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程伟元 程伟元,字小泉,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有的学者认为程伟元约生于乾隆十年至十二年(1745-1747)前后,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前后。 程伟元的同学友、奉天府丞李楘在《〈且住堂诗稿〉跋》中说:“(晋昌)先生筑室三楹,颜曰‘且住草堂’。盖取‘且住为佳’之意,而恋阙之情默默寄于言外。每遇政事之暇,风日晴和花木繁褥,邀予觞咏其间。莲幕中,如叶君畊畲,先生之友也;程君小泉,予之同学友,佐先生奏牍者也;俱工于诗。叶又精于铁笔,程亦擅长字画。凡席中联句,邮筒报答,必与二公偕,而更之绘图镌笔,以纪其事。” 程伟元在嘉庆五年三月至八年秋(1800年--1803年)曾做过盛京将军晋昌的幕僚,佐理奏牍,时相唱和,同时任教于萃升书院(乾隆二十年之前该书院名为沈阳书院)。工诗善画,有遗画三件,遗文三篇(程甲本卷首的《红楼梦序》、程乙本卷首与高鹗合撰的《引言》、《〈且住堂诗稿〉跋》)。 一、《<且住堂诗稿>跋》 《<且住堂诗稿>跋》是程伟元为晋昌《且住草堂诗稿》所作的跋。该诗稿是时为幕僚的程伟元为其雇主盛京将军爱新觉罗·晋昌辑录的。 《且住草堂诗稿跋》全文如下: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疎、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红黎主人性体具备、歌咏咸宜,当歌诗之时,余未之见。及至庚申岁出镇留都,延余入幕,始闻日述吟咏数十篇,具得性情之正,知于诗学也深矣。惜乎概未留稿,后于政事余闲,陶情适性,间尝题咏,或与沧云学使诸公酬倡之间,援笔立就,无事点窜。尝自谓不计工拙,然受而读之,一往情深,醰醰有味,固非寻章摘句者所可同日语。其殆出于天性者然耶!于是窃为留稿百余篇。主人瞥见,几欲攫而焚之。谓余曰“我非能诗者也,亦非欲秘其诗者也。鸣时发声,随付落花流水而已。若留简编,毋乃遗讥于大雅!”余曰:“诗以道性情,性情得真,章句自在。苟独取其词,何妨如他稿之伐毛洗髓、任失其真?余所欲留者,不为词句之妙,而为性情之宜,留备闲窗翻阅,以证师乙所论,其于歌诗之宜,何如也! 时在嘉庆壬戌涂月朔。小泉程伟元谨跋。 (注1:红黎主人:爱新觉罗·晋昌。 注2:庚申岁,即嘉庆五年——1800年。留都,即沈阳。 注3:沧云学使:李楘。 李楘:字沧云,江苏长洲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进士。嘉庆五年二月,授奉天府丞,同年三月,晋昌任盛京将军,延请程伟元入幕。李楘与程伟元本是少年时的学友。 注4:嘉庆壬戌涂月朔,即嘉庆七年壬戌十二月初一日。) 二、《双松并茂图》 《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二辑,载有辽阳文管所的邹宝库的《新发现程伟元的〈双松并茂图〉》。全文摘要如下: 最近在辽阳发现了程伟元的《双松并茂图》。此画保存在王尔烈的寿屏上,原藏辽阳翰林府故居,现存在辽阳市文管所。 王尔烈,号瑶峰,辽阳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为辽东著名文人。 寿屏系嘉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王尔烈七十岁生日同僚所赠之贺礼,寿屏共九扇,每扇高二米,宽三十二厘米……中间七扇,每扇十八幅泥金纸屏画,画幅14×14厘米,共126幅,以四体寿字为主,画次之。寿屏题名共123人,不少是乾隆末年官僚文人。 程伟元画在第七扇第一行第五幅(全屏的第97幅)。画面为水墨“双松并茂图”,右下角署小楷程伟元款,有小印二,上一印尚可认出一“元”字。程伟元的画过去发现不多,已知的仅嘉庆六年写意山水扇面和嘉庆七年指画罗汉册。这次发现的是程画中最罕见的一幅。此画的发现,对研究程伟元又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傲骨凌霜伴高贤 胡文彬著有《读遍红楼》,该书卷六有《傲骨凌霜伴高贤——程伟元与王尔烈》。今将该文摘要如下: 几年前,我与友人经过一番努力发现了程伟元的一篇佚文和一批有关他生平交游的重要诗文资料。后来,我们根据这批资料写成了《程伟元与红楼梦》一文,发表在1976年10月号的《文物》月刊上。全部资料经过整理、注释后,收录在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的《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下册。 