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死于世纪末的爱情——读解鬼子的长篇新作《一根水做的绳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万杰 参加讨论

    “阿香的命从小就苦”,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开头这样写道。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声音。它给了我们不祥的预感:阿香将如一只跌落悲苦命运牢笼的小鸟,终其一生也无力挣脱。小说最后证实了这种预感。这是一个乡村爱情传奇:阿香不到十六岁就将身体献给了乡村教师李貌,从此认定自己是李貌的人,认为这就是爱情,然而成为李貌妻的愿望却让阿香等待了一生也未实现,她的一生是为爱受难的一生。我们没有未卜先知的巫术,预感的灵验实是一种阅读心理定式使然,这种心理定式就来自如天罗地网般笼罩着当下文坛的宿命论叙事。王琦瑶是何等的聪明伶俐、心机过人,临终却发现自己惨死床头的结局早于少女时代已经铸就;筱燕秋超越凡俗生活、成为嫦娥的冲动何其激越凌厉,却只能如月光下的羽毛数次扑腾而落向地面,坠落是渴望飞翔的羽毛的宿命。更何况阿香这样一个乡间的贫弱女子,一个认命的女子,她又如何能翻出一个宿命论叙事者的掌心?
    《一根水做的绳子》是鬼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鬼子在小说后记《炒一盘鹅卵石下酒》一文中有言:“我知道这年月爱情故事也已经没有什么吃法了,或者说,想吃都有点吃不动了,就像那些鹅卵石。”而鬼子仍然以爱情故事作为自己的长篇亮相,仍然要炒出一盘爱情菜,肯定是自信发明了一种新鲜而独特的吃法。这道菜我们尝了吃了,果然发现它有与众不同的味道吗?下酒的鹅卵石的炒法是“放点盐、放点油,再放点辣椒”,那么鬼子制作这道爱情菜肴到底下了些什么料,有什么样的烹饪秘诀?我们首先尝到的当然是苦味。悲情戏、苦情戏本不是鬼子的独门秘笈,而且正相反,古典爱情悲剧的诸般元素都被鬼子一一撷来放入锅中爆炒:女主角一定是美貌痴情、温柔单纯,再让她为爱情献祭出温润的少女之身;爱情历程肯定要一波三折,少不了等待和遇挫;结局难免女主角悲凉死去,男主角最好为之殉情;再来个天人感应,让老天也哀恸不已而雨下如注。如此这般,一个缠绵悱恻、人神共泣的悲情故事就喷香出锅了。
    奇迹化、极致化是鬼子化用古典爱情故事的一个路径。头发或曰青丝是古典爱情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表情道具。男女主角定情之时、分别之际都不能没有它的身影,女主角多少的款款深情、多少的“勿忘妾身”的叮嘱呢喃都融化其间。而在这部小说中鬼子对这一古典爱情故事的元素进行了更为神奇的点化,使头发的爱情功用更加发扬光大。最开始李貌就是因为感受到阿香头发的无尽魅惑,进而对作为头发生长地的身体发生兴趣,由此拉开两人爱情的帷幕的。既然如此,阿香怎能不将对李貌的满腔痴情完全具化为对头发的珍视爱惜呢?怎能不经常洗洗头发来舒缓对李貌的思念呢?在他们各自成家被迫分离的日子里,是李貌供给阿香洗发用的茶麸使他们的感情命悬一线。头发不仅是他们感情的维系物,而且具有标示爱情指数高低的功效:妻子死后,李貌对阿香百般呵护,亲自为她洗发,终于使阿香的白发转为黑丝。如此神奇的头发自然就与人的性命交关了,当年阿香就是用头发为绑在太阳下烤晒的李貌引来救命之水的,最后这头发竟被发廊妹洗成了一堆乱麻,叫她怎能不气病而亡。如果我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那完全是因为头发没有成为我们的第一性征,没有成为我们的命根子,纯属少见多怪。
