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浅析老舍对欧洲作家艺术风格的接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可 参加讨论

    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家,其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以艺术风格为例,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外,还受到许多欧洲作家和流派的影响,其中影响比较深刻的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近代俄国作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和以康拉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流派。老舍在创作中自觉地借鉴和吸收他们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既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征,又具有别具一格的现代主义特色。
    一、对康拉德与意识流小说结构的模仿
    
      老舍旅居英国期间,也接触到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作品。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康拉德和意识流小说。
    1935年,老舍在《文学时代》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副标题《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德》)的文章。文章详细分析了康拉德的创作特点,表达了老舍对他的深深敬慕,甚至表示想从康拉德那里“偷学一些招数”。康拉德是一名有20多年航海经历的作家,在丰富的海上生活经历以及广泛游历中养成的冷静客观的观察能力使其精于细节的描写,是“最有本事的说故事者”。正如老舍所说的,“康拉德使我明白了怎样先看到最后的一页,而后再动笔写最前一页。”康拉德的作品故事性很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对人物外貌不做过多的笔墨修饰,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脉络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塑造独特的性格。为了使作品引人入胜,康拉德除了按照时间顺序正常叙述外,也很注意使用写作技巧。他擅长将故事的进行程序割裂,而忽前忽后的叙说,故事可以由尾而头,或由中间而首尾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加重了故事曲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使作品具有一些神秘性和传奇色彩。老舍很欣赏康拉德这种以打破实空顺序的印象主义技巧展示人物和事件的现代派创作理念,称其小说的“材料都在他的经验中,但是从他的作品的结构中可以窥见:他是把材料翻过来掉过去的布置排列,一切都在他的心中,而一切都需要他的整理染制,命名他们成为艺术的形式。”在康拉德的影响下,老舍创作了《小坡的生日》和《二马》,并有意模仿了康拉德在结构上的安排:“《二马》中的细腻处是在《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里找不到的,……我不仅打算细写,而且要非常的细,要像康拉德那样把故事看成一个球,从任何地方开始他总会滚动的。”同时,他也接受了康拉德作品利用丰富的写作技巧加强故事内容的生动性,注重挖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老舍在英国生活期间,接触到兴盛于欧洲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在老舍的《丁》、《微神》中,都可以看出意识流对老舍的影响,尤以老舍的自传体小说《微神》为最。作品开篇描写“我”躺在山坡上,在煦暖的阳光抚摸下陷入半梦半醒的幻境。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和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和颜色,展示了一段支离破碎的记忆:“这个地方并没有多大,没有山,没有海。像一个花园,可又没有清楚的界线。差不多是个不甚规则的三角,三个尖端浸在流动的黑暗里。一角上——我永远先看见它——是一片金黄色与大红的花,密密层层;没有阳光,一片红黄的后面便全是黑暗,可是黑的背景使红黄更加深厚,就好像是大黑瓶上画着红牡丹,深厚得至于使美中有一点点恐怖。……其余的两角,左边是一个斜长的土坡,满盖着灰紫的野花,在不漂亮中有些深厚的力量,或者月光能使那灰的部分多一些银色,显出点诗的灵空……我爱这个似乎被霜弄暗了的紫色,象年轻的母亲穿着的暗紫色的长袍……满开着单纯的花,全是浅粉”,“设若我的眼由左向右转,灰紫、红黄、浅粉,象是由秋看到初春,时间倒流。”“没有一点风,没有一个飞动的小虫;一个鬼艳的小世界,活着的只有颜色!”在这段描述中,作者一反以前平实、通俗的叙述风格,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的颜色和象征思绪,并伴随着意识流的特征。在老舍极力展示的绚丽色彩中,读者仿佛被引领进了梦幻般的世界,而事实上,在这美轮美奂的背后,掩藏的“我”和初恋女友的一段悲情故事。当女友终于因堕胎失去生命,我“心中茫然,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像两片树叶在永生的路上做着春梦。”在“我”独特的内心空间里,作者没有用大量真实的描写表现自己对生离死别的痛楚体验,而是将现实的痛苦与朦胧的思绪相融合,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交汇在一起。表面看好像作者的悲痛在意识的流转中被淡化,事实上这种情绪就像潜伏在冰层下的暗流,无声而真实地存在着。这种独特的艺术结构方式使《微神》成了老舍所有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意识流虽然属于现代主义流派,但是老舍将其置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穿插了许多现实因素,使之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与意识流交融的本土化特征。
    二、对狄更斯诙谐幽默讽刺风格的借鉴
    