我们从已发现的资料中知道,程伟元于嘉庆五年应出镇盛京(今沈阳)的晋昌(红梨主人)将军的延邀,由北京来到辽东作幕 ……王尔烈,……嘉庆四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沈阳书院,六年卒。 ……程伟元“书法效二王”,与王尔烈同。他们在北京相识,所以嘉庆五年赴盛京后,即到沈阳书院任教,这恐怕是与王尔烈有密切关系的。在辽东,王尔烈被尊为“高贤”,而程伟元又被晋昌誉之为“东山冷士”,二人之交谊可谓“傲骨凌霜伴高贤”了! 四、程伟元是名士 《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三辑,载有马国权的《程伟元在辽宁》。马国权写道: ……长期以来,红学界的多数人不相信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说他“竭力搜罗”被“迷失”了的后数十回原稿和“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也不相信高鹗在《红楼梦·序》中关于他只是应程伟元之请“襄其役”、“分任之”的声明;而主观的一口咬定程伟元只是为了“牟利”的“普通书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部门几次重印《红楼梦》,在原作者曹雪芹名字之后都只署高鹗,不署程伟元,以示原著、“续书”的整理、补作、篡改均系高鹗所为。如今,我们从辽宁发现的这些文献资料得知:程伟元不是“书商”,而是一位情志才调都在高鹗之上、深受盛京将军晋昌赏识而特地邀请入幕的主要幕宾之一。 ……晋昌是天潢贵胄,又能诗善文,兼长指画,他决不会延请一位初通文墨的“书商”去作他的“文士”,更不会将“奏牍”这样至为重要、事关他前程的重任委之于一位“书商”出身的人。 ……嘉庆七年冬晋昌离沈还都时,曾在和程伟元赠行诗中称赞程伟元的文才说:“文章妙手称君最,我早闻名信不虚。” ……程伟元在辽东的幕府生活和交游,还证明他是一位工诗善画,长于书法,多才多艺的人。 ……程伟元在沈阳的三年幕府生活,除了草拟“奏牍”一类公务外,平时基本上过着一种诗酒流连、结社赋诗、琴书自娱的名士生活,似无仕进之意。 ……将上面的资料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程伟元是一位兼长诗、文、书、画等多方面才艺的名士,深受以宗室晋昌为首的辽东上层士大夫的器重。 ……正是由于程伟元在诗文书画等多方面的才能和淡薄功名的思想使他具备了收集、整理、排印《红楼梦》的基本条件。 五、赞叹程伟元之诗文 (一)晋昌将军之诗 壬戌冬,余还都,小泉以上下平韵作诗赠行,因次之。 晋昌 ……第二首:却记芸窗醉后容,流光驹过忽三冬。草堂小座多佳趣,酒兴偏教诗兴浓。 ……第六首:案犊权抛意暂舒,临风尤幸接新书。文章妙手称君最,我早闻名信不虚。 第七首:论画谭文志不输,案头别后有诗无? 风尘仆仆榆关路,到眼迷漫雪压芦。 ……第九首:西堂赏桂赋秋佳,把酒持螯两意谐。君是风流潇洒客,放怀今古已忘骸。 ……第十一首:赠言卅韵写来真,字字珠玑句句春。昨日永安桥畔别,离情恋恋语脱炖。 第十二首:未学深惭性不文,虚名到处尽传闻。况君本是诗书客,云外应闻桂子芬。 第十三首:义路循循到礼门,先生德业最称尊。箕裘不坠前人志,自有诗书裕子孙。 ……第二十二首:官舍中为安素堂,每逢佳节具壶觞。曾题兰桂清芳额,书法应知效二王。 ……第三十首:脱却东山隐士衫,泥金他日定开缄。即今咳唾成佳什,珠玉先从句里嵌。 (注1:见晋昌《戎旃遣兴草》重刊本上卷《且住草堂诗稿》,卷上叶二二下至二五下。 注2:晋昌首任盛京将军的时间是嘉庆五年(1800)三月至八年八月 注3:壬戌冬——嘉庆七年冬。余还都——晋昌回京城述职。) (二)刘大观之诗 题觉罗善观察怡庵柳阴垂钓图 刘大观 蒲帆数折西风顺,君子之中得后进(仆与善公先后知宁远州事)。约我共食武昌鱼,手倾千卮色不恡。我谓主人生异姿,颊上春风四座吹。君曰昔曾图小像,千卮请买琼琚词。此图出自小泉手,我与小泉亦吟友。当时盛京大将军(宗室晋公昌),视泉与松(松岚也。刘大观,字松岚。)意独厚。将军持节万里遥,小泉今亦路迢迢。聚散升沈足感慨,白首何堪还一搔!今对此图心已醉,此日饮应加十倍。请君垂钓黄鹤楼,画我与君酌楼内。北睨伯牙台,南望鹦鹉洲,鼓声琴韵两悠悠。楼上清风吹散几名士,只余崔颢李白居上头。 (注1:刘大观于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任宁远州知州,直到八年(1803年)升观察。 注2:善怡庵。长白觉罗,名善廉,字怡庵,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四十七年考取候补中书,六十年授中书,嘉庆四年补授侍读,九年补授盛京锦州府知府,十年降为宁远知州,可算是刘大观的继任人——“仆与善公先后知宁远州事”。