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本文,充满了下地狱之恐惧。 本文目的,只不过为“寻找《石头记》的主要作者”提供一种思路。 若不试一试,怎能知道找不到呢? 一、对程日兴的简介 对程日兴的介绍,最简洁的莫过于《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写道:“(首见第十六回)贾政门下清客相公,亦在古董行做事,宝玉说画美人是他的绝技。他参与了兴建大观园的工程。薛蟠过生日,他特地置办了四种珍贵的食物作为礼物。贾府被抄后,众清客相公渐渐都辞去了,只有他还时常陪着贾政说说话儿。” 二、某小说的某人物就是该小说的作者 程日兴是《石头记》(《红楼梦》)里的一个极其次要的人物。 《石头记》里的程日兴怎么会是《石头记》的作者呢? 某小说的某人物怎么会是该小说的作者呢? 我可以找出一个例证,证明这么一个观点——某小说的某人物就是该小说的作者。 《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 三、《石头记》对程日兴的叙述 (一)第十六回的叙述 庚辰本第十六回、己卯本第十六回、甲戌本第十六回皆写道:“贾政不惯于俗务,只凭贾赦、贾珍、贾琏、赖大、来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程日兴等些人(甲戌本:等几人)安插摆布。” (二)第二十六回的叙述 庚辰本第十六回、甲戌本第二十六回皆写道: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甲戌本:小子)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甲戌本:一日)何如?” 一面说,一面来至他书房里。只见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等并唱曲儿的都在这里,见他进来,请安的,问好的,都彼此见过了。 (三)第四十二回的叙述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写道:“宝玉听了,先喜的说:‘这话极是。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如今就问他们去。’” 四、《红楼梦》后四十回对程日兴的叙述 程甲本第一百一十四回写道: 再说凤姐停了十余天,送了殡。贾政守着老太太的孝,总在外书房。那时清客相公,渐渐的都辞去了,只有个程日兴还在那里,时常陪着说说话儿,提起:“家运不好,一连人口死了好些,大老爷合珍大爷又在外头。家计一天难似一天,外头东庄地亩也不知道怎么样,总不得了呀!” 程日兴道:“我在这里好些年,也知道府上的人,那一个不是肥己的?一年一年都往他家里拿,那自然府上是一年不够一年了。又添了大老爷珍大爷那边两处的费用,外头又有些债务。前儿又破了好些财,要想衙门里缉贼追赃,是难事。老世翁若要安顿家事,除非传那些管事的来,派一个心腹的人各处去清查清查,该去的去,该留的留;有了亏空,着在经手的身上赔补,这就有了数儿了。那一座大的园子,人家是不敢买的,这里头的出息也不少,又不派人管了。的年。老世翁不在家,这些人就弄神弄鬼儿的,闹的一个人不敢到园里,这都是家人的弊。此时把下人查一查,好的使着,不好的便撵了,这才是道理。” 贾政点头道:“先生你所不知!不必说下人,就是自己的侄儿,也靠不住!若要我查起来,那能一一亲见亲知?况我又在服中,不能照管这些了。我素来又兼不大理家,有的没的,我还摸不着呢。” 程日兴道:“老世翁最是仁德的人。若在别家的这样的家计,就穷起来,十年五载还不怕,便向这些管家的要,也就够了。我听见世翁的家人还有做知县的呢。” 贾政道:“一个人若要使起家人们的钱来,便了不得了,只好自己俭省些。但是册子上的产业,若是实有还好,生怕有名无实了。” 程日兴道:“老世翁所见极是。晚生为什么说要查查呢!” 贾政道:“先生必有所闻?” 程日兴道:“我虽知道些那些管事的神通,晚生也不敢言语的。” 贾政听了,便知话里有因,便叹道:“我自祖父已来,都是仁厚的,从没有刻薄过下人。我看如今这些人一日不似一日了。在我手里行出主子样儿来,又叫人笑话。” 五、程日兴的分身是冷子兴 (一)姓名号的第三字都是“兴”字 程日兴的第三字是“兴”字。 冷子兴的第三字也是“兴”字。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旧日在都相识。” (二)职业都是古董商 程日兴是贾政的清客,他当清客之前的职业是古董商。 冷子兴的职业是古董商。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旧日在都相识。” (三)冷子兴与程日兴前后衔接 冷子兴第一次出现在《石头记》第二回及第三回开头。 冷子兴第二次出现在《石头记》第七回,不过,他没有出场。 甲戌本第七回写道:“原来这周瑞家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遣女人来讨情分。” 庚辰本第七回写道:“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朋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 《石头记》第七回之后,冷子兴再没有出现。 程日兴第一次出现在《石头记》第十六回。 接着,程日兴出现在《石头记》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二回。 (四)冷子兴不凡 表面看来,冷子兴是个庸俗的商人。 甲戌本第二回、庚辰本第二回皆写道:“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 但就在这一句的前句就是“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 贾雨村不简单。冷子兴能被贾雨村称赞,当然是不凡之人。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开始就说出了一段名言。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甲戌侧批: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甲戌侧批:“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甲戌侧批:两句写出荣府。】