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解析“刘心武”现象
虎年的大年继续了牛年大年的品质特征,依然是在本山老师小品和刘谦先生的魔术艺术营造的“热闹”与“精彩”中快速地刚刚过去,热切期待、期盼和想办法“应对”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广大红人、红谜不期望却另有欢喜,刘心武老师率先重新登陆电视台讲坛,开始了《红楼梦》活动上面的一个大事件。 当然,这个事件是个大事件,起码在广大《红楼梦》研究者、爱好者中是个大事情,在痴迷古典文学、留恋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中是个大事情,在关心关注着今天文化艺术等诸多事情的人们中是个大事情,也许在大量的电视受众中也有个别或者有些好学者把这个当成了大事情。既然是个事情,而且事件很大,那么笔者也来凑上这个事,简单解读与分析。 如果说我能把这件大事情称为“刘心武现象”,那么这个“刘心武现象”即是一个系统,简要整理归纳这个系统,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 “刘心武现象”:这件事情所形成的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包括电视台讲坛、刘心武老师和电视台讲坛的观众。电视台讲坛是平台,刘心武老师是《红楼梦》文化传播者,讲坛的观众即使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表象上是观众自己的选择看与否。 我们可以清晰地指出:这个“刘心武现象”系统是个严密的系统,缺少三个部分的任何一个部分是形成不了这个闭环的,也是说,缺少其一是不可以形成这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个“刘心武现象”系统三者中各自又是单边三边地互相依靠与关联,而且联系极其紧密,甚至可以直接说他们也有互相利用的关系。 1。电视台讲坛平台: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电视台讲坛的主人是电视台,那么可以直接把这个部分称为电视台。电视台是该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电视台拥有最宽阔的受众,具有不可比拟的覆盖范围,它的一举一动与一言一行造成的影响非其他任何媒体和平台敢比较。电视台为什么要组织这个事情?答案不是我们可以回答准确,也回答不了准确,不过,大约估计答案应该也不排除三条。美名放第一位的话,电视台是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先进的思想,争做好喉咙和好舌头。第二条那就是不怎么好听的名目,可也是正常的游戏规则,电视台要赚钱,人家本来是个企业,扩大知名度收视率为了他们的主子--广告厂商给他们白花花的银子。第三条便是把那些非上两条的内容条目,我们不知道,也归纳不出来。 2.刘心武老师(所以称为老师并不是笔者的直接老师,一是现在都这么称呼显得时尚,另外是既然在讲坛做报告,自然是讲课的老师。还有,笔者也从刘心武那里学习到很多红学知识,主要是指刘心武的那些红研小品文。):在这里,“刘心武老师”当然是可以指涉刘心武老师自己,可我们稍微也可以扩展下,“刘心武老师”也可以成为刘心武老师他们《红楼梦》集团的概念,因为刘心武老师在主动或非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已经成为他们《红楼梦》集团的代表,在那个大平台上刘心武老师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更多的是他们集团的讲座报告,而不是刘心武在抄袭周和梁的东西。今天这个事件里的刘心武老师起到的是代表他们集团的作用,他们的《红楼梦》集团从简单处定义就是“从胡适以来的周梁刘集团”。他们这个《红楼梦》集团的基本性质是对《红楼梦》的本事考,从曹雪芹学、脂砚斋学、探佚学、版本学等几个大部分进行工作,而这样的称谓成学也是他们集团自己定义的,是他们集团自己界定的红学概念。当然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他们集团的定义和界定错误影响极其恶劣(这里针对具体的概念简易指出,不做具体展开整理与分析)。 刘心武老师自己和“刘心武老师”代表的《红楼梦》集团在这个系统中是主人,是电视台的上线,是一出大戏曲的主角。起的作用是在传播《红楼梦》文化艺术与《红楼梦》思想,他们是在把他们对《红楼梦》的文化艺术与思想的解读灌输给电视台平台的下线。从而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刘心武老师做讲课的目的,刘心武老师是在这个大平台上推销他自己和他们的集团《红楼梦》研究的利益,遍指他们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 还有,无论刘心武老师是作家也罢,其他他们集团的成员是教授也罢,等等。需要赚钱来养活自己与提升物质生活质量,需要赚钱来进行他们集团的《红楼梦》持续研究,继续出成绩。所以,直接的现象是,刘心武老师把讲座的内容同步形成专著,在一个出版社完成后开始销售,大约是30万册的样子,热卖是顺理成章的,早些年也是如此,听说还有签字售书在京,不必担心书的热销。这种同时热卖赚钱也无可厚非,大赚一把属于常理。 3.电视台讲坛的观众:同小“1。”概念,也可以直接成为电视台的观众,电视台的受众包括了红人、文化人和普通的电视观众。在这个系统中,表面看起来这些电视台的受众显得没占有太大的作用,其实,恰恰这些电视台的受众起到关键的作用。电视台的观众是电视台的下线。 电视台的受众的广大性决定了复杂性,就是说电视台的受众的接受水平是不同的,识别能力和判定能力不同。他们中有极其少的部分在进行学术层面的观看,能独立思考和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评定。