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陆新诗狂飙突进的时期,舒婷的诗集被当着一份厚礼出现在婚礼新人的手上,一时成为佳话。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起落……我得得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更是丰富了诗人对一个时代的体认。最初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诗人,基本是当年移居到台湾的大陆人,后来他们其中有一部分转道海外。因此他们的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流淌着童年印记,缠绕着少年故乡情结。 我至今珍藏着重庆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台湾诗人十二家》,其中收入纪弦、羊野令、余光中、洛夫、痖弦、白荻、杨牧、叶维廉、罗门、商禽、郑愁予和高准十二位优秀诗人的作品,共计101首。他们是台湾现代诗歌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尤其纪弦、洛夫、痖弦、叶维廉和罗门等,对大陆诗坛影响极大,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上面提到的郑愁予,余光中是最为大陆读者喜爱的台湾诗人,也是和大陆文学界交往最频繁的台湾作家之一。在两岸隔绝交往30多年后,余光中的《乡愁》以中国人特有的情感方式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感动了整个华人世界。另一位为大陆读者熟知的偶像级诗人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她以《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创造了诗集畅销的纪录。席慕容的诗作以爱情、人生、乡愁为主要抒发对象,意境淡雅剔透,抒情灵动自如,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80年代中期,台湾现代诗进入了整合期,第二代诗人崛起,各种诗文本相错,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其中政治诗、都市诗、台语诗、后现代诗,以及大众诗等纷纷登上诗歌舞台。90年代还涌现出女性诗、身体诗、数位诗等新的诗歌群落,台湾现代诗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林耀德和罗青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他们敏锐意识到资讯工业对社会的影响,强调要“面对此一传播媒介的革命,诗人应该把诗的思考立体化,把此一新的传播方式纳入构思体系。”在他们的倡导下,台湾后现代主义诗歌风起云涌,以夏宇、鸿鸿主导的《现在诗》刊为其本营。与此相对的,是台语诗的隔代复出。战后率先从事创作的有林宗源与向阳,到80年代又出现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李勤岸等诗人。这一批诗人在大陆的影响力虽然远不及他们的前辈,但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冲淡,与大陆的交流也由官方慢慢转向民间。 90年代台湾女诗人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1998年11月“女鲸诗社”成立,以及诗选《诗在女鲸跃身击浪时》推出,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同年江文瑜推出女性主义诗集《男人的乳头》,透过性别、情色、权力的三重颠覆,展现出台湾女性诗人的主体书写姿态。身体诗也是90年代的书写主流之一,情欲世界和身体诗俨然一体,较受瞩目的诗人有颜艾琳、陈克华、许悔之、陈义芝等。也许并非偶然巧合,90年代正是大陆女性文学的变革期,女性个人化书写作为文化诉求,形成了海峡两岸的共鸣现象。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出现了第三代台湾诗人,他们的数位诗在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迅猛发展,如涩柿子、响葫芦、向阳、苏绍连(米罗?卡索)等人,采用超文本的形式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美学时期,与大陆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和畅通。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9-23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9-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