是用史诗的、文化的或者宗教的情绪来呈现,而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叙述甚至于是解释这些地域文化风俗在当下乡土社会留存的印记。比如阿妈的白氆氇 ,天葬之前的种种事宜,藏历新年的放映队,坝子上的赶场……呈现的是当下的正在生活的人们,摹写的是鲜活的变动的西藏乡土社会。 三 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很感人,比如描写小达吉一路吃着森格村的糖果走回普村,童年的记忆印刻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山间小道上,一直绵延到达吉生命的最深处。对于桑吉第一次乞讨的刻画非常朴素,却很传神。臃肿的被抛弃的桑吉流落在城市的街头,人的尊严被无数次的失望粉碎之后,活着的欲望战胜了羞耻与自尊。在那一刹那,我们心中最脆弱的部分被可怜的桑吉勾起,于是眼泪飘洒在桑吉伸出的手指上。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越是重视年节,文本中对于普村新年场景的细致刻画,尤其是对于放电影的叙述,让我想起了万玛才旦的电影:那种新年的欢乐气氛、年轻人浅薄却真切地对于生活的期盼与投入……这是一种属于传统和乡村的新年,一份久违的少年时代的记忆与感受。 当然作品在审美和艺术上还存在着很多可以商榷的空间,比如语言的诗意化,人物灵魂向内的深度探讨,文本结构方面的严谨和圆润……总之,文学文本仍然期待着由现实维度向更高的审美维度的攀升。 四 《紫青稞》是非常朴素的一部长篇,平实的语言,中规中矩的结构,甚至于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也显示出尼玛潘多的认真与谨慎。这是一部扎实地反映西藏社会转型期乡土生存经验的文本,通过女性心路历程和命运变化来呈现西藏当下的乡土社会。这部长篇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充满血肉和肌理的西藏乡土,这种经验又是流动的,带着当下藏族乡村社会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长篇尤其体现出了转型期的苦难对于乡土伦理风俗和人情的濡染,以及乡村青年男女的成长、成人与变异。《紫青稞》是反映西藏当下现实的一部充满理性和洞察力的作品,属于充满烟火气的当下和转型的时代。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03-11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03-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