    一般的爱情悲剧女主角如果和阿香的苦命比起来,一定自叹弗如。谁能比阿香的命更苦呢?鬼子铆足劲要使回答成为否定句,要让悲苦成为阿香摆脱不掉的宿命。阿香九岁就失去双亲,与弟弟相依为命,但鬼子觉得阿香“孤儿”得还不那么名副其实,便让她的弟弟早早死掉。于是阿香就把李貌视为世间唯一的亲人,怎奈李貌又成人夫人父。阿香嫁人了,很快就守寡,寡妇阿香甚至连母牛也养不住,出门进门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左右。鬼子实在是没有割断身体与影子联系的法术,否则他会让阿香孤苦伶仃得更加彻底。可是即使是彻底的孤苦伶仃,比起阿香身体和生命所受的戕害又算得了什么。在李貌成婚后,阿香将自己嫁给了李貌同村的残疾人黄泉。黄泉断了一条腿,并且丧失了男性性功能。阿香成了黄泉妻,果然就要到黄泉路上走一遭。在得知阿香夜晚留门是为了与李貌相会的真相后,黄泉把尖刀插向了阿香的下体,从此阿香的男欢女爱就定格在与李貌唯一一次做爱的记忆中。尖刀过后更有毒药。李貌的妻子认为阿香的存在使他们夫妇同床异梦,为了彻底解决三人间的复杂纠葛,她决定与阿香赌命。幸亏阿香命大,抽到了一瓶水而非毒药,然而其间的生死考验定非常人所能经受。鬼子让阿香因为爱情而落入非人境地:她的女性身体被伤害,做不成真正的女人;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差点就做不了人了。鬼子的苦料实在是下得够猛。
    如此极端的悲情叙事能够得以完成实在得依赖于阿香的认命。叙事者总是强调着:阿香认命。白纸有五分、六分和七分的,十六岁的阿香对自己说:“你的命就是那种五分的,能写就行。”如果说“阿香的命从小就苦”是一种宣谕和判定,“阿香认命”就是接受和认罚。判罚者与认罚者不是平等的契约合作的双方,而是君临与臣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希腊命运悲剧中反映的是人对神的敬畏,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中是羔羊对上帝的驯服。而在神与上帝离去之后的世俗叙事中,是谁在担当判罚者?谁又有资格对人进行命运的给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叙事者决定人物的生死、判定人物的命运,犹如上帝君临于人物。但是,正如我们在很多现实指向的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人物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的或现实的因素相联系,受着社会变革、历史事件、政治风云的拨弄与左右,这时叙事者更像是人物命运的理解者与阐释者而非上帝。《一根水做的绳子》没有神话与宗教背景,阿香与李貌有情人而被迫分离有特定的时代原因,甚至可以理解为权势阴谋对弱者人生幸福的掠夺与欺诈。然而阿香极端悲苦的命运遭际仍然不能由此必然导出。神、上帝与历史的缺席终于使《一根水做的绳子》的叙事者的个人意志强悍膨胀。他一出场就判定了阿香悲苦的命运,此后如何不断地给阿香施以打击,使她为爱受难几乎就成为叙事的唯一目的。而阿香则成了叙事者手中的玩偶,她没有自我观念,对自我命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反抗意识。
    无关乎宗教意义上的原罪与救赎,不是现实控诉或人性恶批判,叙事者对阿香极端悲苦命运的判罚就成为一种黑色叙事暴力。叙事者与人物的关系散发出暴君对奴隶、施虐者对受虐狂的暴虐气息。于是我们看到阿香对苦难表现出非凡的承受力,甚至可以说是甘之如饴。在得知李貌已经结婚之后,仅仅为了能经常见到李貌,阿香就可以毫不犹豫、毫无心理矛盾地将自己嫁给一个残疾人;在被黄泉刺伤下体之后,阿香竟然能颇有创意地以刀刺甜橙向李貌进行伤势的演示与说明,那份轻松随意真叫人毛骨悚然。叙事者也许想说,阿香的认命是她孤苦伶仃的生存处境使然,是底层人群真实的生命态度。然而同样身处底层世界,李貌妻、黄泉不是依然有着对生命屈辱的敏感与反抗吗?他们的手段是残酷可怕的,表达的却是维护自我人格尊严的正常的人性诉求。阿香的认命与其说是一种真实,不如说是叙事暴力统治下的产物。