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那些文学与广播牵手的珍贵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任晶晶 参加讨论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7年,广播就与小说牵手,诞生了中国广播界的经典节目——《长篇连播》,它是广播与小说艺术结合最早、合作最久的节目形态。《长篇连播》使文学作品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样,传遍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的人民大众所收听和欣赏,在文学与听众之间建立起了永不中断的“空中桥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的文学编辑叶咏梅,就是一位在文学与听众间默默架桥、辛勤耕耘了30年的广播人。她如一片绿叶,平凡而不被人关注,而由她编辑制作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寻找回来的世界》《我的父亲邓小平》《上海的早晨》《野葫芦引》等一大批优秀广播剧却给亿万听众带去了美上加美的审美感受,其中的部分作品甚至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
    为了给文学与广播牵手的辉煌历史留下珍贵的记忆,叶咏梅编著了约200万字的三卷本《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书中记录了她与作家的缘分、与演员的合作、与听众的交流以及自我的思索。浏览煌煌三卷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文学与广播牵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叶咏梅编辑生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节目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年来先后播送3次,听众来信如潮,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道路,并成为新世纪听众点播排行榜第一位。
    白描回忆说,广播剧《平凡的世界》是对路遥最大的支持。1986年,在北京召开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白描是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当时,除了少数人肯定这部小说,更多的人则是对其当头一棒,认为路遥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来写这个东西,太沉闷、没意思。然而,叶咏梅却在那种情况下,坚持播出了这部小说,这给了路遥极大的信心。
    路遥曾在《我与广播电视》一文中写道:“小说前两部在电台播出的时候,我还带病闷在暗无日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赶写第三部。在那些无比艰难的日子里,每天欢欣的一瞬间就是在桌面那台破烂收音机上听半小时自己的作品。对我来说,等于每天为自己注射一支强心剂。每当我稍有委顿,或者简直无法忍受体力和精神折磨的时候,那台破收音机便严厉地提醒和警告我:千百万听众正在等待着你如何做下面的文章呢!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那台收音机庄严地唤起自己的责任感,继续往前行走……我非常感谢先声夺人的广播,它使我的劳动成果及时地走到了大众之中。”
    叶咏梅说:“回想当初,《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它静静地躺在书店的书架上,也许因平凡而很少有人问津;可一经电台连续播出,叩动了千百万听众的心,竟使作品供不应求,又进行再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宣传《白鹿原》的最大功臣归于广播,因为广播使作品当月销售量达5万册。
    有一件事令陈忠实至今难忘。《白鹿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时,他回乡下老家,半道上遇见一位熟识的乡民,拉住手便说他正在听《白鹿原》的连播,并大声感叹他的收听兴趣。“我把乡民的这种评说,看做是非文学的评说,是一部小说受众的最基本的反应,是作为作者的我最感踏实的一种心理报偿。” 陈忠实说,广播电台连播长篇小说,恰是进入社会各个角落读者最便捷的途径,比文本阅读还要方便。广播剧的播出,无疑是对刚刚出版的《白鹿原》一书最有力度的宣传。该书出版14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3次连播,收听的读者无以计数。近十年来,这部书每年都在重印,累计已超过130余万册,这与小说的广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分诗七分读”,声音艺术的魅力使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加打动、感染听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也面临着“边缘化”的现实处境,如何能抓住日渐流失的听众,仅靠声音艺术的魅力恐怕还是不够的。
    叶咏梅回忆,《平凡的世界》播出后,电台收到了数以万计的听众来信,其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离退休干部及待业青年等。他们共同表述了这样的心情:听了《平凡的世界》,它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如何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这个天地里,我们领教了作家手中笔的厉害,体会了作家撼人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来信说,他们系里有3个班共270人住在一栋四层楼房里,约有百部收音机,在每天中午12点30分都会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像这样的听众来信不胜枚举。
    这样庞大的听众群,这样强烈的反响,不禁使人思考,能征服这么多人的心,究竟靠的是什么?在仔细阅读了数千封听众来信后,叶咏梅和她的同伴们顿悟了,正是路遥作品的审美价值满足了读者、听众的心灵与理想的需求,人们不会拒绝美的东西,只有选择和演播了与大众审美情趣一致的作品才能被大众喜爱,从探究到选择再到引导提高读者、听众的审美情趣,是文学工作者要为之努力的。
    1989年,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播出后也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数以亿计的听众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中午或晚上守在收音机旁,凝神谛听。在严肃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处境艰难的情况下,《穆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会取得轰动效应?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广播的传播魅力。传播是被动的,听众是主动的,如果把一部冗长乏味的作品硬“塞”给听众,人家完全可以拒绝接受。
    “花香蝶自来”这一现象再次给人启迪:面对庸俗读物的泛滥、严肃文学的困境,有的出版社诉苦,有的作家哀叹“读者的欣赏层次低”,“知音难觅”。对此,普通读者的来信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当前通俗、武打小说到处泛滥的时候,《长篇连播》节目却是一片净土。”“这是一次高级精神会餐,使我更深地感到人间的真善美、生命的意义、爱情的价值,更深地认识了人类社会、认识了人。”“霍达老师的艺术和思想都使人陶醉,读者跟她一起尝到了艺术、思想都是上品的双料醇酒。”这些真诚的来信,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好恶。现在的读者,其欣赏层次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如果以为用庸俗低级的艺术赝品可以“投其所好”,实在是亵渎了他们,也亵渎了神圣的文学艺术。霍达也曾说:“莫道无知音,知音在民间。”
    在《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里我们看到,正是这些作家、编辑、演播艺术家们用笔、用声音乃至自己的生命在为我们讲述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而叶咏梅将这些留存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显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3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