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代诗人刘大观与与当今炙手可热的红学研究有何关系? 刘大观是否读过《红楼梦》,人们不得而知。因为在他的《玉磬山房诗文集》中找不到涉及《红楼梦》小说的任何文字。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与红学毫无关系。 红学研究除了对《红楼梦》小说版本、文本研究之外,还包括对作者家世生平的研究以及对小说流传历程的研究。正是在这后两个研究领域中,刘大观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今发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揭示刘大观与红学研究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乾隆初年创作的,起初一直以八十回抄本形式流传。到了1791年,亦即乾隆五十六年,文士程伟元约请举人高鹗合作,把八十回抄本和程氏搜罗的后四十回残稿合并整理,刊印成书。次年又修订再版,这就是流传了二百余年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底本,红学界称之为“程甲本”、“程乙本”。 《红楼梦》的整理刊刻者程伟元和高鹗并不认得原作者曹雪芹,但是,有一个人却于无意中用他的人际关系链把这三个在红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联系了起来,这个人便是斥邱居士刘大观。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松岚、刘十,别号斥邱居士,自称拙十。山左临清州邱县邱城人(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乾隆丁酉(1777)拔贡,戊戌(1778)进士,己亥(1779)初仕广西永福县令,署理象州、马平、贺县,癸卯(1783)调补天保县。己酉(1789)丁继母忧,辛亥(1791)丁父忧。甲寅(1794)服阙,先委治承德。乙卯(1795)五月,旋补开原县知县。嘉庆丙辰(1796)升宁远州知州,癸亥(1803)捐升观察。甲子(1804)、乙丑(1805)候任间,侨居扬州。丙寅(1806),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兼管山、陕、河南三省盐务,二月初二日接印任事。九月十八日,署山西布政使。同年十一月回原任。己巳(1809)十月下旬或十一月初,二署山西布政使。庚午(1810)暮春,劾奏山西巡抚初彭龄:“任性乖张,不学无术。”彭龄革职,观亦以疏中一二款风闻未确,一并斥废。辛未(1811)仲夏五月中旬,寓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市)。甲午(1834)三月二十三日,驾鹤西去,得寿八十有二。乙未(1835)三月二十六日,葬于济源县三河口新阡李家庄(今济源市轵城镇赵礼庄)。 刘大观工诗善书,萧闲刻峭,卓然自立。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高密诗派的中坚人物。著有《玉磬山房诗文集》十七卷,其中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 那么,刘大观是怎样把曹、程、高三个人物联系起来的呢?工具就是他的人际关系链。 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在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而关系网是由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构成的,我们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线联系称为人际关系链。 刘大观正是用自己的关系链把红学史上的三个重量级人物联系起来的。当然,这种联系是客观形成而非主观建立的。也就是说刘大观并不知道自己的社会活动无形中为红学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更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唯一一个与曹、程、高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 (一)刘大观与曹雪芹之关系 刘大观—《四松堂集》—敦诚——曹雪芹 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有一部书号为18229的善本古籍——《四松堂集》付刻底本,作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宗室敦诚。 爱新觉罗·敦诚(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六年1791),字敬亭,号松堂, 别号慵闲子。理事官瑚玐次子,敦敏之弟。五岁入家塾,十一岁进右翼宗学读书,在此结识曹雪芹,成为挚友。十五岁时过继给叔叔宁仁,二十二岁在宗学考试中与敦敏同列为优等,以宗人府笔帖式记名。