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一地的文学与一时一地的文学思潮关系至为密切。台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与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台湾文学研究学者朱双一近作《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积20年来研究台湾文学思潮的心得,有了新发现。 以往学者对台湾文学思潮研究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台湾文学思潮的源是中华文化基因,它的发展基本上是直线的、递进的;另一种观点是,台湾文学思潮的源是外来的。古代至近代的台湾文学思潮源自大陆,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文学思潮源自日本,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台湾文学思潮源自西方,它的发展是曲线的又是快速的。朱双一认为,这两种关于台湾文学思潮“源”的观点都趋于简单化,台湾文学思潮的“源”是多元的。首先,台湾文学思潮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台湾文学领域里的反映。古代和近代台湾官员是由中国政府派出和委任的;民众绝大部分(少部分是台湾的原住民)从福建和广东迁移过去。因此,从官员和民众中间萌生出来的台湾文学不能不受这一社会存在和当时社会意识的制约。古代台湾的有关诗文、郑成功时期的抗清诗文、清初风土杂咏的新诗风都是这样。及至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台湾的社会意识也有了很大分化,既有皇民化压力下产生的“皇民文学”,也有民族观点和阶级观点结合的新文学和左翼文学。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中国。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又改造和复兴了台湾。台湾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又为之一变。于是乃有后来的“反共”思潮和“反共文学”、自由主义思潮和现代派文学等。其次,统治阶级的思想对于台湾文学思潮的形成和流变,也有重大影响。在古代和近代,台湾的统治阶级是汉族和汉化了的满族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儒家为本,并与道、佛杂糅。由是,乃有儒家教化的思潮、家庭文学的兴起、乡愁文学的滥觞、华夷之辨的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诗文、近代反侵略的“主战”文学等。日据时期,日本的统治思想中,既有殖民、专制、大日本主义等主导思想,也有现代思想。由是,日据时期既有在台日人创作的对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的文学以及少数文人对日本统治的认同;也有日本文人对“现代”的宣扬和部分台湾作家对“新学”的欢迎。第三,《简史》又认为,台湾各族文化基因是台湾文学思潮的又一源头。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文坛崛起,布农族小说家拓拔斯·搭码匹码(田雅各)、娃利斯·罗干、排湾族诗人莫那能、泰雅族作家瓦历斯·诺干(柳翱)、达悟族散文家波尔尼林、作家夏曼·蓝波安(施努来)、卑南族作家孙大川等等,相继崭露头角并非偶然,因为有少数民族文化基因这个源头起着长远的、隐性的、渗透的作用。第四,无可否认,西方的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也是台湾文学思潮的源头之一。通过对大陆“五四”新文学思潮的介绍而被认知的西方文学思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后工业文明思潮和后现代文学思潮、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思潮,对台湾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对台湾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简史》认为,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风雨也是台湾文学思潮的另一源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它孤悬海外,东西南北都是海洋;它既长期由中国统辖,又曾经被荷兰、日本一度统治;1949年以后,台湾又和大陆隔绝了30年。凡此种种,既造成台湾文学思潮的开放性,又造成台湾文学思潮的传统性;既有过“皇民文学”思潮、“反共文学”思潮、“台独”文学思潮,又有过抗议文学思潮(日据时期)、“鲁迅风潮”(光复时期)、乡土文学思潮(上世纪60年代)、从“解冻”到阅读对方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朱双一看来,只有整合上述台湾文学思潮的五个源头,才能揭示出台湾文学思潮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任何把台湾文学思潮的某一源头孤立和简单化,以为这是台湾文学思潮的惟一源头,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 与以往研究台湾文学思潮的学者以为台湾文学思潮和台湾文学只是大陆文学思潮的受体和受影响者不同,朱双一又发现,台湾文学思潮和台湾文学还反作用于大陆文学思潮和大陆文学,给大陆文学思潮和大陆文学以影响。譬如,郑成功受中国爱国诗歌的影响很大,1661年率部进军收复台湾后,他曾创作《复台——即东都》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辛问关不忍离。”此诗对当时反清复明的大陆诗人即有影响,特别是在乙未割台、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期,在大陆诗人中更产生了较大影响。台湾上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改革开放后对大陆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崛起和现代派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创作,更有显著影响。而台湾文学的开放性,对祖国、故乡的恋旧性,对阻碍社会前进的反面事物的批判性(如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以及陈映真对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发展等)、台湾的留学生文学和台湾文学的互补性,在台湾文学进入大陆后,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简史》对台湾文学思潮的第三个发现,则是台湾文学思潮与西方文学思潮逆向发展的回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艺思潮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但在台湾,朱双一却反复看到了从“现代”向“本土”、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逆向发展。他发现,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对应于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趋于烂熟,从蓬勃向上到弊端丛生的现代性展开过程。但在20世纪,台湾与“殖民”如影随形,1945年之前直接受日本殖民统治,五六十年代后又有美、日新殖民主义的荼毒。出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被殖民者往往会受殖民者所标榜的“现代”、“文明”所吸引。但很快他们发觉“现代”、“文明”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可能是有害的,于是台湾文学思潮就反复上演了由“现代”回归“本土”的一幕幕。 《简史》在新资料、新史实的基础上有此对台湾文学思潮源流的三个新发现,难能可贵。朱双一曾发愿:“假如能够将资料收集得较为齐全,各种个案的研究也相对较为深入了,那在一二十年后,或能尝试独立撰写一部《台湾文学史》为我一生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做一个总结,并提供一位大陆学者个人的对台湾文学的整体、系统的看法。”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07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