嘉庆十八年被发往湖北,任荆南道(今湖北宜昌)道员。 注3:善怡庵在北京任职期间,程伟元为善怡庵画了一幅《柳阴垂钓图》。 注4:嘉庆十九年,刘大观去看望任湖北观察使的善怡庵,善怡庵请刘大观为《柳阴垂钓图》题诗。) (三)孙锡之诗 赠程小泉(伟元) 孙锡 青杨小巷拓城阴,折简来投碧海簪。冷士到门无暑意,虚堂得雨有秋心。 绿醅盏浅怜轻病(时余病目,节饮),红豆香多入瘦唫(吟)(展红梨主人《秋风红豆图》)。寄语直沽东下客,好将佳话续题襟。 (注:孙锡,字备衷,号雪帷,浙江杭州人氏,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进士。嘉庆七年任奉天开原知县,嘉庆九年卸任。嘉庆二十二年,任宁远知州。) (四)金朝觐之诗 题程小泉先生画册 金朝觐 辛酉、壬戌,小泉程夫子居东都留守将军晋公幕府。余时肄业书院,以及门时亲笔墨。暨先生下世后,求其遗纸,如片鳞只爪,不可多得。景堂二兄以旧纸嘱题,余喜得见先生手泽,因志数言于巅,时嘉庆庚辰清和月之八日。 昔我立程门,雪吹三尺积。挥麈细论文,临池学作字。亦或试涂鸦,笔墨聊游戏。吁嗟二十年,风流成往事。片纸寄精神,恍惚闻謦欬,展卷讬长言,用以鸣相思。 (注1:嘉庆六、七年,金朝觐是程伟元的门生。 金朝觐:字午亭,一字銮坡,锦州义县人,隶汉军镶黄旗。他于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到沈阳应童子试,后肄业于沈阳书院。师从程伟元。程伟元逝世后,金朝觐于嘉庆二十五年在其兄金景堂旧藏的《程伟元先生画册》上题诗,表达了对程伟元的敬慕和凭吊之情。 金朝觐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恩科举人,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进士,与林则徐同榜。中进士后,曾宦游四川,初任荣经县知县,后历任忠州、邛州和崇庆直隶州知州。 注2: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壬戌——嘉庆七年,1802年。 注3:嘉庆庚辰清和月之八日,即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四月八日。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六、我们的评说 我们称呼程甲本、程乙本已近百年,然而,在现代印刷的非影印本的《红楼梦》的封面上,署名有“高鹗”而无“程伟元”,显然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只要《红楼梦》的封面上署名有“高鹗”的,就应该有“程伟元”,而且“程伟元”应该排在“高鹗”之前。 程伟元在程乙本出版之后、到盛京将军晋昌处作幕僚之前,在哪里生活? 嘉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王尔烈七十岁生日时,程伟元在北京向王尔烈贺寿。嘉庆五年三月,程伟元应王尔烈之邀,到萃升书院(沈阳书院)执教。可见,程伟元一直与王尔烈保持密切联系。(王尔烈于嘉庆四年以大理寺少卿在北京致仕,然后回沈阳掌萃升书院。) 因此,可以断定,从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十六日(程乙本出版之日)到嘉庆五年二月,程伟元基本上生活在北京。 嘉庆十九年,刘大观在《题觉罗善观察怡庵柳阴垂钓图》里写了“小泉今亦路迢迢”,可见,程伟元当时还在世,在一个与辽宁“路迢迢”的地方。 嘉庆二十五年,金朝觐在《题程小泉先生画册》的序中写了“暨先生下世后”,可见,在嘉庆二十五年之前,程伟元已经逝世。 晋昌将军诗云:“况君本是诗书客,云外应闻桂子芬。”“脱却东山隐士衫,泥金他日定开缄。”可见程伟元已是举人,但他淡薄功名,无意进取(无意考进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士、隐士! 程伟元多才多艺,其才华至少不在高鹗之下,整理《红楼梦》并使之出版,程伟元始终是主导者。 程伟元功德无量! 我们欢呼:程伟元是《红楼梦》的伟大的整理者! 第二节、高鹗 一、高鹗生平 2003年7月11日的东北新闻网发布铁岭市委宣传部的文章,介绍高鹗的生平如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字兰墅,又字云士、兰史,别号红楼外史,又称梦觉主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原籍奉天(辽宁)铁岭,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他在《红楼梦》程甲本卷首的叙中自称“铁岭高鹗叙并书”;在《兰香馆诗草》序中亦自称“铁岭高鹗”。 