二十四岁时曾受父命在喜峰口松亭关管税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瑚玐革职,敦诚随父返回北京闲居。三十三岁补宗入府笔帖式,旋授太庙献爵。四十岁丁母忧,闭门不仕,以诗酒自娱,卒年五十八岁。著有《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闻笛集》(辑录友人诗文书翰,当有曹雪芹的作品,已佚)。 《四松堂集》收录关于曹雪芹的诗作七首,杂记一则,现迻录如下: 寄怀曹雪芹[1]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2],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 当时虎门数辰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罗倒著容君傲, X高谈雄辨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3]。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赠曹芹圃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佩刀质酒歌 f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 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 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 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 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 元忠两褥何妨质,孙济温饱须先偿。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 欲耕不能买犍犊,杀贼何能临边疆。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 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 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挽曹雪芹[4] 四十年华付杳冥, 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5],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⑤,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其二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醺。 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即检案头《闻笛集》为题。是集乃余追念故人,录辑其遗笔而作也 常侍山阳意,王孙旧雨情。遗文寻故笥(荇庄),老泪洒枯荆(今遭汝猷弟之痛)。 忍对黄公酒(松堂),空怀张翰羹。 拥衾悲九日(荇庄 亡弟庄九日卧病),分袂记孤城(记丁丑春日汝猷曾别于榆关)。 是处青山恨(松堂),年来白发生。风檐频检箧,雨夜独移檠。 泪向西州落(荇庄),魂犹南浦惊。人琴亡子敬(松堂),金石感明诚。 修短同归尽(荇庄) ,控搏谁所令。诸君皆可述(松堂),我辈漫相评。 宴集思畴昔(荇庄),联吟忆晦明。诗追李昌谷(松堂 谓曹芹圃),词迈柳耆卿(谓紫树)。 绣佛寻苏晋(荇庄 {谓秀崖),工书拟伯英(谓周廷尉)。 珍收米海岳(松堂 廷尉得范忠贞公家藏南宫一品石,诸同人赏之听雨楼,各有跋语), 乩降许飞琼(谓璞翁将军尝有是癖)。 懒过嵆中散(荇庄 谓寅圃),狂于阮步兵(亦谓芹圃)。 刘伶曾荷锸(松堂 谓罗介昌),徐邈但衔枪(谓复斋)。 ]武有花敬定(荇庄 谓明益庵在蜀中没于战事),文如陆士衡(谓贻谋)。 春船天上坐(松堂),活火夜来烹。简为看花折(荇庄),驴多踏雪行。 [![高岩扪古翠(松堂),小部度新声。剪烛敲寒漏(荇庄),弹棋罢夜枰。 秋风醒大梦(松堂), 今雨散佳盟。宿草荒原迥(荇庄),遗墟故宅更。 樵儿登马鬣(松堂),吊客作驴鸣。细检生前句(荇庄),空留身后名。 感怀良自苦,有酒且同倾(松堂)[6]。 《鹪鹩庵笔麈》一则 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吊之意也。⑵ 以上内容反映了曹雪芹诗酒飘逸的晚年生活,特别是三首挽曹雪芹的诗,是研究曹雪芹卒年的的主要依据,《四松堂集》也因此成为关于曹雪芹生平研究的核心资料之一。 在这部《四松堂集》抄本的卷首,有一篇序文: 昔贾长江自注其《送无可上人》诗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古今攒眉摇膝之人得一真赏识固非易事也。 观初阅四松堂诗,以为不过偶然遣兴而已,非如《谈龙录》所云“诗中有人,言外有事”也。及读其文,如《笔麈》,如《记梦》,如《南村记》,如《注来笔札二十余帖》,忽为漆园之达,忽为柱下之元,忽为释迦维摩之通透,忽为正言庄论如陆贽,忽为旁引曲喻如淮南,忽为悲歌慷慨如易水之荆卿,忽为弄月吟风如濂溪之茂叔。