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那边风景旧曾谙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林荣 参加讨论

    那边风景旧曾谙。令我有这种感触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一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丛书共计十位作者十本散文集,分三批,在一年内陆续面市。选题策划人是台湾大学出身的中文教授周志文,也是丛书最先四册的作者之一。除此之外,颜元叔、龚鹏程、林文月、马森、黄碧端、尉天骢、陈芳明,这几位岛内文史学界有影响的人物,以及建筑学者汉宝德、森林学家金恒镳,也都各有一部散文集,列入了这套丛书。
    就职业身份而言,各位作者几乎清一色都有较长时期专事教研的学院派阅历,好几位还是从教职退休。因而,整体上看,“学人散文”之称,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只不过,可能受限于跨海瞭望、越“境”阅读的视域和信息制约,十位作者中,惟颜元叔、尉天骢、马森、林文月、陈芳明,在我旧有的台湾文坛学界的认知图景里,印象还算鲜明。周志文的笔名“周东野”,龚鹏程近年在大陆高校及出版界的活跃姿态,也已让我有所留意。汉宝德、金恒镳两位文学圈以外的专家型散文家,则纯属初识。
    尽管如此,即以遥望概貌所得的片段印象或间接辗转而来的二手资料为依据,与我类似的许多长居大陆而心系海外的书友和文友,对包括台湾在内,或者倒不如径直说,是以台湾为主的整个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存在着由来已久的学者惯写并且擅写散文的风尚,也不难有清晰深刻的具体感受和宏观印象。
    远的不论,十余年前,大陆文坛新一轮“散文热”的盛筵排摆到作者和读者面前,陈子善编选了一本《未能忘情——台港暨海外学者散文》,把一个代际分明、阵容赫赫的海外学者散文创作队伍,呈现和介绍给了大陆读书界。
    可当时及至今日,按我们寻常读者和散文爱好者思想意识深处某种不证自明的“想当然”逻辑,同所有其他体裁、其他方面的文学创作现象一样,涌现在海外文坛的学者散文家和他们的散文作品本身,充其量也终究不过是大陆学者散文家及其创作活动的一个边缘映像,或出于追仿和模拟,或只为附骥和衍生。这显然是成见,它毫无根据,却极易造成实际影响,导致文学传播和接受行为上的偏差。于是,上世纪90年代大陆散文界兴起的学者客串写作现象,被不由分说、毋庸置疑地当成了事实上源远流长、历史背景和社会土壤更加宏阔丰富的海外华文学者散文写作的根系、来路和出处。
    现在,总算有越来越多的创作文献类的出版物,开始切近地向大陆读者展示、见证海外华文文学潮流里的学者散文,是怎样地与20年来风行、泛滥在文学市场化热浪中的大陆学者散文迥异其神、背离其形的了。仅以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来看,周志文《第一次寒流》的文笔精悍、温润而又阅世深切、冷静的风致;黄碧端《昨日风景》的文思闲逸而又不乏沧桑感喟的情调;马森《旅者的心情》洒脱的行踪与心迹相映成趣,谱就别样人生情态的笔墨神采;尉天骢《岁月》铺陈往事、缅怀故旧,诉尽文学人生万般悲欢的厚重;陈芳明《掌中地图》低回绵密、顾影徘徊、辞章华美、高标自我、清冷孤傲溢于言表的况味……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着海外学者散文斑斓多姿、绝不在文风语体上向单行道和两极对立面蜂拥积聚的个性化特点。
    学者的共同职业身份,书斋生活和学院浸染合力成就的浓郁的人文气质、雅驯的属辞习惯,这些表里内外的一律性,都没有掩盖海外学者散文的一部分优秀作者形之于文的那层夺人心目的个性光彩。这里一个关键的成因,或许并不在于这些作者本人的某种有意识的、主观强求的努力,相反,倒更有可能是主要托靠了客观生存环境。那是一个不从人性的基础层面或日常生活的总体姿态上对学者群体做刻板要求和机械塑造的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不仅限于学者的各种社会行业的从业者,都享有人格自然发展的必要宽松空间的环境。
    只有在这类文化处境中,学者才能自觉、自愿,同时也是自主、自在的文化建设者,文学性的写作也才能与他们复杂、丰富的人生实际,妥帖地结合起来,显现出照此本该有的一分风骨或者光彩。而臻于此境,其实也完全不必仰仗未来。同是中华文化圈,海外华文圈和大陆文化圈,前者给学者文人余留了一角舒展个性、收放情志、俯仰进退、回旋转圜的精神余地,后者则形成了把学者乃至文艺创作者一概当做从标准化配料的流水线上产出的规格化、模式化的听装罐头来处理的新观念和新习俗。
    究其原由,最重要的实质上也只在一点,简言之,就是在台湾、在整个海外华文存续传播的社会里,传统中国社会安顿文人、文学的方式没有发生彻底的变化。一方面,文人保持了相对崇高的社会地位,有直接向现实问难的精神形象和文化资格,因而也就有相应地凭据知识和文化来超越社会现实局限、现实压力的特殊的阶层优势;另一方面,文人与文学的联系没有被切断,文学生活也就不曾从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被抽离出去加以硬化、提纯和格式化,而得以一如其旧,用在温软和坚实、至柔和至刚之间往复震荡,用济世与出世、极功利和极超逸、极公极私、极宏大而又极自我等多变的面相,继续生龙活虎、姿态万千地存在着。
    越过“台湾学人散文”这一丛十本书,以及十本书所示的十种学人身心生活的绮丽风景,当代文人与学人,远观复又近察,两相比较,又怎能不感叹一声,如今远远飘零、闪烁在海外文坛的好些亮点,其实满是我们大家都该无比熟悉、无比珍视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最动人也最有活气的那缕余风流韵。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