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而言,《家国十年》这部书提供的信息量不是全面的和巨大的,但却是最细节和最真实的,因为它是来自最原始的一份纯个人的记录。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最原始的记录呢? 作者自序中用了“出土”一词,我视为尊重。对待日记这样一种文物,我们的态度只能是诚恳地研究,从一本日记的小切口,去进入家国的大历史,进入民族精神铸造过程中的起伏荣辱和磨难毁损,以及进入挫折、曲折等一切最真实事件的还原,这就是我们诚恳态度的起始点。 《家国十年》的意义在于它的不可复制的民间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性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是如何变成了集体化的政治口号似的语言,从而体现了它的重要的文献价值。 该书的结构是“三重文本加一个附本”。首先是作者的日记,体现了她的原初性和原朴性;二是书中出现了28篇补记,带有对于相应日记篇的反思性;三是通过邀请专家来完成的点、评、注,带有它的观照性和评判性,显示了知识分子参与历史的一种在场性;至于附本,我指的是图片,图片既还原了历史的时代性,又带有自身价值的原朴性。 由于本书采用了四种多声道的结构形式,大大弥补了阅读日记的单一感,为我们提供了可以从多重角度去解读的可能。 《家国十年》是作者14岁至24岁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一部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到1966年时,新中国也刚满17岁,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家与国一起经历了这样的一段奇路,代价非常深重,它造成了几代人心灵的创伤,至今仍未全部愈合、抚平。因此,该书为我们提供的研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小人物与大历史之间的某种关系。 研究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忽略具体的细节,孰不知任何大的事件都是由诸多小的细节堆积而成,而“诸多小的细节”往往又带有个人写作上的私密性。从1966年6月5日,作者所写的养鸡让我深为感动;到了7月,她的文风大变,开始大谈革命;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同年12月26日,作者一直延用着公共话语的空间。今天我们研究、追问、反思这段历史,意义不同寻常。 《家国十年》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民间文本,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一个“时代青年”如何成长的文化人格模式。它是时代群体缩影,是了解、认识共和国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资料,也是中国人教育、启迪自己的一面镜子。 ——吴福辉 文化大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最大的历史之谜,同时又是花费了高昂代价获得的历史经验教训的丰富宝库,而“破解”和“总结”的共同前提就是要把握充分而真实地体现那一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金春明 本书中有关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述,为我们了解红卫兵的精神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让今天的年轻人看起来似乎不可理解,却又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张颐武 通过这本《家国十年》,我们可以了解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发动的,以及所经历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闹派性、大批判、武斗、军训、上山下乡、抽调回城、上大学等过程。它记录了一个少女接受极左思潮残害的痕迹,也让我们看到在那动荡和狂乱的岁月里,人们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 ——何镇邦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