他们中也有部分具有《红楼梦》的初步知识,是在跟随着讲课的内容而全部接受。他们中更多的是大众文化消费的性质,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具备鉴别讲课内容的能力。 电视台的受众观看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主动性体现在他们是自己主动来观看听讲,为了满足自己对《红楼梦》知识的掌握,满足自己对文化需要,满足自己对电视节目的喜好,满足自己的消磨业余时间等。 可是,更大的电视台的受众观看的行为却是被动性的,这是电视文化造成的。电视文化不同于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电视文化更多的是电视台单一地传播,强迫观众接收。我们不能指望要求人们不看电视,只要看电视,不可能没有不看那个讲课的观众。尤其是电视观众的接受能力底的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只能乖乖地接受,无论接受的东西正确适合与否。 对“刘心武现象”系统中三个部分简单进行概念解释后,我们再来大致分析他们单边、双边与三边的依赖和利用关系。 1.电视台与刘心武老师:刘心武老师能在电视台现身做法而讲课风光,理所当然顺利完成他自己和他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电视台更可利用,轻松搞定他们自己所体会的《红楼梦》那些事情,超额完成作品专著的销售,更广泛传播他们的《红楼梦》研究成绩成果。 电视台当然是把提高收视率放到首要位置,那么,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电视台让刘心武老师来当他们平台的主角一定是刘心武老师的玩意招惹电视观众。那么,取决他们二者联系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刘心武老师的玩意招惹电视观众,更多是电视台主动选择了刘心武老师。电视台当然没从偶像上明星之类等其他要素来选择,而是选择了刘心武老师的作品,《红楼梦》的什么真故事。 在这里,笔者简要解释下刘心武老师和他们集团作品因何就招惹人的因素:坐拥大量清历史事实事件资料并无微不至地使用,对《红楼梦》文本的巨细掌握,强力的感和悟。他们用《红楼梦》文本,依靠科学的历史事件,发挥出超常的创作能力,从而在有理有据中进行着丰富多彩与天花乱坠。读者怎么能不被吸引?电视台如何弃之不用? 2.电视台与电视台的受众:观众是电视台的衣食父母,亲比爹娘。无论电视台都使用了什么法子赚钱,广告肯定是首位。电视台就是千方百计让观众看他们的节目,好让那些在节目前后,甚至节目中间出现的那些商品被观众消费买走。 当然,电视台还要为人民负责,灌输给观众好多些先进的文化艺术与思想,不怎么容易整理归结,笔者不举这样性质的例子。 电视台的受众对电视台的依赖可以简直说是离不开的程度,在物质文明满足了的时候,人民在酒足饭饱之后,还要有些过高的奢求,总想满足一下文化上的需要。显然的是,这些观众的极其大部分是要满足奇和俗文化的需求。起码今天,还是需求奇和俗文化口味的多于需求严肃学术文化的。 二者的配合是天衣无缝,从牛年和虎年春晚上的本山小品(俗)与刘谦的魔术(奇)可以看出来,他们二者仍然需要密切的配合。 3.刘心武老师与电视台的受众:一个是电视台的上线,一个是电视台的下线。到这里,这个系统显得简约了,观众直接成了刘心武老师的观众,成了他那些《红楼梦》东西的受众。 从刘心武老师出发,显而易见两者的鱼水关系,观众是水,刘心武老师是鱼。 从电视台的受众出发,直接说就是刘心武老师的观众和他自己的关系出发,刘心武老师给他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满足了文化的需要。 4.电视台、刘心武老师、电视台的受众: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系统,完美得让人羡慕和嫉妒,他们三者各自都完成了各自的目的和需求。 一派皆大欢喜的气势,出现问题了吗?笔者因何费力来整理分析?简直是费力不讨好? 笔者既然是在对“刘心武现象”进行着简单解析,生要再挖掘一番。想透过“刘心武现象”,看是否能够看出点本质的东西来? “刘心武现象”系统中的主体项目:《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部红楼探佚心得巨著(刘心武)》,该系统做的就是这个主题在传播和被接受过程。 我们不妨跳出来这个系统说点事,从这个系统的主体题目可见这个系统进行的主要内容。而这个系统尽管他们本来是封闭循环的,可这个系统的也是和外在有粘连的所作所为。这个系统的巨大影响性导致这个系统的所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组织的文化发展,这个系统也必然影响着红学的发展。那么,我们得关心追问下,这个主题是对今天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了吗?对今天发展着的红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吗? 非常可叹,答案是否定的。 红学作为今天整个文化的一个部分,不可能超出文化的现状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与整个文化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今天的文化是让人担心的,让人着急的。这里不做继续复述,请参考笔者前段时日转发的文章:文化是国家的”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0-15】作者:蒋子龙(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化的意义应该在提升人的人格,应该引导形成社会意识主流的正确,在于不经过大的变革而让组织持续发展。