相由心造,情随景(境)生。一切欢喜烦恼之因,升沉聚散之感,悉于三寸管城子,宣泄而无遗。夫然后乃知居士胸中固无物不有,其诗亦无义不该,向之所谓“偶然遣兴”者非徒遣兴已也。 自古金枝玉叶耽志风雅,如昭明太子而外,则唯唐之李才江、宋之赵松雪耳。才江爱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吾今欲奉居士如岛,而窃僭拟于江,未知无本禅师塔下尘,容我敝帚一扫否?乾隆壬子闰四月中浣.⑶ 这篇序言的文末署名是“山左后学刘大观”。 不错,这篇序言的作者确实是当时正在为父亲丁忧守制的刘大观。 据邵福亮先生《刘大观生平年谱六考》: 1791年,辛亥,乾隆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寅时,大观的父亲曰燮卒,享年七十岁。丁父忧。“端阳后二日,袖诗”拜见袁枚。时39岁。 1792年,壬子,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中浣,刘大观序敦诚《四松堂集》。刘大观客居吴门,初识吴云(玉松)。 1793年,癸丑,乾隆五十八年,夏,刘大观与张东畲、潘奕隽诣狮林寺旵峰上人。冬,刘大观游净慈寺。(引者按:狮林寺在苏州, 净慈寺在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 由此看来,在为四松堂集作序之时,刘大观尚在江南,没有北上的迹象。然而敦氏兄弟却始终寓居京城,也不曾南下。 这样一来,这篇序文的写作背景就很值得推敲了:这篇序文完全是一篇“诵其诗、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读后感,表达刘大观对诗集作者的倾慕。要知道在刘大观作序之时,《四松堂集》作者敦诚已于前一年逝世,而序言中未曾提及一字。文章也没有反映出他和敦诚的哥哥敦敏抑或其它亲族有过怎样的交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能够在《四松堂集》抄本上写下序言的人,必然是敦诚的亲族所熟识的人。 那么,在交通和通讯条件都极不发达的清代中期,寓居江南的刘大观是如何得以看到《四松堂集》的?又是如何使得自己的跋文迻录在《四松堂集》的付刻底本上的?这一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二)刘大观与程伟元之关系链 刘大观——晋昌——程伟元 关于《红楼梦》第一个一百二十回刻本之整理刊刻工作的主持者程伟元,学界一向所知不多。1976年,胡文彬、周雷二先生发表了《程伟元与红楼梦》一文,以清代嘉道年间三次担任盛京将军的爱新觉罗·晋昌的诗集《戎旃遣兴草》为核心材料,对程伟元的才艺及其在辽东的交游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考索,方才使这位红学功臣脱颖而出。 根据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资料,我们对程伟元的生平经历可以作出如下描述: 程伟元,字小泉(一说号小泉,待考),清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功名无考。乾隆末年,在京化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于乾隆五十六年春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编校任务,并通过萃文书屋刊刻行世,次年又经修订再版,是为“程甲本”“程乙本”。同时,他广泛结交各界人士,颇有文名,并因此在嘉庆五年三月至八年秋(1800—1803)被盛京将军晋昌聘为幕僚,佐理奏牍,时相唱和;同时任教于王尔烈主持的沈阳萃升书院。后辗转流离,大概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前后在辽东逝世。 程伟元工诗善画,现今流传于世的有画作五种,七言绝句一首、文章三篇(程甲本上的《序》、程乙本上与高鹗合撰的《引言》、晋昌诗集《戎旃遣兴草》中的《<且住堂诗稿>跋》)。 程伟元与刘大观的关系,应该是通过晋昌建立的。 晋昌,字戬斋,号红梨主人,正蓝旗人,宗室,清太宗皇太极后代,恭亲王常宁五世孙,固山贝子明韶长子。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八年(1828),寿七十岁。从嘉庆五年三月起,前后三次担任盛京将军(奉天——今辽宁——的最高军政长官)。 1796年,丙辰,嘉庆元年三月,刘大观任宁远知州。 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宗室晋昌被任命为盛京将军。在他新近聘任的幕僚中,就有八年前和高鹗共同整理刊刻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程伟元。晋昌责成他佐理文书方面的工作。同时,程伟元还是这位红梨主人的诗友,时相唱和。晋昌做诗“随时适兴,意到即书,无草稿、无涂窜”,程伟元却默默地“记而录之,萃而成帙”,编成一部《且住草堂诗稿》,收录诗词七十三题一百五十二首,其中直接与程伟元唱和的有九题三十八首,间接与之相关的一题十二首,共计十题五十首,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足见二人关系何等密切。 