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后40回为高鹗续作或补作。据《船山诗草》记载:“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张问陶:《船山诗草》嘉庆二十年刊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高鹗曾远离父母,在西北当幕僚,心情一直不佳,对这种生活深感不满。这在他所作五律《寒夜》一诗中略有反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高鹗从外地返京赶考。他自视甚高,踌躇满志。应试结果,高鹗又一次名落孙山。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高鹗考中顺天(北京区)乡试举人。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邀高鹗共校印《红楼梦》一书,并于当年冬至后五日排印程甲本《红楼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与程伟元重新校印《红楼梦》。高鹗还写七绝《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一首,诗曰:“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诗中自觉风流情趣不如从前旺盛,更不想为仕途而奔波;想超脱凡俗别取新境,身居万花丛中日高睡眠不起,过隐逸宁静的生活;幻想梦中“偶抱嫦娥月”脱离世俗,神往一个光明的世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春闱”,高鹗考中了三甲一名进士。旧历四月二十日庚子卯刻,乾隆帝于太和殿召见了状元王以衔等人,“赐贡士王以衔、莫晋、潘世璜一甲进士及第,陈延杜等十人二甲进士出身,高鹗等九十人三甲同进士出身。诸进士行礼毕,驾幸圆明圆。”四月二十七日,奉谕旨,高鹗被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宦海。此后高鹗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监察御史、署给事中、刑科给事中等职。 高鹗大约卒于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享年77岁。 高鹗的著作,目前人们所知见的,有下列12类(篇): 《高兰墅集》,清盛昱、杨忠羲《八旗文经》卷五十九著录,未见传本。 《兰墅诗钞》,《清史稿.文苑传二》著录,未见传本。 《月小山房遗稿》,是由高鹗的及门弟子华龄编校,增龄作序后付诸刻印的。藏于北京图书馆。 《兰墅砚香词》不分卷,底稿本,收录高鹗词44首。 《赠麟庆》诗,见道光九年(1829年)红香馆原刊本《清朝闺秀正始集》卷二十,《高凤仪小传》 《〈红楼梦〉叙》,见程甲本卷首:《〈红楼梦〉引言》,与程伟元联合署名,见程乙本卷首。 《〈操缦堂诗稿〉跋》,见《八旗文经》。 《红香馆诗草》序见该书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刊本。 《兰墅文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底稿本,收录高鹗的八股文16篇。 《兰墅十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底稿本,收录高鹗的八股文稿11篇。 《唐陆鲁望诗稿选钞》二卷,北京图书馆藏手稿本,其中《兰墅摘钞古体》和《兰墅摘抄今体》各一卷。 《吏治辑要》,不分卷,高鹗编,有满、蒙、汉3种文字本,又称《三合吏治辑要》。有刊本,恩华《八族艺文编目》著录。 (注1:这篇文章对高鹗生平的介绍是比较全面的。唯对高鹗的生年及享年的介绍有误。高鹗的生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的享年应为57岁。 注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二辑载有《京察二等官员册》。 据《京察二等官员册》,嘉庆六年,高鹗任内阁中书;嘉庆九年、十二年,高鹗任内阁典籍;嘉庆十五年、十八年,高鹗任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 据《京察二等官员册》,嘉庆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八年,朝廷对高鹗的评语皆为“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考语皆为“勤职”。 