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甲戌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五)解冷子兴之号 冷子兴姓冷,无名无字,号曰“子兴”。其姓号有两解: 1、冷眼知兴衰。 赤飞先生著有《红楼人物姓名谈》。该书第294页写道: 冷子兴:冷(眼)知兴(衰)也(第二回曾有回前诗:“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2、冷静的先生程日兴。 这是我童力群2010年2月21日想出的解。 六、冷子兴“顺路”到扬州 (一)冷子兴不是都中人 甲戌本第七回写道:“他女儿笑道:‘你老人家到会猜。实对你老人家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起来,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所以我来和你老人家商议商议,这个情分,求那一个可了事?’” 这写的是冷子兴被人“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 贾府在“都中”。这“都中”到底是北京还是南京,这是读者永远不可能弄清楚的。我感觉这“都中”多半是北京小半是南京。 无论如何,冷子兴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南京人。 (二)冷子兴“顺路”到扬州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雨村忙亦笑问:‘老兄何日到此?竟不知。今日偶遇,真奇缘也。’子兴道:‘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之情,留我多住两日。我也无甚紧事,且盘桓两日,待月半时也就起身了。今日敝友有事,我因闲步至此,且歇歇脚。不期这样巧遇!’” 冷子兴“顺路”到扬州,那么,他的老家离扬州不远。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因甄府在南京,与甄府对举的贾府必在北京,即“都”在北京。 因此,冷子兴的老家或在扬州府所属某县,或在扬州府以南的江浙某地。 七、《石头记》的作者熟稔扬州话 (一)红楼梦中的扬州方言 《扬州文化研究》第一期登载了黄继林先生的《红楼梦中的扬州方言》。该文写道: 明清的白话小说里有许多方言的成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红楼梦》的基础方言一般的认为是北京话,其间还有不少扬州方言的成分。 对某一部文学作品里的方言现象,人们往往较为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词汇,其实“语言的核心是语音和语法的结构模式,而不是词汇”,这是由汉字的特点所决定了的;人们常用的考察方法是纵向比较,也就是拿古代作品语言和现代方言比,这样比较的结果,往往是争论不休。……我们不能把现代方言和古代方言混为一谈。……语言是发展变化着的,变化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比例关系。时间长,变化大;时间短,变化小。……所以在纵向比较之外,我们还应该做横向比较,就是把时代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找寻异同之点。 我们现在讨论《红楼梦》里的扬州方言就贯彻上面所说的两个原则,考察这部小说里的语法和语音现象,以横向比较为主,又兼顾纵向的比较。 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可vp”和“vp不vp”这两种不同的形式。 “vp不vp”包括“vp没有”,例如“去不去?/喝水不喝水?/去了没有?/看见没有?/买票没有?” “可vp”里的“可”是疑问副词,加在“vp”前产生疑问,例如“可去?/可喝水?/可曾去?/可曾看见?/可曾买票?” 这两种形式的问句都是“让人在x或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 朱德熙先生曾经考察了汉语方言里这两种的反复问句的分布情况。 “vp不vp”分布在“北方官话、大部分西南官话、粤语、闽语以及大部分吴语里”。 “可vp”型反复问句的分布情况,朱先生“注意到的有以下一些:吴语——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熟、崑山(据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西南官话——云南省省的昆明、通海、个旧、蒙自、会泽、曲靖、大理、思茅、梁河。下江官话——安徽省的合肥、蚌埠、灵壁、泗县、五河、嘉山、凤阳、全椒、芜湖、贵池、安庆、东流、六安、霍丘、临泉、涡阳、颖上、阜阳(根据《安徽方言概况》);江苏省的淮安、盐城、南京。” 朱先生对“可vp”的分布情况特别说明,“因为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以上提到的方言点只是举例性质,并不完全”(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以下所引朱先生的论述都是这篇文章中的,不再一一注明。) 朱先生考察的结论是“在我们考察过的方言里,‘可vp’和‘vp不vp’两类反复问句互相排斥,不在同一种方言里共存。” 朱先生还“注意到在某些‘可vp’型方言里,有一种形式为‘可vp不vp’的反复问句,例如:安徽东流:可香不香?(香不香?)安徽合肥:可拿动拿不动?(拿得动拿不动)这是把‘可vp’和‘vp不vp’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形式。因为此类句式只在‘可vp’型方言里出现,我们把它看成‘可vp’型反复问句的变例。”这是考察的现状。 接着朱先生又选择了《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五部写于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叶不到三百年之间的小说,来考察历史上的状况。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思是江苏淮安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写的,《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一般的说法是用北京话写的。 