大概是在刘大观赴盛京述职期间,逐渐与晋昌和程伟元等人熟识,并由于三人都有着非凡的诗才,政事之外,以诗会友。虽然三人由于职务所系,相隔数百里,但“诗签往来不绝于道⑷”因而关系较他人更为密切。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之间的唱和没有留下多少资料。现今所能看到的仅有晋昌诗集中的三首步和刘大观的诗。 多余山宗伯移居,刘松岚赠之以诗,即和原韵 主人甘澹泊,性复秉冲虚。为避尘嚣近,因移水竹居。 堂悬新“话雨”⑴,床满旧钞书。欲助吟哦兴,窗前草莫锄。⑸ 和松岚刘刺史《悼女》原韵,即以寄慰 父母相依几十春,膝前那可丧斯人? 柏舟自誓心无愧,泉壤谁怜命不辰? 何处还寻隔世愿?此生原少百年身。 掌珠已堕肝肠裂,骨肉情深定有因。 鸾分凤拆负青春,天意应怜薄命人。 何事能消离别恨?娇花易度艳阳辰。 莫愁寂寞归来日,要慰林泉老去身。 寄语风流贤刺史,好收双泪认前因。⑹ 在《戎旃遣兴草·题词》中,还有一篇刘大观的跋文: 《且住草堂诗稿》跋 壬戌(1802)嘉平十日,公述职赴阙,道出宁远,咨问地方公事外,出所和门下士程君小泉赠行诗三十首,俾观读之。诗虽偶然酬唱,不甚经意,而胸次之磊落,性情之敦厚,旨趣之悠闲,皆有过乎人者。读竟,剪烛深谈,意兴甚适。又出全稿一帙,持以示观,曰:“诗非余所习也,顾为余性之所近,尝藉是以为消遣,随作随弃去,不甚爱惜。今所存者,小泉、畊畲取纸簏捻团,私为收录者也。其果可存乎?否乎?吾未能决,将决于子之一言。”观唯唯谨受命。明日,送公至沙河所。前旌已发,卫士鹄立。公犹与观及周子可庭立车前,诵馆夜新诗二章,始从容上车去。噫嘻!此等风度,盖不多见于古人,矧近世耶? 公诗自庚申(1800)岁留守盛京,念朝廷倚托之重,惧不称职,矢以忠荩爱国之丹诚,见于咏啸。如开卷诸作,具见大意。《途中遥祝太福晋寿诗》四篇,发言为声,出于肺腑,固非由勉强然。如“总为升平难仰报,致令身寄在天涯”,则视《北山》、《陟岵》诸贤以行役不得养亲为憾者,不愈揭乎“移孝作忠”之义耶?《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记》言:“温柔敦厚,诗之教也。”彼铺陈终始,排比声偶,以“错彩镂金,凌颜栎谢”为能者,又奚足以语是? 观蹇劣无状,尝据臆说以告人曰:“诗之正变源流、时代风气,姑置勿论。欲知其诗格高下,且先观其举止。举止由心而发,阔大褊浅、雅俗真伪,胥有不可掩者”。观尝窃见公之举止,而肃然起敬于心矣。 夫奉天为国朝发祥之地,日月精华之所吞吐,冈陵地脉之所盘薄。其发为物产,珠则渔于水焉,貂则猎于山焉。瑶光堕地,化为三桠之草,则采掇于竖子焉。是皆天下之所贵,而欣慕以求之者也。公独夷然,不屑介于其意。麾下裨将有才能者,士有善行者,或有一艺之长足以致用者,则收罗之、宏奖之。忘其为公侯上爵,而屈己以相就焉。是又何等器量也!钜公伟人有其量,则有其肩荷之事,诗其细焉者也。若徒以批风抹月,为公生平之所长,猥以占毕之士视公,则又瞽人论天,不知天之为方为圆矣!⑺ 跋文中虽满篇褒赞之词,却无一字涉于阿谀。刘大观在跋文中表达了对晋昌的景仰感佩之情。二人之交,亦可堪称莫逆。 遗憾的是,程伟元与刘大观的唱和之作至今尚未发现。但可以想见二者的情谊非比寻常。以至于十几年后,刘大观仍然念念不忘。 嘉庆十五年(1810)刘大观因劾奏山西巡抚初彭龄,“以上书抗论罢官去,萧然襥被为寓公。至怀州……遂赁庐舍,徙其孥居焉”⑻ 。 嘉庆十九年,一位旧友忽然投书刘大观,邀他到湖广一会。 这位旧友就是爱新觉罗·善廉。 善怡庵,姓爱新觉罗,名善廉(一作善连),字怡庵(一作怡葊)。他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考取候补中书,进人内阁,嘉庆四年补为内阁侍读。九年(18以年)四月由侍读授锦州府知府。十年(1805)八月因嘉庆帝东巡盛京路经锦州地区,道路泥泞,“龙颜大怒”,善廉被降为宁远知州。十八年(1813)被发往湖北,“以道员用”,署理荆南道(宜昌)。⑼ 刘大观与善怡庵先后担任宁远知州,不无同僚之谊,因此嘉庆十九年,善怡庵邀请刘大观“共食武昌鱼”,刘大观欣然赴约。 席间,刘大观夸赞善怡庵气度非凡,善怡庵则乘兴拿出程伟元为他画的《柳阴垂钓图》,请刘大观题诗留念。刘大观见到故人画作,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下一首古风: 题觉罗善观察怡葊《柳阴垂钓图》 蒲帆数折西风顺,君子之中得后进[7]。约我共食武昌鱼,手倾千卮色不吝。 我谓主人生异姿,颊上春风四座吹。君曰昔曾图小像,千卮请买琼琚词。 此图出自小泉手,我与小泉亦吟友。当时盛京大将军[8],视泉与松[9]意独厚。 将军持节万里遥,小泉今亦路迢迢。聚散升沈足感慨,白首何堪还一搔? 今对此图心已醉,此日饮应加十倍。请君垂钓黄鹤楼,画我与君酌楼内。 北睨伯牙台,南望鹦鹉洲,鼓声琴韵两悠悠。 楼上清风吹散几名士,只余崔颢李白居上头。⑽ “此图出自小泉手,我与小泉亦吟友。当时盛京大将军,视泉与松意独厚。将军持节万里遥,小泉今亦路迢迢。聚散升沈足感慨,白首何堪还一搔?” 此时,程伟元还在辽东,而晋昌正在乌鲁木齐都统任上,寓居怀州,做客荆南的刘大观定是回想起当年三人在盛京诗词唱和的情景,才生发出如此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的感慨。 (三)刘大观与高鹗 刘大观与高鹗的关系链有两条,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一、刘大观——张问陶——高鹗 高鹗(1758——1815?),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因曾与程伟元整理修订《红楼梦》,故而自号红楼外史。祖籍奉天铁岭,镶黄旗满洲都统属下内府汉军。少年时喜冶游,青年时代一度在边塞以塾师为业。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他热衷仕进,累试不第,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始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会试得中三甲第一名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四年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八年因对林清起义有“失察之咎”而被降三级调用,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一生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所以虽著作如林,却多未及问世而赍志以终。 乾隆五十六年(1791),好友程伟元找到高鹗,向他展示了自己数年来多方搜集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佚稿,并约请高鹗共同整理修辑,刊印行世。高鹗“欣然拜诺”“遂襄其役”。 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冬天通过萃文书屋刊印出版了第一个《红楼梦》刻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并随即予以修订,很快在次年春出版了修订版。 《红楼梦》刊刻行世后,高鹗志得意满,欣然赋诗志喜: 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 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 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不仅如此,高鹗还特地刻了一个私印:“红楼外史”,足见他对参与修订《红楼梦》并告竣一事是何等的欣幸。 刘大观与高鹗并不相识,但他与高鹗的乡试同年、同僚张问陶过从颇密。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之玄孙,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三年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历官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7),称病辞官;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逝于苏州。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存诗3500余首,创作有书画作品数千幅。《清史稿》、《辞海》有传。 张问陶与高鹗初识于乾隆五十三年。在顺天贡院。二人一同参加戊申科乡试,发榜之时,发现彼此名次相连——张问陶是第十三名举人,高鹗是第十四名举人。堪称奇缘。 张问陶后来参加了乾隆五十五年会试,金榜题名,步入仕途。而高鹗却屡试不第,终于在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会试上得中三甲第一名进士,钦点内阁中书。 此后,张问陶与高鹗虽同朝为官,但彼此鲜有来往。直到嘉庆六年辛酉科顺天乡试,二人一同被钦点为乡试同考官,于顺天贡院闱中相见。回首十三年前在此应试的情形, 赠高兰墅(鹗)同年[10] 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酬。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 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弹指十三年已去,朱衣帘外亦回头。 可想而知,在顺天闱中,高鹗一定提到了自己的得意之举——参与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张问陶才在诗前小注中明文大书“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并在诗中褒赞“艳情人自说红楼”。 至于刘大观与张问陶的关系,有当代学者胡传淮先生撰写的《张问陶与刘大观交游考》专文论及,本文仅予以择要叙述。 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十四日,通过堂内弟李坦的介绍,刘大观得以与张问陶结识,二人谈诗竟日,赋诗订交 。此后,二人诗词往还,据胡传淮先生统计:船山赠答刘大观的诗有12题16首;刘大观赠答船山的诗有5题14首。