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本书有许多谜团是不争的事实,破解这些谜团,就成为《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然而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谜团,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本文试图对《红楼梦》谜团的成因进行探讨。 我认为,《红楼梦》谜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者因避文网或为知者讳使用“烟云模糊”写作手法而造成的谜团。对这类谜团,原始评家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松斋、梅溪等人的评语都有提示,稍加留意,谜团并不难解开。如:第一回中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紧接着批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此处没有明说曹雪芹是此书的作者,只是说曹雪芹是此书的披阅增删者,而实际上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就是雪芹所撰。曹雪芹正是此书的作者,但因种种原因曹雪芹不敢明写自己就是本书的作者,只好采取模糊手法婉转地表明自己就是该书的作者,因此脂砚斋特别提醒读者,“这正是作者用烟云模糊处”。有人说,这条批语不仅不能说明作者是曹雪芹,反而说明曹雪芹和作者不是同一个人。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作者若不是曹雪芹,而在书中供出曹雪芹,岂不是嫁祸于人吗?只有当曹芹是作者,才有可能自我暴露一下,但因种种原因,又不敢过分暴露,因而只好用烟云模糊法进行处理,只说曹雪芹对此书进行披阅、增删、分出章回、纂成目录。而脂砚斋怕读者不明白,特意加了一段批语,暗示读者:曹雪芹就是该书的作者。 二是原始评家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松斋、梅溪等人的评语造成的谜团。虽然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松斋、梅溪等原始评家都与作者关系亲近,甚至都是书中的“个中人”,但因他们与作者的亲密程度、生活经历不同,对作者的了解和对书中文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评语中的立场观点及某些说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这类现象主要表现在对书中人物的评论上,如对贾雨村、王熙凤、贾迎春、小红等人的评语出现褒贬不一的现象就属此类。同时,由于他们许多评语没有署名,大家都以为是脂砚斋一人所评,加之有些评语语焉不详、囫囵表述,给人造成许多困惑。如:第三回中写道:“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甲戌本有一条侧批:“追魂摄魄”,同时还有一条眉批:“余久不作此语矣,见此语未免一醒。”正是这条眉批,使有些人对脂砚斋的性别产生困惑。许多人把“余久不作此语矣”解读为“余久不作‘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之语”,因此断定脂砚斋是男性,相当于书中的贾赦,是作者的伯父或叔父。但第七十六回有一条脂砚斋批语却说:“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这条批语告诉我们,贾赦早就死了。一个死人自然不会再活过来评点其死后才写出来的《红楼梦》。甲戌本第二十六回也有一段批语:“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作者将其比作钗、颦辈,这里分明表明脂砚斋是女性。由于“余久不作此语矣 ”是一句囫囵语,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实际上,“余久不作此语矣”,正确的理解是:余久不作“追魂摄魄”这类的批语了。类似这样的囫囵评语在书中有很多,给人们造成许多困惑。 三是因曹雪芹对部分章回尚未整理定稿而造成前后说法不一致所形成的谜团。曹雪芹虽然对《红楼梦》披阅、增删五次,但并未完全定稿。畸笏叟在庚辰秋月定本的第二十二回回尾批道:“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可见曹雪芹生前整理定稿的只有二十二回。第二十二回以后的章回,因尚未定稿,其中难免还存在许多遗漏和错误。因这些遗漏和错误没有得到补正,就出现了前后说法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现象。这是形成谜团的重要原因。如:第四十五回中关于黛玉的年龄表述错误。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叹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砚斋还在后面批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其实此处的“十五岁”是错误的,应是十一岁。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一日是宝钗的十五周岁生日,如果此时黛玉也十五岁,岂不是与宝钗一样大?如此一来,宝玉就应该称黛玉为“姐姐”而不是“妹妹”了。实际上,本年四月二十六日的“饯花会”是贾宝玉的十二周岁生日,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此时是九月初,黛玉应是十一岁。又如:第三十二回中关于湘云的一个时间表述错误。第三十二回中,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指定亲)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这是发生在“饯花会”同一年的五月,宝玉刚过十二岁周岁。我们知道,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此时为十一岁。而湘云称黛玉为“林姐姐”,不会大于十一周岁。十年前湘云才一岁多,怎么会与袭人说那些害臊的话?可见“十年前”是错误的。袭人伏侍湘云是在袭人被派给宝玉之前,第三回中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袭人已经派给了宝玉。黛玉是六岁时离开扬州来到贾府的,现在黛玉为十一岁,距今只有五年。可见“十年前”应是“五年前”之误。诸如此类的错误,书中还不少。这些都是因为还未完全整理定稿造成的。 四是因抄录者抄录讹误所形成的谜团。现在面世的《红楼梦》抄本有很多种,由于抄录者的文化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抄录错漏现象很普遍。这是形成谜团的又一重要原因。如甲戌本第一回中有一段著名的脂砚斋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其中“獭头和尚”为“癞头和尚”之误、“是书何本”乃“是书何幸”之误已明。据邓遂夫先生考证,“甲午八日泪笔”中的 “甲午”乃“甲申”之误,是过录时对草书字体的误认误抄。“甲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甲午”: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此时脂砚斋已逝。畸笏在脂砚斋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悲乎!”后批道:“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畸笏明确指出,丁亥年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脂砚斋已逝,甲午(公元1774年)是在丁亥之后七年,脂砚斋已逝多年。可见“甲午”确是“甲申”之误。“八日”应是“八月”之误,因为按习惯说法,紧接着年份的后面应当是月份而不是日。正是“甲申八月”被误抄成“甲午八日”,给读者和研究造成很大的迷惑。 五是因八十回后的手稿遗失造成的谜团。因部份手稿遗失,后部份的内容就成了一个谜。好在畸笏叟读过全书,并在评语中对佚稿内容作了一些提示,为我们推测佚失部份的内容提供了一些线索。但毕竟有一部份原文迷失了,遗失部份的情节如何?人物的结局如何?给后人留下一系列的谜团。 找到形成谜团的原因,目的是有针对性地破解谜团。对于作者有意设置的谜团,可以通过分析原著和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原始评家的评语进行破解;对于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松斋、梅溪等原始评家评语中的谜团,可以结合原著进行分析,弄清是谁的评语以及评语的真正含义;对于未定稿部份中所遗留的错误和抄录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描写进行校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