注3:嘉庆六年(1801年),高鹗出任顺天府辛酉科乡试同考官。著名诗人张问陶也是这次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张问陶和高鹗同是乾隆五十三年顺天乡试的举人.这次一起作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得以相遇,秋闱中高鹗曾谈起《红楼梦》,张问陶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其诗云: 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酬。 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 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 弹指十三年已去,朱衣帘外亦回头。 张问陶在诗题下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二、胡文彬的《关于高鹗“履历”影印 的几点说明》(摘抄) 《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三辑,载有胡文彬的《关于高鹗“履历”影印的几点说明》。胡文彬写道: ……本刊封二封三所选新发现的高鹗“履历”,即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中高鹗“硃卷”的第一部分,原注“缺文章”。 这份高鹗硃卷“履历”原件藏上海图书馆,又载于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第四册,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出版。据起潜先生在本书“前言”中介绍:“硃卷者,即举子的试卷弥封后交謄录生用硃笔重新謄写的卷子。考生用墨笔所写的试卷称为墨卷,亦称闱墨。硃卷的作用是使考官无法辨认应考者的字迹,以防止其舞弊。”因此,今日从硃卷上所见到的笔迹,已不是原考生的笔迹,但所填的“履历”则是依据考生自己填写的内容照录,故其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 ……而高鹗的“履历”则为红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新信息,纠正了以往几十年研究中的许多错误判断。例如: (1) 关于高鹗的祖籍。 ……据“履历”可知其始祖名可仕,“世居沈阳三台子”。…… (2) 关于高鹗的字号排行。 ……今据“履历”可知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而别署“红楼外史”一印,当属于“闲章”一类,不见于正式官文之中。 (3) 关于高鹗的出生年月日。 ……今据“履历”可知高鹗实生于戊寅(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寅时,如果换算成公元应为1758年11月17日凌晨3-4点钟。这样,高鹗中举时间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年30岁;中进士时间1795年(乾隆六十年),年38岁。他受程伟元之邀参加整理和摆印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时间是1791年,年34岁;写《重订〈红楼梦〉小说即竣题》一诗,年35 岁。 (4) 关于高鹗妻、子女情况。 高鹗《兰墅砚香词》内收《满江红》词……辛丑,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从词的内容看,高鹗与妻子虽然不敢遽断“伉俪情深”,但也可以说是“感情融洽”。今从“履历”中可知高鹗的原配为卢氏女,逝于乾隆四十六年或稍后不久。…… 三、张问陶的妹夫不是高鹗 2000年10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登载了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的胡传淮的《张问陶的妹夫不是高鹗》。全文如下: 最近,笔者在查阅工具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时,发现该书第684页介绍作家高鹗时说:“早年生活放荡,一度昵一他人遗孀畹君。后娶张问陶四妹张筠为继室。”这真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也类拉郎配,因为高鹗根本不是张问陶的妹夫。 