这些诗词,既抒发了彼此身居两地而产生的深深思恋,又交流着自己的人生感慨,而更多的则是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 二、刘大观——善怡庵——高鹗 刘大观与高鹗之间的第二条关系链是通过上面提到的善怡庵建立的。 善怡庵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唯一一位与程伟元和高鹗有直接单线联系的人。他与高鹗同在乾隆六十年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大约是在嘉庆七年前后,善廉的二儿子增龄字松崖、五儿子华龄字少峰,都做过高鹗的及门弟子,三子彭龄、四子恒龄,、六子喜龄等也曾随之学习。须知入值内阁的高鹗早已不必靠做塾师谋生了,而且政务繁忙,无暇专门授课,因此,善廉诸子做高鹗的及门弟子,恐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蒙授课,大概多半有向其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意思。 嘉庆十九年前后,华龄拜别恩师,赴湖广荆南道署省亲。二人依依惜别,高鹗挥笔写下三首五律以赠行。 赠别及门华少峰省侍之楚 良会拟方永,匆匆手遽分。南风催转掉,代马感离群。 欲赠惟新柳,相看剩暮云。薪传最珍重,谁为更论文。 底事征轺急,趋庭恨路长。风烟望冠盖,舟楫入湖湘。 一室承欢席,千回介寿觞。遥思彩衣列,玉树映高堂。 桑麻诸葛里,风雨仲宣楼。此地一凭眺,山川怀胜流。 高云附鸿鹄,远道开骅骝。勖尔规忠孝,无为夸壮游。⑾ 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二人的永诀。嘉庆二十年,高鹗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荆南道署,善怡庵、增龄、华龄等人无不悲痛万分。华龄为纪念恩师,含泪手抄高鹗诗作一百三十首,分类编年,辑成《月小山房遗稿》一册,于嘉庆二十一年三月间付印,这是高鹗唯一一部得以存世的诗集。增龄则题序于卷首: 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誊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作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龄偕少峰诸弟侍坐有年。夫子学邃才雄,凡在有目,谅皆欣赏。而龄受泽最深,情殷向往,每思裒集,力不逮心。今见少峰手抄遗诗一帙,将付梓人,不觉欣然于吉光片羽,足显威风一毛,而其笃於师友之谊亦大可嘉矣。 时在嘉庆丙子春三月 长白觉罗增龄松崖氏谨识于荆南道署。⑿ 在这部《月小山房遗稿》中,有两首诗与善怡庵有关: 善怡庵招同桂香岩诸公小集,赋赠怡庵 枥马喧声阖,佳宾入座来。夜应今夕永,樽合我曹开。 竞赏梅花卷[11],重倾蕉叶杯。醉余幽兴极,移席坐莓苔。⒀ 这首诗描述了善怡庵邀请高鹗等人宴饮的情景, 答善怡庵侍读 渭滨淮水两渔竿,别有清风七里滩。 不是严光太高尚,受恩深处报恩难。⒁ 这首诗作于嘉庆四年至九年善怡庵任内阁侍读期间,用太公望、韩信和严光三个古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心有隐衷,安于淡泊,似乎是针对善怡庵劝他有所作为而作的答语。 由此可见,善怡庵与高鹗之间关系非比寻常,堪称通家之好。 至于刘大观与善怡庵的关系,上文已经论及,此处不再赘述。 刘大观——吴云—《红楼梦传奇》—石韫玉——张问陶 其实,刘大观与张问陶之间还有一条关系链,这条关系链是借助两个中间人建立的。而在这个关系链上,贯穿着一部与《红楼梦》有关的戏剧作品和两段感人肺腑的友情。 这作品便是花韵庵主人撰著的《红楼梦传奇》。 《红楼梦传奇》一卷,嘉庆二十四年花韵庵刊本,原题“吴门花韵庵主填词”。内有 “梦游”、“游园”、“省亲”、“葬花”、“折梅”、“庭训”、“婢间”、“定姻”、“黛殇”、“幻圆”等十折。 这部《红楼梦传奇》的作者“花韵庵主”,乃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万寿恩科状元,江苏吴县人石韫玉。 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花韵庵主人,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八,补吴县举博士弟子员,六年后中举,乾隆庚戌恩科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七年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不久转为湖南学政。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职,念旧劳赏编修,乃引疾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尝修《苏州府志》,为世所重。著有《独学庐诗文集》、《晚香楼集》、《花韵庵诗余》及《花间九奏乐府》。《花间九奏》共含九个短剧,为《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父》、《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及《对山救友》。 