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泉涸,相濡以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蔡翔 参加讨论

    阅读陈应松的小说,并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旅行过程。暴力、丑恶、血腥、恐怖……总不时地拦路出现,甚至无法逾越。一切逃避的可能都已不在,一切审美的遐思均已变成奢侈,而有的,只是一种裸在,一切,都赤裸裸地存在着那儿,也存在着我们自身的存在里。
    《野猫湖》同样延续了这样的写作思路,小说开头就描述了一种恐怖的“风景”:“……大地嘎嘎作响,天空在哀鸣。下雨了。……天空给炸裂开了,碎出蓝瘆瘆的口子,仿佛咬牙切齿的痛。屋后的树林呜呜的像鬼魂———总是像鬼魂。……一群一群的野猫,在沿湖的野猫沟,嚣张咆哮,成为夜晚的残暴歌声。”少年的浪漫情怀已经不再,过于沉重的忧患控制了作家个人的写作。然后是香儿和庄姐登场———在暧昧的叙述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个异类的故事即将开始。
    实际上,我最早听到这个故事,是在2009年的夏天,那一年,我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参加一个会议,陈应松也在,晚上我们坐在那里聊天,很多人,应松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同性恋,也有谋杀,我不知道,应松是谦虚还是某种真的不自信,他说他不知道这个故事能不能变成小说,很多的人鼓励他,李陀也说能写,只是别写成中国版的“断臂山”———我能理解李陀的隐忧,在学界,性别研究已经蔚然成观。
    现在,这个故事变成了小说,变成了一种虚构,这一虚构的关键在于,正是在小说的叙述中,性别问题被置换成了政治问题———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政治和经济的压迫,这些压迫围绕着权力展开。香儿丈夫(三友)的离开———在经验的层面上,伴随着这一离开的是大规模的进城潮流,无数人的离乡背井,但是,在隐喻的层面上,我却愿意把它看成某种公权力的逃逸或丧失,而趁势进入的,却是另一种权力,村长马瞟子,或者流氓牛垃子,他们构成了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空间。正是在这一空间中,女性首当其冲地成为权力欺凌或压榨的对象。而逃逸或丧失的权力,才真正构成了香儿(或其他人)对公权力的不信任,甚至对政治的排斥。
    庄姐的出场,或许意味着,这一政治问题开始被转化成性别问题,对政治的不信任被转述为女性对男性的挑战———“没男人咱就不活了?”性别和政治的相互纠缠,才意味着一个原始的故事(或案例)开始被转换为虚构的或创造的小说。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文学性”。但是,我仍然愿意在政治的层面上继续讨论这个被重新虚构的故事,尽管,应松兄可能会指责我在进行一种过度的阐释。
    尽管,我愿意承认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能或无意识的揣测的合理性的存在,但我更倾向于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的叙述,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满于既定的现实,而希望重新考虑这个世界的秩序,那么,这一考虑乃至相关的叙述就是政治的。实际上,在相当多的作品中,性别问题都暗含着一种政治关系的重构企图。我以为,当陈应松在叙述的过程中,企图把政治问题转换为性别问题的时候,内心一直充满着挣扎,这一挣扎恰恰在于,陈应松并不甘于把政治问题仅仅解释成为一个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香儿和庄姐的关系中,香儿也一直处在挣扎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充满了疑虑、焦虑、排斥甚至厌恶。我不会把这一排斥的过程仅仅理解为某种习俗对本能的压抑或控制———就像一些精神分析学论者所描述的那样,我恰恰以为,这一过程才给政治提供了叙述或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当香儿最终成为一个同性恋者,实际指涉的,却也正是某种政治的逃逸或丧失,以及另一种强大的压迫性政治的崛起。个人在这一强大的压迫性政治面前,变得如此渺小,无路可走,需要讨论的,恰恰是香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同性恋者,而不是她已经成为一个同性恋者。如果假设性别问题的叙述中暗含着一种政治关系,同时,这一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个人逃逸的乌托邦,那么,香儿成为同性恋者,既暗示着政治(或其他)如何参与塑造了人的性或欲望———这一塑造的过程也正是一种“泉涸”的现实语境———同时,也暗示着,性别关系中所隐含的乌托邦愿望。这一愿望的表征在于,香儿和庄姐所重新构造的性别关系,足以对抗并挑战一种以男性为特征的新的压迫性政治,也就是小说反复叙述的,没有男人,咱们也能活,而且活得有声有色。这样,性的问题才可能得以从政治语境中抽象出来,并形成一种自律的表象或幻象。因此,在小说的中间,开始出现某种暖暖的叙述,这一叙述恰恰表征出乌托邦的逃逸可能。
    但是,这一把政治问题性别化的企图迅速被作者自己粉碎,这就是小说的结尾,当香儿看着中毒的三友死去的时候,“她坐下来喘一口气。她拨开飞舞的芦花给她发短信:老公,他死了。吃毒狗肉死了。———这是她第一次叫她老公。用字儿。”而她并没有阻止他,理由是:“我这是为了我们。”庄姐却恐惧了,她说:“你这个邪婆娘!”性别乌托邦被再次粉碎,这一次,性别将遭遇法律,一个更大的政治纠缠。而这一现代性的焦虑早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就已经呈现———所谓的法制社会究竟保护了谁的利益。我相信,这并不是陈应松在做一种道德或法律的警戒,而是真正地再现了弱势阶层在现实的政治语境中无路可走的困境。泉涸,相濡以沫,然而,相濡以沫的结果,却是更为残酷的相互伤害,即使这性别乌托邦,也只如夏花般的一绽,尽管,它曾经绚丽。
    或许,会有人说,不如相忘于江湖,但什么是江湖,江湖又在哪里?无路可去。无路可去的结果,只能诉诸一种本能的对抗,然后,生命在本能中绽放,也在本能中幻灭。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时代。陈应松只不过展开并演绎了这个时代的悲剧性的逻辑而已。
    原载:《文学报》2011年02月25日
    
    原载:《文学报》2011年02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