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黄土高原:皱纹的聚拢与舒散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小雨 参加讨论

    陕北对于很多人来说,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是李自成的火把,是延安窑洞的波涛。它回荡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民歌的旋律。自起义军中文人编唱的“闯王歌谣”开始,民歌又与战争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从民歌中孕育的诗歌经过岁月的沧桑,新的诗人也在破土而出。他们将给人们新的记忆,一如南泥湾长成另一种江南。
    总有人会从集体的无意识中苏醒,重新找到自己,自己的歌谣,父母的皱纹。也就是西人所言的历史又从个体出发。作为一个民歌手,他回归和立足的是集体的世界,而作为一个诗人,必须依靠自己独特的观察开始新的跋涉,获得心灵的体验。
    梦野在陕北高原这片厚土上长大,他的感情,他的梦想,都与这片土地和乡村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他的诗行体现了对父亲的牵念之痛和深深感恩,直至父亲和母亲在诗歌中重新生成血肉之躯的形象。“比起右眼 父亲颧骨横出的左眼/就更加/深陷/一眨/千年黄土/就会苦难地掉入”(《父亲的左眼》)。寥寥几行诗句满怀风霜,如风似刀。“庄稼长高一寸/生活的重负 就将他压矮一寸/泪水渗透黄土一点/他的眼睛就更加/深陷一点”,诗人对农民生活的观察与表达,是多么平常又独特。一首短诗,集体意识和个体经验反复交叉、激荡,形成独具深度和新鲜的诗歌意象,给予诗句以质感和力度。
    诗人对父亲的面部进行素描,从左眼到额头皱纹。“像乡里赶集 父亲满身的皱纹/集中在额头/沉重得犹如土地/被那双老眼/一眨一眨/越来越暗 越来越重地挑起”(《父亲额头的皱纹》)。这是多么新鲜的描写,父亲在诗中复活,在一眨一眨地动。额上皱纹里的岁月,流过高原也流过黄土,流过诗人杜鹃啼血般的诗行。诗人不停地换着握笔的手势,皱纹里的世界也就不息地流淌。
    梦野写乡土和亲人不同于一般的描写,而是带着爱到极致的疼痛感。“矮下去的村庄”,是梦野对自己故土,乃至中国更广大乡村的最深刻的概括,是诗人徘徊于城市和村庄时的最真实的感受。“沙尘落下来 越积越厚的时光/在夜色中/将村庄压得/越来越矮”(《矮下去的村庄》)。诗人不说,读者也会知道,村庄矮的秘密:村里只剩下十几个人,“这个村庄/就只剩下塌墙烂院/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时间”(《听不到牛哞声》)。还有谁会将它怀念?
    这是最后的村庄吗?城市化的浪潮把更多的人卷入城市。村庄此时也成了精神的家园。身在城市,诗人守望乡土和亲人,让最后的村庄盛放自己疲惫的心灵。这就是诗歌的真实和魂牵梦绕的结果。就像一声牛哞,人们天天喝着牛奶吃着牛肉,谁能听到一声牛哞呢。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而诗人吃的是五谷杂粮,挤出的是杜鹃啼血的叫。
    惟有作者仍想在那个村庄里生活。“父亲的绿豆地 成了蜜蜂的舞场/我也就/成了跃动的小花/被丰收的筐嗡嗡地提着”(《我被蜂蜇了一下》)。诗人回到家乡,独自收获村庄的谷穗。“谷穗们 将秋天深情地拽下来/等待土地深处的庄稼人/握别”(《谷穗》),在那里度过春花秋月,也在城市里度过今生来世。诗人的乡土除了沉重,又有美丽、明亮和欢快。
    本诗选前半部分写乡村,后半部分主要写情爱和城市,城市像一部没有生病的手机,谁能拒绝它的呼喊呢?梦野的诗,既关注乡土情结,又贯穿现代意识,一部电话,一个手机,一把小红伞,都能从中发现与传统的矛盾,如“叫他接电话/他不知从哪里下手/将话筒递给他/他握在手上/嘴嚅动着竟没有一句话”(《给父亲安电话》)。这位陕北老农竟始终不会用电话,最终结果却是“哪一天/老家来电话了 那肯定是母亲打的/悲戚戚地对我说/你父亲出事了”,这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悲剧,却又是多么自然,多么深刻,这也是中国大地上变迁着的事物的缩影。梦野又往往能擦亮熟稔之物,让它们发出意想不到的光泽,新鲜是诗歌生命的见证。
    村庄和城市成为人生的两行,诗人在其中穿行、思考。他表现着社会转型期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的冲击。对于纸上的生活和眼下的世界,也许诗人什么都不能改变,只是想把呼吸修改一下。键盘按到村庄的数字,对话就不会中断、停息。
    这部诗选,凝聚着梦野的才情和品格,是他诗创作方面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他的诗有生活基础的扎实,有观察细节的敏锐,有语言的朴素和乡土情怀,它是沉重的又是纯净的。
    (《在北京醒来》,梦野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