现代淮安话和全椒话都属于“可vp”型方言,北京话和山东话属于“vp不vp”型方言。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里的反复问句是“可vp”型的,《金瓶梅》则是“vp不vp”型的。这跟现代淮安话,全椒话和山东方言的情况是一致的。 《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两种句式并存,跟今天的北京话不同。 《红楼梦》第30回至70回出现反复问句的共124例,其中“vp不vp”型的60例,“可vp”型的44例,“可vp不vp”型的20例。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随便举些例: 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思了。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可好不好?”(第三十一回) 宝钗笑问那周奶妈道:“周妈,你们姑娘还那么淘气不淘气了?”(第三十一回) 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第三十二回) 袭人又忙回来,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日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话没有?”(第三十四回) 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食水了不曾?”(第三十五回) 朱先生的考察没有提到扬州,我们现在来看看扬州的情况。 在现在的扬州话里,“vp不vp”和“可vp”(包括“可vp不vp”)型的两种反复问句共存。 去不去?/晓得不晓得?/放心不放心?/喝茶不喝茶?/看电影不看电影?/欢喜看电影不欢喜看电影?……可去不去?/可晓得不晓得?/可放不放心啊?/可欢不欢喜看电影啊?可去没有(不曾)去?/可听没有(不曾)听?/可打没有(不曾)打票啊? 这几种句式在扬州话里都存在,对这两种句式的使用各人的语言习惯,不存在条件,完全是自由的,我们曾经有过专文论述(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载 《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黄继林《扬州地区江淮方言中的反复问句》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论文,载《扬州史志》1990年第4期)。 这是扬州话里反复问句的现状,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状况。 我们选择《清风闸》、《广陵潮》来进行考察。 《清风闸》作者浦琳,是清中叶扬州评话艺人,《扬州画舫录》记载,这部书和《红楼梦》的成书的时间差不多,是他们说评话的底本,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扬州口语。 《广陵潮》是一部小说,成稿于清末,距现在约一百年,迟于《红楼梦》成书约一百五十年。作者李涵秋,扬州人。 现在我们把考察结果介绍如下: 《清风闸》又名《皮五辣子》,里 “vp不vp”和“可vp”这两种句式都有,例如:…… 《广陵潮》里 “vp不vp”和“可vp”这几种句式都有,例如:…… 以上说的是语言事实,根据这些语言事实,我们不难判断《红楼梦》里的反复问句和扬州话里的反复问句的形式是一致的。 ……唯有扬州话里这两种反复问句在《红楼梦》成书时代就同时存在。至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的原因,自然是和扬州当时的交通、经济、文化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这是说的语法现象,现在我们再来考察一下语音。保留古入声和前后鼻音不分、边音(l)鼻音(n)相混是扬州话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有所反映。限于篇幅,我们各举一例 第四回中在谈到“护官符”时有这么一段: 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雨村……问这门子,门子道:“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大雪’之‘薛’也”。 “雪”是山摄合口三等入声薛韵的心母字,“薛” 是山摄开口三等入声薛韵的心母字,都是入声字,北方官话中的入声,在周德清《中原音韵》时代就已经消失,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了。此后,“薛、雪”两字就不同调了,但扬州话保留入声,并且两字都读撮口呼,完全同音,所以这句话用北京音读并不同音,而用用扬州音来读才能构成谐声双关。 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有一首《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用“盟、林、信、平”来押韵,“林、信 ”是“侵寻”韵,北京音是(in)尾;“盟、平”是“庚青”韵,北京音是(ing)尾,而扬州话中前后鼻音不分,这几个字也就是同韵可押了。顺带要说的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中的“雪”指的就是薛宝钗,又用“雪”来谐“薛”了。 第四十一回中又这么一段话: 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这里的“刘”和“牛”谐音双关。“刘”是来母字,北京音读边音(l),牛是疑母字,北京音读鼻音(n),也就是说北京不同音“刘、牛”两字不能谐音,扬州话(n、l)相混,“牛、刘”二字同音。黛玉才能以“牛”来嬉笑“刘姥姥”。 