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生活中捕捉灵魂脉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郑健 参加讨论

    一些评论家认为:军事领域其实是个宝藏,潜力很大,但很多军事题材作品却显得“很单薄”,不厚重,不深刻。我所理解的单薄,要么太过强调“军队”、“军人”、“军事”这些概念,想法太多,想表达和承载的东西太多,结果填鸭了很多喋喋不休让人厌烦的解释说明,使小说变得无趣而乏味;要么赶时髦地加入很多假想,一味迎合商业化需要,用“军事题材”外衣写“畅销小说”,出现了“抗日英雄武侠化,当代军人偶像化”的情节,并说这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仿佛生活束缚了创作,不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就写不出好作品。军事文学创作怎样不走这两个极端,需要深入生活寻找答案。
    没有生活的作品就没有内涵
    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不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鲁迅先生的“开掘要深”,就是要求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文化内涵一定要深邃。脱离生活的作品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曹雪芹曾经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一个作家如果要洞明世事,那就非知道各种各样的世事不可;要练达人情,也就是非具有广阔的人生经验不可。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他们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广度和深度是一个重要因素。肖洛霍夫从小生活在顿河流域,十分了解哥萨克的生活习俗,他用12年时间创作了《静静的顿河》,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评价:“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心灵深处对人性的崇高敬意。”路遥历时6年创作《平凡的世界》,钻煤矿、下农村、居陋室,用自己的生命打了一场消耗战。《士兵突击》记录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兰晓龙创作前深入塞外某装甲团,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认真体验部队生活,为了使自己更贴近战士内心世界,他不暴露作家身份,而称自己是机关的打字员……这些事例说明了作家只有扎进生活,向人们提供作者对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生的真切体验,才能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
    一切创新皆源于生活
    我国的军事文学从诞生起一直走的是创新的道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作者为了使一部作品变得“新潮”,企图通过“技术革新”、“假想生活”等方式达到“创新”目的。最后小说的技术手法是更新了,小说所应当坚持的“基本东西”,最能支撑起一个作品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关键内核却被弱化甚至抛弃了,导致一部作品成了木雕泥塑。当前我们并不缺乏描写军队新事象的作品,各兵种、各地域也都有新的情况发生。然而总的来说,这些描写军队“新气象”的作品,并没有形成一条具规模的“新路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一些作家不了解军人,不知道当下的军人在想什么,跳出军人生活的圈子有什么样的情感。想当然地写,脱离军人的生活这个基点,结果成了军事文学创作的一个致命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重点其实是前半句,而很多人却盲目追求后半句,文学创作已经脱离生活,又何谈高于生活?“新东西”永远是扎入生活深处的人所发现的,作家扎得有多深,发现的东西也就有多新,它不可能被只流于表象观察的作家所发现。因此,必须扎根生活,方能真正显示出卓越的创造力。
    捕捉绿色生活中的灵魂脉动
    和平环境中的军人生活内容,与以往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不同,相对于战争岁月,和平期的生活更加细腻丰富,也更加复杂,更加需要作者在军旅生活中剥茧抽丝。和平年代的军人,在保持自己相对封闭独立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又时刻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新时期社会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改革、军事变革、训练模式转型,给当代军人生活带来了思想、感情上的复杂变化。一批又一批带着新观念的社会青年走进军营。他们富有个性的渴求,改变着一直是单色彩的军旅生活。由于人的复杂性构成了军队、军旅生活机体成分的复杂性,呈现出现代军旅生活纷繁的生活全景。新的纠葛、矛盾、冲突连锁产生,原有的官兵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以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显得笨拙不灵;要求绝对服从的理性和心灵沟通的正常感情需要,二者之间的不融洽成分似乎骤然增大;现代化军事意识与宝贵传统发生了令人惶惑的摩擦……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当代军人心理世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有了新的风雨阴晴、波澜起伏,他们与时俱进地面临着金钱、升迁、享乐等诸多的挑战和诱惑,需要作出艰难的抉择。这一切正是军营生活的特产,它改变了新时期军事文学描写的重心。
    生活给创作提供宝藏,也给脱离生活者提出警告。无论创作手法、写作技巧、选取角度、语言运用、构架设置和美学追求怎么标新立异,没有生活就不能深入人心,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很多文学作品只是昙花一现,沦为浮躁文学、快餐文学,经不起时间的冲洗。既然是军事文学,就离不开军营生活的有力支撑。而作者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土壤中发掘金种子,寻找作品的重要支点,这样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创作出官兵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9日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