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学科,学位论文都往往体现着该学科的最新动向和相应的研究水平,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自然如此。记得90年代以前,许多名噪一时的研究成果,往往都出自刚刚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人员之手,都与学位论文写作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进入到90年代以后,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加,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成倍地增长,然而从整体倾向上看,学位论文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创新性和掘进趋势却有所减弱。这是什么原因? 学位论文趋于平淡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大体一致,往往表现为选题“炒冷饭”、缺少新鲜材料和过多地“借用”已有研究成果等。经常听到有人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章越来越不好写,许多题目都被人做过了。确实如此,比起现代文学诞生之初,许多研究方向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少所谓的学术“高原地带”,它对后来人闯入这一领域提出了挑战;然而这却是学科不断成熟的表现,不但是现代文学研究,甚或整个文学研究都是如此。所有科学研究都要面对如何超越前人、超越以往研究成果的问题,否则还用得着“研究”吗?以此来作为选题困难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是说别人做过的题目不能再做,关键是看你是否有新意,只要你有了新的看法,旧题目同样可做出新的文章来。然而话又说回来,如果有了新意,就不可能完全用旧题目,新意也一定会在题目上反映出来。学术论文缺少新意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新材料,满足于在第二手材料上做文章,是多年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痼疾,在有“新方法”、“新观念”开路的年代,它的缺陷多少被遮掩了一些,当把各种新方法都翻了一遍之后,还在各种“选本”中读作品,还在别人的文章中找“资料”,就很少能有新观点提出来。既要做文章,又没有多少心得,怎么办?收集整理、剪刀加糨糊的功夫就大大派上了用场。因此当下的许多学位论文题目似曾相识,材料“屡见不鲜”,即使有些许新意也淹没在大同小异的各种观点之中了。学位论文的趋于平淡自然就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事实。 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的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对此疏于反思。以往由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处在当下时态,材料似乎并不重要,观点就是一切,久而久之形成了现代文学研究者重观念轻资料的习尚。可是在整个人文科学界真正的新观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太多,更多的是怎样将不太多的新观点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身上。这一点随着现代文学的逐渐成为历史表现越来越突出,而我们的研究时尚还停留在观感印象似的议论阶段,两者的差距加大了学术规范调整的距离。现代文学研究在整个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定位似乎应该属于“应用”学科一类,它的形态特征应该是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作品中去,没有新资料就“英雄无用武之地”。既要做文章,又缺少具体分析,只得在文章的框架搭构和宏观议论上求发展,结果文章题目越做越大,因为越大的题目,越显得有气势,越有更多的“观点”来阐述。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许多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大问题反复被人论述过了,然而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不久又被重新议论一番;与此同时不少具体问题却长期无人过问,要想找一本现代作家的创作年谱都有些困难。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检视一下现代文学研究到底有了哪些新进展,似乎有些茫然,我们的学科真的衰老了、成熟到有些停滞了吗? 以上问题表现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反映的却是学术研究规范的失控和缺失。就笔者的有限阅历而言,曾发现多篇现代文学研究论文有重复之嫌,有的是重复自己,有的是重复别人,当然都经过了一些删削增添的加工,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从学术价值上考虑毫无意义。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的立项或论文发表,往往要经过查新,已有了相应的科研成果的课题一般不能重复立项,论文更不能再公开发表(有意抄袭是例外)。经过世界各国不同学科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已建立起了相应的学术研究规范,后人再研究前人提出的论题时,必须交代清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的最新进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看一篇论文,对其涉足的领域会有新的了解,这是学术研究的惯例和常识。现代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多少与这一基本准则的建立有关系,它提供给研究者一个真实的对象,完善了相应的学术积累,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按自然科学规律办事,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也必须有其基本的学术规范,否则研究就无从谈起。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全国有几千人的研究队伍,每年都有几千篇论文发表,如果大家都“自说自话”,不管别人已经说了什么,还没有说什么,不管是别人说的,还是我说的,只要放在了我的论文里,一律是我说的,结果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将弄成一团粥;我们无法知道某个论题由谁提出,现在进展到什么地步,还有些什么问题等待研究。这样一来,从小了说,每年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不啻是在劳民伤财,从大了说,它还模糊了人的思维视线,钝化了人的思维能力,败坏了学术风气。现在的所谓“自说自话”,不是因为学者的清高,而是许多论文看了等于不看,莫不如干脆不看,“自说自话”的结果,瓦解了学术的严肃和清晰,这难道不是我们正面临的一种尴尬吗? 学术规范的失控和缺失,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可谓“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任人皆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来文学模式和思潮的冲击下发生发展起来的,从国外介绍和“贩运”进来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潮都具有创新的色彩,久而久之,人们模糊了介绍和创新的界限,有人还专以“贩运”为业。为了能将“外来的”说得像自己的,有时便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别人的和自己的界限。这是我们在现代文学诞生之初的各种理论著作中随处可见的事实。如果说在那样的年代,为了目的,不得不暂时牺牲一些学术的“局部”利益,那么,由此而延续下来的学术风气,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则变成了影响学术发展的大疾。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术拼盘”意识的泛化。不容否认,攫取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借鉴启发,是学术发展的通则,对开阔学术视野、推动学术进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样不能否认,在这样做的同时也有“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变成谬误”的可能,借鉴要建立在对本学科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但是科学研究,就是一般的文化影响,其融会的程度和掘进的可能也往往取决于主体文化的发展程度,否则理解起来就有困难。我所说的“学术拼盘”意识,不是指卓有成效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而是指一种将交叉研究庸俗化的做法。二者的分别在于学术态度是否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应该在自己的成果中指出影响自己学术观点形成的来源,注明其出处,因为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独创性和学术功力来。“学术拼盘”意识则不是如此,它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借鉴的成果出处,生怕出乖露丑,甚至用“剪刀加糨糊”的手法开起了自己的小杂货店。不幸而又重要的是,在当前,学术拼盘意识大有市场,不但“中外拼”,科系之间“内外拼”,而且学科内相互之间“拼”、自己“拼”自己。研究生大都是刚刚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新人,既有锐气的一面,又有稚嫩的一面。如果遇到了学风端正、规范谨严的环境,前者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相反,其稚嫩和不成熟也会加速发展,而且影响会更加深远。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上说是当前的学术风气和学术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它还将制约和决定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学术道路的走向。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关注中国学术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因此就更加有理由关注学术规范的建立和研究生的培养,在我看来这是引领中国现代文学迈向新世纪,使文学研究本身“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必由之路。 (作者通讯地址:吉林大学中文系 邮编:130012) 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原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