我们说语言的核心是语法和语音,并不是说不需要考察词汇,有些词汇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词汇的考察,王世华先生曾有《〈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载《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2期)一文,列举了一百多例,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关于《红楼梦》语言中的扬州方言,我们只是例举,为了证明《红楼梦》的写作确实是运用了扬州方言。“从北宋话本到《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是文学发展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则是近代汉语走向现代汉语的过程”。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 《红楼梦》基础方言是北京话,当然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南京方言的成分,苏州方言的成分。这大概是作者与这四个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为了增加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吧。 (二)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研究》第三期登载了黄继林先生的《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该文写道: 1、扬州方言的地位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 2、 扬州方言与民俗 扬州话里的“吃茶”就是个很有特色的方言词。 “茶”在普通话里通常是指茶叶泡制的饮料,因而和“茶”相配的动词是“喝”。 扬州话所说的“吃茶”,除了茶叶泡制的饮料外,还包括一些米、面、果制食品,这样和“茶”相配的动词自然是“吃”。 “吃茶”一词,在古代除了“喝茶”这个意思外,还有“女子受聘”的意思。这个习俗在扬州一直沿袭下来,扬州方言中称定婚送聘礼为“下茶”,称聘礼为“茶礼”。在聘礼中还带上茶叶,女家对聘礼中的其他物件通常都是退还一半,而唯独茶叶是一粒不能退的,退则表示不允这门亲事。…… 3、 扬州方言与民歌…… 4、 扬州方言与戏曲…… 5、 扬州方言与民间故事…… 6、扬州方言与白话小说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扬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世华先生用大量的例证证实《红楼梦》中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的语音、词汇、语法成份。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扬州方言也举过例证。 笔者也曾有专文讨论,《红楼梦》中的扬州方言成份至少可以说明作者曹雪芹谙熟扬州话,从他的身世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作者成功地运用方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 林黛玉所说的话,所做的诗用扬州话较多,这正好跟她的身世相契合,她原籍苏州,但是是在扬州长大的。 从《红楼梦》的版本来看,庚辰本和程乙本中都有扬州话的成份,但后出的程乙本删去了庚辰本中的一些方言成分,而在别的地方又增添了方言成分,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庚辰本第三回),被程乙本改为“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没得”是南京方言。可见程乙奉的整理和抄刻者也是谙熟江淮方言的。 后四十回中的方言成分比前八十回少得多,以出现的条目统计,前后的多少为四比一.按章回多少折算,则是二比一。这种情况说明高鹗谙熟江淮官话的程度不如曹雪芹,运用方言刻划人物也略逊一筹。…… (三)沈新林先生论苏北方言 《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一期,发表了沈新林先生的《小议〈红楼梦〉中的几个方言词语》。沈新林先生写道: 《红楼梦》的原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曾经在江淮方言区生活过较长时间,非常熟悉苏北各地的方言词语,并且写进了小说。……现略举几例…… 堪堪……堪堪,读第三声,如“侃侃”。应解释为“差不多”、“差一点”、“将近”。大致相当于古汉语中“北山愚公,年且九十”的“且”。……《红楼梦》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光阴。”就是“差不多(将近)又是一年时间”,其实还差十几天。…… 摔丧……第十三回: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第十四回: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摔丧,就是哭丧。……综上所述,摔,在这里应解释为“哭”。这个字读第二声,在江淮方言中仍然存在。东台、海安、泰兴等方言中时有出现。“摔丧”与《红楼梦》中“蹾摔”的“摔”用法相近,可以结合研究。 范……范,其实是“翻”、“贩”的代用字。有两种用法。一做及物动词,带宾语,通常说“范话头”、“范花样”。其意义略同于“翻”、“贩”。比如,穿衣服,一天一个花式,就是“范花样”,也可以说“翻花样”、“贩花样”。……二做名词,“范”的含义就是喜欢频繁变换某种事物,略同于“翻”、“贩”。如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看书、运动等等,不厌其烦地变花样,一般说“作范”、“好范”等。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忙道:“了不得,那就醉死了。我因为爱这样范,亏他怎么作了。”这里“爱这样范”,就是“喜欢范这些花样”。…… 搅过(第五十九回)。《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注本注云:这里义同“嚼用”,即日常的吃穿用度。注得不错。其实,“搅过”就是“嚼裹”、“浇裹”。(童注:第五十九回的例子是——“那婆子听如此说,自不舍得出去,便又泪流满面,央告袭人等说:‘好容易我进来了,况且我是寡妇,家里没人,正好一心无挂的在里头伏侍姑娘们。