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灼灼其华 煌煌其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福民 参加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演进已经走过了60年。若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算起,这个行程可能还会更长一些。在当代文学这块版图上,黑龙江文学一直是重镇之一。但因为地域关系,文学界和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与描述,与其所取得的实绩相比显然分量不足。现在,由冯毓云、罗振亚教授主编,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编纂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出版了。“大系”煌煌850万言,以小说、散文、戏剧、理论批评等题材分类共收11卷,是对黑龙江当代文学一次全面而详实的盘点。如“大系”总序所言:“具有填补空白的拓荒意义”。
    说到黑龙江文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当年萧军救助萧红并双双奔赴上海投身鲁迅门下的浪漫故事,是《八月的乡村》,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些饱含着丰富感情、散发着泥土清香、讲述着乡土中国故事的伟大作品,正是黑山白水这块神奇土地得以焕发无穷魅力的“精气神”。很巧合的是,萧红、萧军离开上海共赴延安,萧军甚至躬逢其盛,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个象征意义上,萧红、萧军可以被视为黑龙江现当代文学的源头。
    这个起步是有价值的。较之其他地域来说,黑龙江文学由此获得了它鲜明的现代性格:从五四精神到延安精神这样两个坚实的支点,构成了黑龙江当代文学60年主脉,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龙江文学在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门槛时显得顺理成章毫无挂碍。
    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依托着这个天然的优势,黑龙江率先蓬勃发展出中国当代工业文学的雏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以《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优秀作品,这是龙江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中足资引为自豪的。众所周知,悠久深厚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传统,不仅对所描写表现的题材领域有刚性的限制,更内在地形成了中国文学精致典雅的感受方式和“迷恋骸骨”的文人气,近代以来的白话文就是在与这种风气的作战中,为现代文学冲杀出一条生路来。但在题材与风格上,中国的工业文学仍然是相当的薄弱。黑龙江文学对工业题材的书写与拓展,承时代之召唤,开风气之先河,引导了新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一脉络。“大系”各卷收入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鲜明特征。
    仍然是由于地域的关系,黑龙江文学呈现出“纯粹”与“不纯”的两面性。所谓的“纯粹”,是指可以在通常的地域文化特殊性的意义上去讨论问题,并由此去看待某一地区的文化与文学。如果我们就此把问题简化,则可以理解,《白鹿原》这样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现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小镇,同理,塞外大漠很难写得出浦江外滩的现代摩登气质。龙江文学的纯粹性,首先是由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昭示出来的。那条大河,那片森林,那块热土,那种携带着古老气息的广阔质朴,那种凛冽的清贫与缓慢的宁静,那种宽仁友爱古道热肠和坚贞不屈英武刚烈,等等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后来都在迟子建以及很多黑龙江作家身上延续了下来。
    从民族生活和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营养,也是保证黑龙江文学能够“纯粹”的另一层面原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很多人热衷在各种风生水起的时代思潮中为文学寻找定义时,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默默地写出了他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这个短篇小说以其天真纯正的风格,与那些借风俗猎奇立论的伪民族作品区别开来,显示了一个作者对大自然以及自己民族生活所能拥有和达到的敏感尊敬。而这种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的觉醒与光大,已经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从此一角度看,多民族和谐聚集与浓厚的民间乡村文化土壤,实是龙江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通观“大系”的编纂设想,这也是他们竭诚尽力予以强调的。
    就社会作为一种交往流动网络的意义说,“纯粹”只是相对的。近代以来,从日俄的殖民争夺,到内地人淘金亡命“闯关东”,黑龙江的封闭环境就已经被渗透和打破得相当彻底。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又赋予了黑龙江文学种种机遇:北大荒开发、大庆油田开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模和数量庞大的高素质移民涌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改变了黑龙江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龙江文学主体结构。一个由“纯粹”向着“不纯”过渡的文化过程,极大地丰富了龙江文学的面貌,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恰如“大系导言”正确指出的那样:这种特殊的移民文化结构“赋予了龙江当代文学一种开放性的发生发展机制,使其颇多现代的艺术气息。必须承认,龙江文学的主体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学。尽管在龙江文学的历史上本土文学源远流长,但它和移民文学比起来始终只是涓涓细流”。这种情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体现得尤为醒目。相当一批为黑龙江文学作出过突出贡献、卓有声誉的作者,如梁晓声、张抗抗等等,都是这种“不纯”的移民文学的承担者和缔造者。能够将此一问题郑重提出并且上升到适当的高度予以理解,显示了“龙江文学大系”的编著者开阔的文化胸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而这些,正是编纂一部文学大系不可或缺的条件。
    已经有很多省份都在整理编纂自己的“文学大系”,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这是极有学术价值的工作。它们正在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丰富、生动与确切积累着素材,提供着不同形式的解读,而“龙江文学大系”走在了前面。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