说起石韫玉,倒有一件轶事。据 清·葛虚存著《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载: 石韫玉之卫道 吴门石琢堂殿撰韫玉,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谨,实不愧道学中人。未达时,见淫词小说一切得罪名教之书,辄拉杂摧烧之,家置一纸库,名曰孽海,收毁几万卷。一日阅《四朝闻见录》,中有劾朱文公疏,诬诋极丑秽,忽拍案大怒,亟脱妇臂上金跳脱,质钱五十千,遍搜东南坊肆,得三百四十余部,尽付诸一炬,可谓严于卫道矣。是年南闱发解,庚戌魁多士。夫因果之说,儒者不道,然以一穷诸生,毅然以辟邪说、扶名教自任,其胸襟气节,岂复第二流人物所有。 这样一个封建卫道士,却对当时的流行小说《红楼梦》情有独钟。无非是立意要做翻案故事。 《红楼梦传奇》叙述的是宝黛钗的婚恋故事,与程高本不同的是,石韫玉在处理宝玉婚姻问题上的钗黛之争的时候,并没有采用诸如宝玉失玉、凤姐设谋之类的非正常手段,而是采取贾元春最高指示促成二宝联姻,林黛玉识大体殇逝升仙的方式。 在“定姻”一折中,夏太监奉元春之命到荣府与贾母商量,以为“这些亲戚人家的姑娘,有才有貌而且有福,无如薛家宝钗姑娘,若是与宝二爷作对,真是一双两好”,因而以“娘娘懿旨”求亲。紫鹃将此消息报告宝、黛,宝玉心系黛玉,不肯从命,反而是黛玉劝他答应: “且休说世间女子,未必有好似宝姐姐的,就算有这个人,可知与你不是姻缘了。 【前腔·换头】婚姻事,天生在,不由人私意安排,那里有氤氲使者相担代。就算你心儿里、心儿里,别有个人儿在,但无缘好事终乖。(况且你说那个人好,你自然该待他好才是。你如今这般举动,教人无事看成有事,你不是爱他,竟是害他了。)他佳人命该,他佳人命该,你不避嫌疑、不避嫌疑,依瓜傍李,葬送裙钗。”⒂ 宝玉闻言,回心转意。二人“一番情话後,肠断别离歌”。此后黛玉病殇,,仍归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姑指引归太虚真境。 纵观全剧,虽然是描写宝黛钗婚恋故事,并以黛死钗嫁为结局,但一方面通过黛玉主动退出感情纠葛,淡化了黛钗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写绛珠仙子在警幻仙姑开导下看破情缘,归真入道。从而把原书矛盾尽数消弭得无影无踪,总的来说,仍然只是一种文人剧作。 石韫玉与张问陶是同科进士。在乾隆五十五年万寿恩科殿试上,石韫玉高中一甲第一名,张问陶则是三甲第五十五名。二人虽名次相差悬殊,但此后交情莫逆,屡有诗画往来。今北京法源寺观音殿西墙尚嵌有乾隆六十年张船山绘、石韫玉撰《西方接引佛像赞》。又作行书四言联:“买石饶云,移花得蝶。”款识:“乙卯清明游钓鱼台,遂宁张问陶。” 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张问陶病逝于苏州,享年51岁。次年,石韫玉整理船山遗诗,辑成《船山诗草》二十卷。该书付梓之时,石韫玉奋笔题写一首七律:《刻船山诗草成书后》: 文园遗稿叹丛残,手为删存次第刊, 名士半千知己少,寓言十九解人难。 留侯慕道辞官蚤,贾岛能诗当佛看。 料理一编亲告奠,百年心事此时完。 嘉庆乙亥十月同榜生石韫玉题⒃ 两年后,石韫玉又将手录选本分体编次为六卷,得诗五百余首,交付黄丕烈刊行于世,是为《船山诗草选》。 石韫玉为亡友整理刊刻诗集,不遗余力,其行可敬。其情可感。 在石韫玉撰《红楼梦传奇》卷首,有一篇署名苹庵退叟的序言: 《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所自起。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帙。已而高兰墅偕陈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本事出曹使君家,大抵主于言情,颦卿为主脑,馀皆枝叶耳。花韵庵主人衍为传奇,淘汰淫哇,雅俗共赏,《幻圆》一出,挽情澜而归诸性海,可云顶上圆光,而主人之深于禅理,于斯可见矣。往在京师,谭七子受偶成数曲,弦索登场,经一冬烘先生呵禁而罢。设今日旗亭大会,令唱是本,不知此公逃席去否?附及以资一粲。嘉庆己卯中秋后一日蘋庵退叟题。⒃ 这位蘋庵退叟,便是刘大观的生死之交,苏郡吴云。 吴云,字润之,号玉松,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初九日生,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初八日卒。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山东道监察御史、河南彰德府知府。有《醉石山房诗文钞》。事具王赠芳《慎其馀斋文集》卷八《晋封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玉松吴公行状》。 关于刘大观与吴云的关系,刘大观研究会会长邵福亮先生有《刘大观与吴云生死交考略》专文论述。本文也仅予概述。 1792年,壬子,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修订再版的这一年,刘大观浪游江浙,客居吴门,初识吴云。刘大观时40岁,吴云时48岁。 此后,二人频相唱和,甚是相得。吴云困窘时,刘大观遣人迎往宁远州任上,并资助吴云奉母榇归里。