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慷慨悲歌铁军人——《朝鲜战争》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娟 参加讨论

    阅读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我不由得总是想起那些在黑夜里、在雪地里无处不在的衣衫褴褛的光着双脚的战士,那些从被炮弹翻过无数遍的山头缓缓站立起来,怀抱爆破筒,用身体去阻挡敌人的战士,那些年轻的却再也不能看到祖国故乡和亲人容颜的眼睛,如今都已湮没在50年的风风雨雨里的战士。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历史。我是女人,我没有办法不为战争的残酷而叹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些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战争固然辉煌,而我却总是在那些皮洛士式胜利的背后感到无尽的难以言喻的悲伤,我为那些曾经为我们深爱的祖国抛洒过满腔热血的生命一次次泪眼模糊。眼泪涌出的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么多无畏的、激扬的、鲜活的、可爱的、真诚的、坚定的战友,正如作者王树增在书中写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士兵。他们值得让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军队知道,知道生命能够拥有多么光辉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敌人的炸弹、炮弹、子弹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间竟是能够英勇不屈的。”
    之前我看过不少军事方面的书,也看过不少影视作品,比如《亮剑》,里面的士兵确实勇敢,但相比于朝鲜战争中的士兵,在我的心灵深处,却是首次被《朝鲜战争》中的战士这样地深深震撼!在朝鲜战争中,百万志愿军将士冰雪炒面食不果腹,在无海空军配合掩护,给养装备严重短缺的极端劣势状态下,誓死抗击强梁,用不成功便成仁,坚决把敌人打入地狱的浩然正气,洒尽热血,拼死冲杀,不少士兵三天没一点东西下肚,几天没合过一次眼,有不少战士采用了自杀式的战术,与敌人同归于尽,英雄们以纷飞的身躯为中华民族注入了万古长青的生命基因。
    不难想象,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没有空军,后勤补给线几乎被美国空军完全封锁,朝鲜南北间的通道本来就那么几条,基本都在美国飞机的覆盖之下,白天不能进攻,没办法对付飞机的轰炸和扫射,要完成一次包抄,只能靠两条腿和美国人的坦克、装甲车、卡车赛跑,人家走公路,志愿军只能穿山越林,一场围歼战打成了追击战,有时候围住了还是拿不下来,因为缺少火炮支援,没有防空手段,作战效果与战术意图相差太远,伤亡很大。在1950年的冬天,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志愿军很多没有棉衣棉鞋,吃的也很少,非战斗减员极其惊人。在那样的境地,为了不让美国飞机发现,打一场伏击,趴在雪地里几天几夜,当战斗开打的时候会有多少人已经永远睡去?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一直贯穿朝鲜战争始终,冻死的,饿死的,伤病得不到治疗的成为中国军队唯一的弱点。美国军队最后发现,中国军队的每次战役最多只能持续7天,为什么?后勤跟不上了。所以他们在战争后期每当志愿军进攻时他们就边打边退,等到第八天,全线反击,并且空投部队在交通线上包抄。这个发现让中国志愿军损失惨重。但在这场让世界震惊的战争中,人民志愿军以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敢于战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的革命英勇主义精神,在冰天雪地的盖马高原,在长津湖畔,在下隅里,在汉江两岸,在上甘岭上,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超越世界战史的猛烈进攻。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主义气概给世界给中国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大批海外知识分子正是通过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认识了新中国的强大魅力,纷纷回国报效民族的振兴与崛起,才有了新中国156个工业长子的诞生和壮大,也才有了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读完《朝鲜战争》后,对于战争各方的得失成败我无法扼腕雀跃,对于参战的是非功过我已没有争论的冲动,阅读中我总是略过那些复杂的战术和政治描写,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的是那些曾经无畏和可敬的生命,这是凛凛大国之军威,长存人类亿万斯年之精神。我感到,生动记述一场战争历史很重要,但深刻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在《朝鲜战争》中与革命先烈们相识相知,并重温到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的不屈的精神,这也许就是作者王树增写作《朝鲜战争》的最高追求。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05月27日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05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