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吴语方为大问题之二:王稼冬先生的《〈红楼梦〉吴语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引用 参加讨论

    《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一辑,载有王稼东先生的《〈红楼梦〉吴语初探》。(第239页)其文云:
    每次读《红楼梦》,总感到这部小说在大量使用北方话的同时,夹用了一些吴语。为此,根据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作了初步研究,发现:一、吴语相当多;二、存在吴语被改掉的迹象。兹就个人浅见,谈谈这两个问题,以及有关问题。
    一、吴语相当多
    我说的吴语,是在逐字逐句反复咀嚼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情况下,并一再请教了对吴语、北方语都有研究的吴人和北京人,才初步确定下来的。例如:
    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第1回第19页)
    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第2回第29页)
    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第2回第3页)
    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第2回第34页)
    谁知一个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第4回第82页)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第5回第101页)
    以上有着重点的词汇,我认为都是吴语词汇,还有夹有吴语词汇音的语句,也为数相当多。如:
     只要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第6回第131页)
     都吃毕饭,漱了口,净了手(第11回第24页)
     因柱了个拐,踱了进来(第13回第280页)
     我妈自然不敢强(第19回第420页)
     不想一头就蹦在一个醉汉身上(第24回第539页)
     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第34回第766页)
     ……以上有着着重点的单字,都是吴语音,估计作者系按吴语语音而选用这些字的。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蹦”、“嚈”、……三字,好象作者惟恐用了“碰”、“嚥”、“掮”等字会不读吴语音似的。
    还有一些二字的词汇,如吴语称刺绣、包括刺绣制成品,叫做绣花,但读音作sa花,sa由绣音转而来,而书中有时称“撒花”,有时作“洒花”。
    ……所以我认为:第三回“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和第六回“穿着桃红洒花袄”,都是绣花衣服;翡翠、桃红乃是丝绸的颜色,亦即底色。其所以不称绣花而作撒花或洒花,都是为了突出吴语绣花为sǎ花这个吴语音而选出来的谐音字;这可与上述的蹦……等字的吴语谐音相互印证。可见撒花、洒花等同音词的出现,纯系语音因素。
    ……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净宆(空)了(第53回第1236页)
    按吴语净空,意即一无所有
    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第70回第1718页)
    按吴语忒促狭,意思是太会捉弄人
    以上例句中的吴语词汇,北方语中绝少使用。至于三字的吴语词汇有:不犯着、现世报、底下人、贼骨头、绞家星、汤婆子等等,也都是吴语地区的常用词汇。
    还有语法方面:……十一回贾珍之妻尤氏问邢、王两夫人,“太太们在这里吃饭,阿还是在园子里吃去好?”……都是很典型的吴语语法,而且多得不胜枚举。
    通过如上对吴语语音、词汇、语法的举例和讨论,可见《庚辰本》中,不仅在人物对话,还是写人叙物、抒情点景等方面,都夹用了不少吴语,殆为事实。
    ……二、吴语词汇被涂改掉的问题
    ……3、庚辰本的文字改动,主要由方言引起
    我反复研究了庚辰本的文字改动笔迹,大都认为某句某词某字写得不妥或不通(可能是抄错,更可能是看不懂),而主观进行的;改动的原因,却绝大多数由方言引起(下文说明)。
    ……在这方面,庚辰本也留下了不少的改动痕迹:
    “回来你见了就信了”(信改为知道)第6回第137页
    “再歇歇,中觉越发没有时间了”(中改为响)(同上)
    “哥儿听见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不曾可改为没有)第9回第200页
    “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头字被圈掉)第9回第211页
    按吴语所说“当头”系指可以用来向典当质钱之物,仅存当字,含义不明。
    “这屋内又是过门风空落落”(最后六字改为过堂风儿又大)第12回第257页
    “你也不用生气,从此后我只当哑子”(改为只装哑巴)第21回第465页
    二十四回中所有婶婶都改为婶子
    三十四回中袭人向王夫人回话时,自称的“我”字共有十三处之多,全被改为奴才
    “谁知有一种小虫子……咬了一口,就像蚂蚁夹的”(夹字改为咬)第36回第821页
    按吴语,被蚂蚁类小虫所咬叫夹,被跳虱蚊虫所咬叫叮,夹是谐音字。这句原文,妙在先用咬后说夹。因咬字仅说明这回事,夹乃进一步感受,并由此估计为蚂蚁。改成前后两个夹字,木然无味,妙趣尽失。现代通行本又把夹字改为叮字,亦不合吴语习惯。
    “这手弄的泥乌苔滑”(四字改为恶脏)第62回第1481页
    “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点心改为饽饽)第75回第1897页
    “他也装病在家,不肯出头了”(出头改为出来)第77回第1897页
    按吴语“出头”一词,是在人们争论或争吵时,肯站出来表示是非的意思,这么一改,原来的含义就不醒辖了。
    以上例句的改动,清楚表明:被改掉的都是吴语,加上的都是北方语。还有一种情况是抄错加改错,如七十五回原有邢德全所说:“如今二家姐虽也出阁,他家也人跟窘”一句话。“也人跟窘”显然不通,殆为“人也很窘”或“也是很窘”之误;但却把“人跟窘”抹去,改为“他家里也很艰难”。按吴语,“很窘”一词在此情况下是很穷的同义语,但以往上层社会,一般都用很窘这个词比较隐讳文雅。如鲁迅《阿Q正传》有“近日阿Q很窘”一语,即是此意。所以从邢德全这句话看,选用很窘一词,更符合大舅爷的身份和当时处境。
    以上庚辰本的改动,既有书可查,又都在抄本流传中,被抄本收藏者所改的;但当校读了《红楼梦》其他本子时,更可发现庚辰本本身,或据以抄写的底抄本,已有改动的迹象。如己卯本第七回宝钗介绍冷香丸配方时说:“……东西药料,一概都有现。”按吴语,“有现”意即“有限”,所费无几也,但语音应作“有现”。而庚辰本上已作“有限”了。如果没有己卯本,庚辰本的这一改动就无法查究。
    ……但至少进一步证明:传世的旧抄本,主要因方言引起的文字改动,是早已普遍存在的事实;改动的广度和深度也不能低估;我甚至倾向于曹雪芹的原稿所有的吴语分量,要比现在我们所能找到的还要多这一估计。
    ……例如上文提及三十四回,把袭人与王夫人回话时,自称的十三个我字,全部改为奴才,又绝似满族人口吻而疑由满人改动者。
    ……所以从文字改动角度看,这是一个京语排斥吴语的问题,而决不是相反。我现在提出和讨论方言问题,目的是在于由此窥探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目。
    ……鉴于小说对潇湘馆的竹林,怡红院的芭蕉,藕香榭的螃蟹宴的着意描写,提到北方难有的鸡头(芡实)、新鲜荔子等时鲜果品(按明唐顺之1507-1560《竹溪记》,当时北京,几乎不能种竹;据地理与交通条件,即使“一骑红尘”搞特殊运输,也难在北京吃到新鲜荔子)。以吃饭吃粥为主食,姑娘们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许多孩子小名都叫×官,也都是江南的风土人情。而大量夹用吴语,更给我留下作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依据江南生活素材,并有意识写入这部小说的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