姑娘们也便宜,我家里也省些搅过。我这一去,又要去自己生火过活,将来不免又没了过活。’”)《小说语词汇释》解释“浇裹”为“日常开支”。……《明清小说辞典》解释“浇裹”:浇,指饮食;裹,指衣着。谓日常开销。这样的解释落实到每一个字,比较确切。……浇裹,即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这是江淮方言中的口语词汇,至今犹存,仍然活跃在扬州以东的三泰、海安、东台等各地方言中。 蹾摔……蹾、摔,都有“骂”、“吼”、“顶撞”的意思。……《红楼梦》第六十回:“你倒会扭头暴筋瞪着眼蹾摔娘。” 这里的“蹾摔”是及物动词,当释为“骂”、“顶撞”。“蹾摔”是口语,在江淮方言中常用,东台、海安、泰兴等地方言中时有出现…… 《红楼梦》中类似的方言词语比较多,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作者的语言习惯使然。通过对这几个方言词语的考察,再结合其他有关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推测:《红楼梦》原作者肯定是一个在苏北地区生活过较长时期,而且非常熟悉苏北地区民间方言口语的落魄书生。那么,这位原作者是不是曹雪芹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根据现有资料,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曹雪芹的生年在1715——1723之间,即在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元年之间。可以肯定的是,雍正六年(1729)春天,曹家被抄家之后,他就随家人北上,定居北京了。就是说,他离开南京的年龄可能在六岁到十四岁。我们认为,即便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小孩来讲,语言习惯还没有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大,移家后肯定会入乡随俗。何况到成年之后再创作小说,童年的记忆恐怕已寥寥无几,十分渺茫。更不用说还很可能是曹雪芹不足十四岁,也极有可能六岁就回到北京了。所以,这几个苏北方言词语有资格对于曹雪芹的著作权提出疑问,尽管其分量不是很大,但却不可轻视。 近年来有学者对《红楼梦》原作者提出新的见解。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应该是曹雪芹的父辈。本文亦赞同这一观点。从《红楼梦》所运用的数量不少的苏北方言语汇来看,《红楼梦》的原作者可能不是曹雪芹,而有可能是他的父辈。…… 八、扬州府的范围 (一)清代扬州府的范围 《清史稿第五十八卷》写道:“扬州府:(雍正)九年,析江都置甘泉。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东台。……领州二,县六。江都、甘泉、扬子(童注:扬子县即仪征)、高邮州、兴化、宝应、泰州、东台。” (二)现代与“扬州府”相对应的行政区划 1、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郊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宝应县。 2、淮安市:金湖县。 3、泰州市:海陵区、高港区、兴化市、姜堰市。 4、南通市:海安县。 5、盐城市:东台市、大丰市。 九、《石头记》的作者熟悉多种生活 我今从宏观上说几句。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石头记》可以得知,《石头记》的主要作者必定熟悉了: (1)下层社会生活与上层社会生活。 (2)丫鬟、小厮们的生活与主子们的生活。 (3)汉人家族生活与满人家族生活。 (4)士大夫家族生活与皇族、王公贵族生活。 (5)依赖科举以求仕途的生活与不依赖科举而承袭爵位的生活。 (6)南方生活与北方生活。 (7)一本正经的生活与诙谐有趣的生活。 (8)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 (9)凡人们的生活与名士们的生活。 (10)近支嫡族奢华生活与旁支庶族没落生活。 (11)民间生活与官场生活。 (12)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 (13)日常口角生活与哲理论辩生活。 (14)高雅生活与低俗生活。 最难的是既熟悉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上层社会生活。 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的作家们,要么侧重于熟悉下层社会生活,要么侧重于上层社会生活。能出神入化的既反映下层社会生活又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家,实属罕见。 十、清客职业便于熟悉多种生活 《石头记》的作者在某王府里工作,他是男性,他不是佣人。 为王府工作的有长史、管家、幕僚、清客、西宾(家庭教师)。 长史是政府官员,幕僚非闲王所置,管家事务繁杂,西宾不自由。 唯有清客,在府内比较自由,与外界接触也比较自由,与上下左右都能比较自由的打交道。 因此,清客职业便于熟悉多种生活。 正好,程日兴就是一名清客。 十一、清客职业 百度百科写道: 【清客】旧时指在官僚地主家里帮闲的门客:豪门~。 即旧时科举不顺仕途不畅之士,只得在富贵人家做帮闲门客,写字做诗、喝酒打牌都是他们的绝活,所以方能应付裕如左右逢源。 清《品花宝鉴》第十八回中,有个孙仲雨,谈起清客帮闲一类的人物说,一等人物如陈眉公、李笠翁,学问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不但学不来,而且如今是没有了;且说第二等人,也要有“十样要诀”。这“十样要诀”即所谓:“一团和气要不变,二等才情要不露,三斤酒量要不醉,四季衣服要不当,五声音律要不错,六品官衔要不做,七言诗句要不荒,八面张罗要不断,九流通透要不短,十分应酬要不俗。” 