1810年夏天,刘大观因初彭龄案罢官,来到京城,吴云为其《留都集》作序,回顾了与刘大观的交往历程: “余与松岚以诗合,然历交久,得窥性情、心术之微,则实有相契于语言文字外者。留宁远一年,寒暑昕夕,深谈无间。塞外草枯,怒马偕出,海色与山光震荡。当其登高望远,晞发轩眉,几欲乘风飞去。微吾二人,孰与同兹襟抱哉? ”⒅ 此后几经聚散,二人情谊日益深挚。 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刘大观在济源逝世,享年八十二岁。临终之时,谆谆嘱托二子“我死,必乞吴君铭予墓志”。吴云闻讯,洒泪挥毫,撰写了长达1500余字的《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山西分守河东兵备道兼管盐法事刘使君墓志铭》。发笔即云:“山东刘松岚使君与苏郡吴云为生死交。” 石韫玉与张问陶、刘大观与吴云之间的生死挚情,都堪称交游佳话。而他们四个人之间的关系链,则使得刘大观与红学之间的关系增添了富于人性美的一笔。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刘大观的多条关系链把自己与曹雪芹、程伟元、高鹗联系在一起,并使之成为迄今所知的唯一拥有这种关系网的人物。在这些关系链上还有许多现今尚不了解的情况,本文不过是描述了总体的脉络,相信随着刘大观研究和红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进一步发掘资料,考证源流,这些空白点会一一被填补,刘大观研究与红学研究将联系的更加紧密。 [1] 原注:霑 [2]原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3]原注:时余在喜峰口 [4]题下注“甲申”。 [5] 原注:前数8 y3 {$ x5 {" [0 W7 i2 G- Z; x月,伊子疡,因感伤成疾。 [6] 引者注:此诗小注众多,权且以蓝色宋体标示,不一一编为脚注。 ⑴晋昌自注:“主人有‘话雨书室’,嘱余书额。” [7] 原注:仆与善公先后知宁远州事 [8]原注:宗室晋公昌。 [9]原注:松岚也。 [10]诗题下小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11] 句下小注:“予以介庵梅花诗卷赠令嗣增松崖” ⑵ 《懋斋诗钞(外一种)·四松堂集卷五》叶十五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版 ⑶ 《四松堂集付刻底本》虽已出版,我却未见,此处据邵福亮先生惠赐《玉磬山房诗文集》电子版之《玉磬山房诗文集外集》引录,并参之以文雷《新发现的程伟元生平资料——_<红楼梦卷外编>选刊之一》所录该文。(载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下册页195——196) ⑷周篯龄《<且住草堂诗稿>跋》晋昌《戎旃遣兴草》道光乙酉安素堂重刊本,下册《题词》叶四下。 ⑸载【清】宗室晋昌《戎旃遣兴草》卷上 《且住草堂诗稿》叶二十上,辽宁省图书馆藏道光乙酉安素堂重刊本。 ⑹载【清】宗室晋昌《戎旃遣兴草》卷上 《且住草堂诗稿》叶二十六上、下,辽宁省图书馆藏道光乙酉安素堂重刊本。 ⑺载【清】宗室晋昌《戎旃遣兴草》下册 《题词》叶二下至叶四下,辽宁省图书馆藏道光乙酉安素堂重刊本。 ⑻鲍桂星《怀州集序》。《玉磬山房诗集》卷八《怀州集》卷首。河北邱县刘大观研究会影印本 ⑼胡文彬《聚散升沉足慷慨——善怡庵与程伟元的交谊》《梦香情痴读红楼》304——305页《梦香情痴读红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⑽刘大观《玉磬山房诗集》卷九《怀州二集》叶二十 上、下。河北邱县刘大观研究会影印本 ⑾高鹗著、觉罗华龄编校《月小山房遗稿·五律》叶七上,转引自文雷辑录《高鹗诗文集》 2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⑿高鹗著、觉罗华龄编校《月小山房遗稿》卷首,转引自文雷辑录《高鹗诗文集》 4—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⒀高鹗著、觉罗华龄编校《月小山房遗稿·五律》 叶五下至叶六上,转引自文雷辑录《高鹗诗文集》 1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⒁高鹗著、觉罗华龄编校《月小山房遗稿·七截》 叶六上下,转引自文雷辑录《高鹗诗文集》 4—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⒂阿英 《红楼梦戏曲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年1月第一版 页516. ⒃清张问陶:《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船山诗草》56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567页 ⒄阿英 《红楼梦戏曲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年1月第一版 页521 ⒅刘大观《玉磬山房诗集》卷三《留都集》卷首。河北邱县刘大观研究会影印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