      老舍在英国时开始接触狄更斯的作品。其平民出身与平和的心态使他很容易接受狄更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狄更斯小说中以轻松诙谐的幽默来批判社会,其温和主义的倾向正吻合了老舍早期“一半恨一半笑去看世界”的想法,同时也符合北京市民喜欢“打哈哈”的特点,从而引起了老舍情感上的共鸣。老舍在创作中很自然地借鉴和吸收了狄更斯平实、人道、幽默、讽刺的创作风格,并有意识地进行模仿。《赵子曰》中在对赵子曰的外貌描写很明显地看出狄更斯的语言风格:“他的鼻子,天字第一号,尖、高、并不难看的鹰鼻子。他的眼,祖传独门的母狗眼。他的嘴,真正西天取经又宽又长的八戒嘴。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而人中之灵的赵子曰。”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通过一个细节描写便将老张的贪财本色揭露得入木三分,“小鱼一上一下的把水拨成小圆圈,他总以为有人从城墙上往河里扔铜元,打得河水一圈一圈的。以老张的聪明当然不久的明白那是小鱼们游戏,虽然,仍屡屡回头望也。”在与狄更斯的共鸣和自觉模仿下,老舍的语言风格“便向幽默这边滑下来了。”老舍性格温和宽厚,其作品的语言也是诙谐幽默有余而尖刻犀利不足,即便是嘲讽也是温和的。与狄更斯的幽默风格相比,老舍更多了一些悲剧性的讽刺。作品幽默诙谐的背后包含着沉重的忧郁悲愤的悲剧特征,这是一种深层力量的存在。
    此外,由于狄更斯童年时期在贫民窟长大,对社会底层的贫民生活环境与状态有着深刻的了解,所以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英国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展示来表现他们的性格与心态。受此影响,老舍也注重在作品中加强对风土人情进行描绘,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作为一位“京味儿”作家,老舍对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北平就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开映。”在老舍的作品中,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与人情世态,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京味儿”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无论从作品取材、习俗描绘,还是性格塑造、语言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对北京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习俗爱好、平民生活都了如指掌。大杂院、小胡同里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也都是他曾经耳闻目睹的现实。在老舍“京味儿”作品中最具价值的是他对帝辇之下生活的北京人特有的优越、多礼、懒散、懦弱、苟安的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淋漓尽致的表现。对此,老舍的心态是矛盾的:作为北京人,他一方面对于北京所特有的细致优雅的美所沉醉和自豪;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看出,长期思想上的自高自恋和过度苟安使北京人失去了面对困难迎刃而上的勇气,失去了为民族未来斗争与牺牲的勇气,只会在犹豫与思考中沉寂下去。老舍由此对过熟而衰败的北京文化进行痛苦的反思,借以希望唤醒沉醉于历史光环和罗网中的北京人奋起前进。
    三、对俄国文学细腻心理描写的尝试
    
      老舍在三十年代回国后开始接触俄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与复杂性的真实描写和表现,正迎合了归国的老舍对中国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的思想认识水平与民族意识迅速提高。在艺术技巧上,老舍通过阅读和学习俄国文学,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技巧上有了自己新的认识,特别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小说中为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运用的心理描写技巧更使他获益匪浅。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第七章二十九至三十一节中,用了数万字来表现安娜在告别世界前的激烈矛盾的内心冲突与斗争,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描写的最高技巧的范例。老舍曾经多次赞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对生活尤其是对人的心灵的深刻洞察力,认为“俄国小说不仅形式好,描写也极深刻,如托尔斯泰,他的作品的深度为其他各国作家所没有。英国作家描写一个人,只要描写得漂漂亮亮就差不多,俄国作家则描写得把他的灵魂也表现出来。”这些俄国作家精于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世界的创作手法深深吸引了老舍并有意识的去尝试。
    参考文献
    〔1〕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可(1972-),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通辽职业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原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15卷第1期
    
    原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15卷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