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这篇文字之前,我想给我自己先罚酒三杯,向红学界的前辈们认个错!因为我是读着你们的红学评论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漫步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应该是你们的弟子啦!尽管这有些一厢情愿,但出于对前辈的尊敬,我还是愿意这么做的。三杯酒已经下肚,那咱就开始今天的正题吧!头两天儿,我在中国文学网看了冯其庸先生写的一篇名为《《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国西部的平定》后,对冯其庸先生有些意见,就在中国文学网发了篇《与冯其庸先生商榷》的帖子。由于刚发了不几天儿,可能先生还未看到。但令我意外的是,童力群同志在看了我的帖子后,也在中国文学网发了篇《为冯其庸辩护》的文章,文中开头还说了“望邵先生赐教”的话。既然童力群同志愿意与我交流,那么我也很乐意与童力群同志探讨探讨。至于说是赐教,晚辈实不敢当!{童力群同志以下简称先生}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曰:“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当我看到先生的这篇文章后,真是令我大失所望啊。先生的这篇文章晚辈实在是不敢恭维。曹操曰:鸡肋!鸡肋!-----扔了吧可惜,吃了吧没东西!哎,一时间我也是不知所以啊。沉思片刻我想,就算是出于礼貌我也得发个帖子回应一下吧!于是乎,我敲响了键盘。我想在这里,先和先生打个赌,那打什么赌呢?这个赌就是、要是冯其庸前辈看了你的帖子后,他肯定会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写的太不堪了。你那是给冯其庸辩护吗?怎么我个人感觉的不大像呢。先生的这篇文章“情、文”是谈不上了,但是确实有高人之处,那就是“意思”到了。先生通过此文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我读后勉勉强强总结了两点。其一,为冯其庸辩护;其二,表达了先生与冯其庸先生不同的学术观点。既然你提出来了,我也是来者不拒,说说就说说,谁怕谁啊。先生请看苏仲乐同志在《文学经典发生学初探》中这样写道:“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5]虽然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首先也是作为读者出现的,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普通的读者,绝不能把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和普通的读者相提并论。文学研究者由于其专业眼光和权威地位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文学研究者由于其专业素养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使一些原本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作品经由他们的发现、修订和阐释,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同,进而跻身经典之列。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影响力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不仅可以影响到某一部作品的命运,甚至对某一种文体的兴衰都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冯其庸先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专业素养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的人物。而先生在本文中却说“冯其庸先生已经声明《〈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国西部的平定》不是严密考证的论文,我们就没有必要苛求了。”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难道这样就能称之为理由吗?冯其庸本人又是否考虑过后果呢?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么我想告诉先生你,这句话中的“人”就是先生;这句话中的“太守”就是冯其庸!因为先生根本不明白冯其庸本人的意思。退一万步讲,就是真如冯其庸先生说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平准之役,实在是人人称颂,是安邦定国之役,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大利的,所以曹雪芹自然会一反常态加以热烈歌颂了。”这个观点符合不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主旨思想咱姑且不论,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这是一个歌功颂德的好事啊,作者有没有必要写的这么隐晦。直接写就是了,哪怕不添缀时间、地点、人物,也总得写个大略吧,例如姽婳词中描写的故事。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冯其庸本人的主观臆断!赖我吗,昂?我们红学研究是要在红楼梦中的一些偶然中找出必然,而不是一个偶然加一个偶然得出另一个偶然!在更深层次上分析,这反映出冯其庸先生对红楼梦主旨思想是不明确的,是含糊的!现在我再重复一下红楼梦的主旨思想。红楼梦是以《易经》作为叙事基础,是一个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结构。正面是以神瑛侍者入世为主线,这是言情;反面是以顽石无才代表儒家入世为主线,这是喻政。儒家思想的发展伴随着封建社会前进的脚步,在二者经过相互的不断碰撞后,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发展到清朝,特别是在雍正帝的推动下,走向了极致。因为雍正帝不仅想做一个皇帝,而且他要做儒释道三教的总教主。红楼梦作者就是敏锐的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才设计顽石无才代表儒家入世化作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代表的是传国玉玺-----顽石无才与通灵宝玉二者,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政体,它们那种相互承继、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教合一”体制的完美表达。我们看到当“被异化了的儒家”与封建政体合一后,形成了所谓的“礼制”,它们对于“人性”的关爱越来越少,对于“情”的态度明显的带有双重标准,因为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红楼梦里的女儿们无疑就成了这种体制下的牺牲品!红楼梦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切入点,深刻的揭露了“礼制”对于“人性”的迫害,同时预言了这种体制的必然灭亡!绛珠仙子分身化作林黛玉、薛宝钗,这是为贾宝玉而服务的,一个是入世引领,一个是出世惊梦!真假两宝玉是为通灵宝玉而设计的,目的是让通灵宝玉在“一阴一阳”的“道”的层面上重生。红楼梦作者用《易经》之理安排他们,就是在阐述一个横贯古今的普遍真理。 看了我这个帖子后,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但是可以肯定先生得气闷闷的,不过那也别怨我,要是真想找个撒气桶,那你就找你自己吧,因为你在红楼梦主旨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也是不明确的,也是含糊的。谢谢了啊,童力群先生,晚辈这厢有礼了,说了一大车不相干的话,还请先生宽恕晚辈的无知。晚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