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寻求对大地震题材的文学超越——读歌兑的长篇小说《坼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汪守德 参加讨论

    一场突如其来、撕天裂地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震区人们的心灵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已经有很多作品以悲怆难抑的情怀、泣血含泪的笔墨,来描写和反映这场空前的浩劫,对众志成城的抗震斗争给予倾情的颂扬和精神的抚慰。曾参与抗震救灾、目睹过巨大灾难的作者歌兑,则在大震之后经过两年的沉淀思索和精心创作,推出了《坼裂》这部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以自己的方式对汶川大地震进行更具文学意味的观照,更富哲理色彩的思考和祭奠,读来使人进入关于地震人生的新的解读和认知层面而回味不已。
    小说是以身为军队医务人员的林絮和卿爽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开描写的。正当他们为感情的朦胧与迷离而困惑与烦恼不已的时候,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发生了,他们几乎是在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自觉而迅速地投入了战斗。作品以两人在各自不同时空中的外在行动和情感经历,形成两条并行不悖又交替推进的线索,既细腻地描写地震所导致的巨大伤亡给他们带来的强烈震撼,促使他们以军队医务工作者的人道情怀和神圣使命,不分昼夜、竭尽全力地进行救死扶伤。同时小说又以冷静的笔调,从治伤疗残的医学角度,描绘了大地震发生之后种种纷繁凌乱、焦灼困顿、甚至无比惨烈的生活场景,以及人们在灾难突至时种种异常的精神和心理现实。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对地震中可能存在或遭遇的极端事件的描写,提升和强化了题材本身具有的刺痛感和震撼力。大地震的伤亡似已司空见惯,但小说文学化的描写则把对生死与伤痛的体验推向了极致,如卿爽发现被埋在地震废墟中怀孕的闳老师,冒着余震的威胁钻入废墟深处,为她实施剖腹术取出“地娃儿”,这一情节无疑体现了两个女性的伟大。而在震区的山坡上为被巨石钳住腿脚的“地娃儿”父亲小赵做截肢术,那种生命在灾难袭来时的脆弱与无奈,以及人们对其施救时的纠结和尽力,其过程竟是如此令人揪心和痛彻。对一般读者而言,是难以拥有极端环境下的亲身体验的,而大地震则残忍地制造和提供了众多此类极端的例子。对于这类情节或细节的描写,不仅仅反映出作者的叙事能力和想象能力,更反映了作者感天动地的悲悯情怀。
    林絮和卿爽情感关系的捉摸不定具有鲜明的现代心理特征,而养育在网络世界的“透明宝宝”,显示出人物当下情感的似真还幻的某种虚拟性状态,以及网络对人物情感强有力的吸引和分化。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本可加速其演化进程,或导致其回归现实,但其情感仍然沿着某种非理性的轨迹向前运行。卿爽前夫迟龙祥同时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现场,使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情节呈现更多波澜和周折,也使两人的情感走向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并产生更大的疑问和悬念。而在最后的时刻,林絮和卿爽在灾区暗夜河道上形体的互助和挣扎,心灵的呼唤与应答,是那样的深切与动人。而最终卿爽却眼睁睁地看着所爱的人随波逐流而无法施救,使两个人的爱情在伤感和悲情中走向无言的结局。就是在地震这种偶发但极端的环境下,主人公不仅以自己青春的肉体,也以最为真诚的情感介入这一事件,演绎的既是一种旷世的恋情,也是现代人丰富而又带有浓烈伤痕意味的心灵历程。
    由此可见,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以大地震为背景,却又努力超越地震掘入生活的深层,去描写地震环境中的人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从而真正走进大地震中人们的精神层面。其超越的现在价值不仅仅是对民族的灾难寄予深切同情,对英雄行为极尽赞美与颂扬,更反映出某种批判性特征。正如作品题旨所表明的,碎裂的可能是大地与山川,在“人心深处,也藏着这一‘坼’”。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情人感情的走向与结局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坼裂的现象,因此我们从作品所看到的既有伟大崇高,也有卑劣渺小,既有生活的逻辑与秩序,也有怪谬与荒诞,这无疑是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某些现实的有力针砭。这种对大震之后的人情物态的描摹,对灾后人心纤毫毕现的描绘,显示出作者观察的精细与入微、思致的深邃与独到、行文的犀利与泼辣。当然作品并未止于批判,而是以冷峻中的温情来描写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精神的救赎、黏合与修复,从而使批判本身具有更强的力量。
    《坼裂》同我们读过的所有描写汶川特大地震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是作品兼具哲理的思辨、语言的智慧、特立独行的形象和强烈的时尚色彩,这就决定小说具备了一种令人称道的非凡品格和崭新魅力,并且达到了一种时代的高度和文学的深度。读者在阅读这部有着很强文学意蕴的小说时,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部地震题材的作品,而会充分认可其超越题材的文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当之无愧地堪称迄今为止反映汶川特大地震的好小说。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2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