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卷七中做清客之“十字令”为: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马吊,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后人续之曰: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 此“十字令”把个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清淡凑趣,以娱主人的古之清客脸谱刻划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清客听起来很雅,其实就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再说得刻薄点就是在富贵人家讨口饭吃。 在史上清客晚年都无比凄凉,也给现代人一个警示,从古至今,想靠纯文学谋生都是多么不容易啊 十二、唯独程日兴是不受贬的清客 在《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贾政身边有五名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胡斯来、程日兴。 甲戌本第八回写道:“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甲戌侧批:妙!盖沾光之意。】单聘仁【甲戌侧批:更妙!盖善于骗人之意。】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甲戌侧批:没理没伦,口气毕肖。】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劳叨了半日,方才走开。” 甲戌本第十六回写道:“贾蔷又近前回说:‘下姑苏割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派了侄儿,带领着来管家两个儿子,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一同前去,所以命我来见叔叔。’” 甲戌本第二十六回写道:“一面说,一面来至他书房里。只见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等并唱曲儿的都在这里,见他进来,请安的,问好的,都彼此见过了。” 甲戌本对詹光、单聘仁没有好感,其名暗藏贬义,脂批解为“沾光、善于骗人”。 甲戌本对卜固修没有好感,其名明显有贬义——“不顾羞”。 甲戌本对胡斯来没有好感,其名明显有贬义——“胡事来”。 程日兴于第十六回登场,没有脂批解其姓名寓意之贬义,其姓名没有像“卜固修”、“胡斯来”那样有明显的贬义,这两条可视为作者对“程日兴”的取名没有贬义。 《红楼梦》后四十回对程日兴称赞有加。 程甲本第一百一十四回写道:“那时清客相公,渐渐的都辞去了,只有个程日兴还在那里,时常陪着说说话儿”。 十三、《石头记》的作者精通绘画 (一)宝钗论绘画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写道: 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及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到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的;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到是小事。依我看来竟难的狠。如今一年的假也太多,一个月的假也太少,竟给他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他。并不是为宝兄弟知道教着他画,那就更误了事;为的是有不知道的,或难安插的,宝兄弟好拿出去问问那会画的相公,就容易了。” (二)宝钗论雪浪纸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写道: 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烘染,画出来也不好,纸也可惜。我交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近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的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爖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分儿才好。” (三)好炒颜色吃的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写道: 宝钗说道:“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著色二十支,小著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顽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再要顶细绢箩四个,粗绢箩四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 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 宝钗道:“这作什么?” 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 众人都笑起来。 宝钗笑道:“你那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 众人听说,都道:“原来如此。” 十四、《石头记》的作者精通古董 (一)荣禧堂的摆设 甲戌本第三回写道:“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甲戌侧批:蜼,音垒。周器也。】一边是玻璃□(童注:上下结构字,上“台”,下“皿”,音hai)。【甲戌侧批:□,音海。盛酒之大器也。】