笔者家乡与张问陶的故里遂宁相邻,对张氏很了解。去年,笔者在编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时,走访了张氏后裔,查阅了《遂宁张氏族谱》及有关史志资料。遂宁张氏系清代蜀中望族,从清初宰相张鹏翮到性灵派大师张问陶,“一家男女尽能诗。”嘉庆二年(1797)冬,张问陶在为其父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中云:“府君讳顾鉴,字镜千……女二人:长适湖州太学生潘本侃;次适汉军高扬曾。”次女即张问陶四妹张筠。民国13年刊本《遂宁张氏族谱》卷一载:“张顾鉴,字镜千……子三人:问安、问陶、问莱。女二人: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由此可知:张问陶四妹张筠的丈夫不是高鹗,而是汉军高扬曾。 为什么学术界有人认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鹗与张问陶为顺天乡试同年举人,后人从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注“传奇《红楼梦》80回后,俱兰墅所补”中,考证出高鹗是《红楼梦》后40回之作者;二是张问陶《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筠墓》诗题下注云:“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汉军高氏”即是高鹗,但忽略了“汉军”中姓高的人很多,为什么就一定是高鹗呢? 因受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胡适、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许多红学家都误以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只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但又不能坐实张问陶妹夫到底是谁。因此,我特将《遂宁张氏族谱》中的记载公之于众,用以澄清红学研究中的一大疑案。 四、我的评说 《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三辑的封二封三登载了高鹗“履历”(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中高鹗“硃卷”的第一部分),对于广大的红学研究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大事。 从科举角度来看,高鹗30岁中举、37岁中进士,真可谓一帆风顺。虽然说比他更早中举、中进士的人很多,但比他更晚中举、中进士的人更多。 林则徐四岁开始读书,20岁中举。可谓“神童”,可谓顺利!但他考进士却稍有波折,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时年27岁。可见清代的进士是不容易考的。 林则徐从中举到中进士,花了七年。高鹗从中举到中进士,同样花了七年。可以说,高鹗从中举到中进士的这一台阶是相当顺利的。(高鹗考了四次,比林则徐多一次。) 高鹗“受程伟元之邀参加整理和摆印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时间是1791年,年34岁”。 高鹗整理《红楼梦》,时年34岁。弄清这一点,在红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高鹗与发妻卢氏“感情融洽”。丧妻时,高鹗24岁左右。 “高鹗不是张问陶的妹夫”,这一点也很重要。从此,高鹗再也不用背负折磨、迫害妻子致死的罪名。(“汉军高氏”原来是高扬曾。) 消除了“高鹗人品低”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待《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参考文献: (1) 邹宝库。新发现程伟元的《双松并茂图》。红楼梦学刊,1981(2)。 (2) 胡文彬。读遍红楼·傲骨凌霜伴高贤——程伟元与王尔烈。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3) 马国权。程伟元在辽宁。红楼梦学刊,1981(3)。 (4) 胡文彬。关于高鹗“履历”影印的几点说明。红楼梦学刊,2000(3)。 (5) 胡传淮。张问陶的妹夫不是高鹗。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