叙事暴力所到之处还带来人物莫名其妙的死亡:柴火把阿香的弟弟带到了悬崖下,一根马尾针箭一样穿过了他的胸膛;黄泉扑倒在自己刺向阿香的尖刀上,正好把自己了结了;李貌妻则死在亲手准备的毒药上。过于奇怪巧合的死亡方式与戏谑的死亡情境显示了叙事者对人物生命尊严的漠视。其实这些人物在叙事者眼中只是一个个叙事符号,他们同样承担着阻隔阿香与李貌结合的障碍物的作用,成为叙事者戏弄阿香的工具。叙事者要的就是在障碍物的制造与消除之际阿香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状态中所受的那份痛苦煎熬,旧的障碍消失,新的障碍物又将应运而生。黄泉、李貌妻一一死去,李貌的女儿小香又适时地承担起阻止二人结合的重大“使命”,阿香只能继续等待。从阿香女等到阿香婆,终于可以登记结婚了,叙事者又找到了”死亡”这一障碍物,阿香终因头发之灾而匆忙死去。阿香就像牵在主人手中的一头驴,为了吃到挂在前面的胡萝卜而甘受鞭笞、低头赶路,她不知道只要主人打定主意不让她吃,她就至死也吃不到口。
    追求爱情却使人陷入非人的生存境地,用情过痴反成受虐狂,我们实在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如果爱情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如果爱情不是使生命变得更丰盈更润泽更饱满,我们不知道所谓的爱情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鬼子将爱情与受难、美好与残酷这样悖谬的两极进行猛然嫁接和同质论证,戏谑与暴虐的叙事氛围中一股怪诞的气息弥散开来。于是,一个千回百转的爱情悲剧在荒诞情境中发生了意味的翻转,古典爱情悲剧的华美外壳萎然落地,诡异的黑色幽默的内核逐渐呈现:原来这是一个戏仿的爱情传奇。而在鬼子怪异的笑声中被震破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情本身,还是某种爱情叙事模式?鬼子在后记中表达了写出“最接近于本质的一种爱情”的意愿,看来鬼子想做的是爱情的祛魅而不是颠覆爱情,要颠覆的是在他看来显得虚假陈旧的古典爱情叙事。然而最接近于本质的一种爱情该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呢?李貌的爱情心路也许可作注解。李貌对阿香的爱情最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和占有的渴望,其他的他实在没有多想。与主任女儿成婚之夜他没有想起阿香,只是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感到上当受骗时,对妻子已非处女之身感到遗憾时,“那些日子里李貌因此挺想念阿香”,一个“因此”,多少的爱情真相赤裸呈现。但是随着阿香受苦益深、痴情依旧,李貌内心的愧疚也在增长,他“感叹这女人真是有点苦命,想想自己李貌除了与她相依为命不再有别的办法。”最后他竟然抱住阿香的棺木跳入墓穴为之殉情。在李貌的爱情路途上,欲望先行,爱情在后;愧疚很重,爱情很虚;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情中又有去不掉的残酷。难道这就是鬼子所说的接近于本质的爱情吗?其实爱情本味又何能知。鬼子所做的仍然是对爱情本质的一种理解与想象。《一根水做的绳子》在对爱情的颠覆与建构、祛魅与还原之间,在半真半假、亦庄亦谐的叙事语调中透露的正是这个时代对爱情既信又疑、欲破还立的张皇与犹疑。人们早已失掉一颗单纯的爱愿心(如果曾经有过),又似乎没有彻底虚无的魄力。小说在每页底部都标注有“死于一九九九年的爱情”字样,它们就像先知的咒语散发出神秘的光泽,是对爱情的诅咒,还是对爱情逝去的叹惋?也许两者皆而有之,谁能说得清呢?
    原载:《现代中国文学论坛》(第一卷)
    
    原载:《现代中国文学论坛》(第一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