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二)贾政院东边耳房的摆设 甲戌本第三回写道:“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唾壶等物。” (三)秦可卿卧室的摆设 甲戌本第五回写道: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着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四)探春房的摆设 己卯本第四十回写道: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拾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五)妙玉的宝贝 庚辰本第四十一回写道: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庚辰本第四十一回写道: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支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童注:左右结构字,左“分”右“瓜”,音ban)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支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童注:上下结构字,上“乔”下“皿”,音qiao)”。 妙玉斟了一□(童注:上下结构字,上“乔”下“皿”,音qiao)与代玉。仍将前番自己素日吃茶的那支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句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童注:上下结构字,上“台”,下“皿”,音hai)出来。 十五、程日兴的简历(我的胡编乱造) 本节内容,纯属无中生有。 本节目的,只不过为“寻找《石头记》的主要作者”提供一种思路。 若不试一试,怎能知道找不到呢? 1、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程日兴出生于扬州府某县。 2、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程日兴考中秀才。 3、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 十四年间,程日兴杂学旁收,遍游江浙,浪荡扬州。 4、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秋,程日兴奉父兄之命,到南京参加乡试,未中举。滞留南京。 程日兴三十三岁,刚过“半生”。 5、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秋,程日兴在南京再次参加乡试,未中举。继续滞留南京。 6、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三月,程日兴在南京观看乾隆帝南巡场面。 7、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秋,程日兴在南京参加乡试,中举。 8、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春,程日兴到北京参加会试,失败。滞留北京。 9、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春,程日兴在北京参加会试,失败。 10、程日兴滞留北京。在琉璃厂开办古董行。曾到沈阳做古董生意。 11、程日兴在脂砚斋的介绍下,为某王府当兼职清客。 脂砚斋做媒,某王爷的母亲老福晋将自己的贴身丫鬟鸳鸯嫁给程日兴。 12、程日兴撰写《风月宝鉴》。 13、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会试前后,程日兴广交朋友。 14、乾隆二十五年秋,“酒楼频系马”,程日兴与曹雪芹、卜宅三、敦敏、敦诚、松斋等交朋友。冬,奉父兄之命,携妻回老家。 15、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春,程日兴携弟棠村来京。 棠村参加恩科会试,失败。 16、在脂砚斋、松斋的鼓励下,程日兴开始撰写《石头记》。 棠村写序,孔梅溪名之为《风月宝鉴》。 1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秋,鸳鸯沿大运河来京。 18、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春,棠村参加会试,失败。 19、程日兴因鉴定古董字画之纠纷,被某权势者诬陷,“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被某王爷解救。 20、程日兴应邀到某王府当专职清客。 “第二次增删”《石头记》。 21、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春,程日兴仍在某王府当专职清客。 “第三次增删”《石头记》。 22、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春,棠村参加会试,失败。 23、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戊子春,程日兴仍在某王府当专职清客。 “第四次增删”《石头记》。 24、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春,棠村参加会试,失败。不久病逝。 25、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秋,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石头记》。 26、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正月,某王府败落。 “那时清客相公,渐渐的都辞去了,只有个程日兴还在那里,时常陪着说说话儿。” 27、乾隆三十六年三月,程日兴携家眷搬出某王府而购屋另住,过起了“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 28、在脂砚斋的鼓励下,程日兴“第五次增删”《石头记》。 29、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除夕(壬辰除夕),程日兴“书未成,泪尽而逝”。程日兴终年五十八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