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反思,反思我这个人,反思我读红楼梦的历程。从一开始的《红楼梦谭》到现在的《中国文学网》,我往来于各个研红的网站贴吧,对红楼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是在这期间,我又不知道伤害了多少人?不见了的网友朱楼梦剑,不见了的网友解味红楼!还有红楼艺苑的斯园大姐对我的痛心,进而对我的漠视,还有网友孔生委婉地谩骂!还有----还有很多。一路走来我一无所获,但我却失去了太多太多的真情和友谊!在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卑鄙的。我想,就把这些心里话写下来,作为今天这段文字的开始吧。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从一开始的呀呀学语到独立于这个世界,对于事物的认识毋容置疑是在发展变化中的。我们可以把这种“个人思想变化的逻辑”推广到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身上,用一种“成长”的眼光去看待红楼梦中的人物,去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思想变化。这样做是否可以呢?我认为没问题,绝对实用。不过开始这项工作之前,我们还得做一个事,就是分析红楼梦作者给这些人物安置的生活环境。我们不需要一一分析,只要抓住重点,抓住红楼梦作者设置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叙述空间就行了。太虚幻境就是这样一个重点。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 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哎,这句话挺有个意思啊!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半句很直白嘛,就是说如果你把假当成是真,那么真就是假!我们可以理解为:亦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半句似乎有点深奥?其实不然,我觉得也是直抒其意!这半句意思是说{在红楼梦的现实中}如果我们无所作为,那么不论你是如何的富有都会变得一无所有。“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这句话出问题了?不对啊!我现在就向红楼梦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你既然对联是劝化人要“有为”,为何却又横书“太虚幻境”呢?哇哈哈哈哈!也许你要问了,你笑什么呀?我悄悄的告诉你,千万别告诉别人,红楼梦作者此处大有深意啊!别急,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 ,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好嘛!原来这里还有个“孽海情天”?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第一回甄士隐也来到过"太虚幻境",可是没进来啊!他没看见这幅对联。那我不禁要问了,这是为何?红楼梦作者啊红楼梦作者,你这是“玩”人呢你!哎,你千万别替这小子争理,我埋怨他是有道理的!跟我来,让我慢慢的细细的告诉你。宋大叔一句话“不----难!”红楼梦作者在《红楼梦》这个叙述层次上是有个整体构想的,叙事空间的安置上可见一斑。他把红楼梦的空间一分为二,这主要是取空间分离后的象征意义。"太虚幻警"在我们读者的心目中是警幻所居之所,其实不然!这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在警幻的心目中人世就是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红楼梦现实中甄士隐们的座右铭,因为封建社会人的处世哲学主要就是儒释道三家,书中也交代释道可以在人世与太虚间自由来往嘛!因为甄士隐是儒,因为他的功名之心未灭,所以入不得太虚,也就看不见孽海情天之对联了。甄士隐的象征意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社会性;而警幻代表的是人的自然性。这也就是红楼梦作者设置太虚幻境的立意,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分制。红楼梦最后结尾处,通灵宝玉,贾宝玉最终归宿无一例外的指向了警幻所居之处,这是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是红楼梦作者在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后,他个人思想的最终归宿。 宋大叔在教音乐的过程中,提到了“音乐组织”这个词儿,挺有意思儿!那么我想,文学作品也应该有“文学组织”吧。红楼梦作者他既然都能够写出一部红楼梦,我们就能通过文本分析,首先了解到红楼梦“文本的结构形式”,进一步分析组成“文本结构”的最基本部件。我愿上帝赐给我一把最最完美的“手术刀”,那我就会用前辈的红学理论作指导,把红楼梦来他个“完美解构”。这既是对红楼梦文本的解构,更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解构。这是我的理想,要真的实现它,我想,我需要做的工作应该还有很多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