而绝非是满足大众的俗和奇的文化需求,一味地行进着如上述系统的给予与接受,那么必然造成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造成一种适应不了社会组织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危害大的很,会清水煮青蛙般地把经济发展破坏,对社会发展不利。 一个强大急迫发展的组织需要强大的严肃文化支撑,而过多的俗和奇文化不可取,不占主流性质是应该发展和不被打压的,关键是不可以充斥着各个角落而无孔不入,占据着广大群众的心里脑海里。 怎么?《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部红楼探佚心得巨著》(刘心武)好象是被笔者定性为一种俗和奇文化了? 遗憾的是:笔者的定性没有错误,那个系统进行的正是一个俗和奇文化。仅仅属于娱乐性的东西,切不可在电视台讲坛上进行运作播出。 我们再简单梗概性质的介绍红学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根本源泉,看清楚他们做的是什么性质的《红楼梦》文化。 红学随着《红楼梦》的诞生而形成与发展,一路高歌猛奏,一路坎坷。当我们回望的时候,会清楚地看到那几次重大的发展时期,完全是根本出自《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与应用。当西学东进、国民启蒙的时刻,《红楼梦》被用来进行反清反满的分析研究,帮助国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发挥出先进的性质。当解放后文化革命的时刻,《红楼梦》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用来进行阶级的分析研究,当然我们不能再讨论文化革命的对与错,而是要看到那个时刻对《红楼梦》的需要,同时对红学空前繁荣的促进。当思想解放后文化多元需要的上世纪后期时刻,《红楼梦》再次被利用到文化研究方面,真正意义上使得红学文化研究也得以多元发展,用处颇多,价值更加发挥出来。 在这快马加鞭的行进中,路途上就多出来一句话似乎影响巨大,这句就是“自胡适以来的新红学”。其实,这句话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他们的性质是拿着文献资料,套上科学的衣服,做的是红作者和批者的研究,还有探佚等很多,强硬地把红学界定为他们自己的概念和研究范围,他们的工作就是本事考本旨还原。我们根本不是想否定他们的红学研究成绩与贡献,而是要分清楚他们的成果虽然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努力与贡献绝对不是导致红学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源泉动力。《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并积极利用才是主力力量。 眼见着时间的流逝,来到了新世纪,旋即又过了头一个10年。当我们仍然回头瞧望红学的发展和现状的时候,委屈地发现,各种本事考本旨还原的趣味还没被满足,而且这种趣味让更多的人来享用,大大地肆意发展壮大。 不幸的是,红学随着整体文化的浮躁而浮躁,随着文化上的奇与俗而同步着奇与俗,没有挣脱整个文化的氛围枷锁。而这样的浮躁,这样的趣味过于盛大,势必影响《红楼梦》文化研究,尽管对《红楼梦》文化研究的人士大有存在。《红楼梦》的文化研究遭受重大阻挠的时候,将影响红学的发展,甚至导致红学文化的灭亡。因为,那些兴盛一时的各种本事考所营造的只能是一时间的热闹假景象,不能推动红学的继续生存与发展。 让笔者揪心着难受,顿感极其不幸的事情偏偏突然发生,就是这个“刘心武现象”系统的生成和运行。在闹烘烘的热闹中,电视台和刘心武老师是确实得到了不少,可是,电视台的观众得到的是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东西吗?这些受众在美孜孜乐呵呵似乎是得到了重大的文化学术事情,那可是讲坛呀?!可是,拍拍心脯子,拍拍脑袋瓜子,什么这个人物真故事,那个人物真故事的,能给你自己带来哪些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提升?接收到哪些先进的思想?能学习到怎么样的东西了?无非是娱乐的性质,要到娱乐电视上去观看,要到娱乐档次的平台上去播出,何苦弄个讲坛好听的名声? “刘心武现象”系统涉嫌加剧破坏红学的发展环境,破坏《红楼梦》文化艺术的发展环境,破坏今天文化的严肃性。 系统如此巨大,观众得来的无非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刘心武老师天马行空而已。 笔者似乎生气了、气恼了,有是不可否定的有,可是,笔者更大的呼吁是我们的不生气。还要学习人家系统的生成与运营。嫉妒和埋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方法论,学习他们为达目的不惜动用任何手段精神,学习如何去勾引读者观众的能力。 也更急迫地呼吁:我们红研所那些具有高深红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老师们,学会的那些老师们,社会上的《红楼梦》老师们,网络上的红人们,在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后,怎么能够让你们的学术去占领大众,不要指责大众的文化消费,而是想尽办法去让大众来接受。总不能让学术研究的成绩始终高高在上,不给民众服务。 红人要率先把红学带出今天的整个氛围,做个突围!让《红楼梦》文化在为社会价值观重建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能有这个可能吗? 单轻松的希望着,再过去10年,50年,100年,这样的“刘心武”现象系统不存在,想生成也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