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冷艳美人薛宝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艳 参加讨论
 
    《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其中最为薄命者,我认为当数宝钗。如果说宝黛体现了爱情的悲剧,那么宝钗和宝玉就是婚姻的悲剧。《红楼梦》也是女性的颂歌,其中描写了一大群美少女,而群芳之首就是薛宝钗。长期以来,在《红楼梦》的研究中,薛宝钗一直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红楼梦》,对这位宝姐姐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在大力提倡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作为一名感性的《红楼梦》的忠实读者,我想,充分认识薛宝钗这位红楼女儿,能有助于女性和谐地融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价值。宝钗是一位冷美人,她有病时服的是一种配方极为特殊的“冷香丸”。她虽然才貌不减黛玉,“任是无情也动人”,却是礼法自持,决不让感情战胜理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淑女美德是永远的经典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淑女的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何一时期的淑女,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和行为习惯上都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魅力。不管是从当时历史时期的审美标准来看,还是从现代审美标准来看,红楼女儿薛宝钗身上,都是体现了一定淑女风范的。
    首先,薛宝钗气质优雅,有淑女风貌。女人的气质所彰显的智慧修养和美丽的容颜相得益彰。“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肌骨莹润”,“容貌丰美” , “举止娴雅”, “品格端方”。她不像王熙凤那样泼辣、俗气,单看她卧病在床那节,她“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簪儿蜜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看去不见奢华,视觉雅淡。宝钗是公认的淑女,她把自己的外表美,体现在素雅之中,“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用她咏白海棠的诗句来说,可谓“淡极始知花更艳”。美在自然,她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在平淡中见真奇。  
    其二,薛宝钗聪明能干,有管理贤才。 薛宝钗之所以被贾母,王夫人等认为是最佳儿媳人选,是与她的聪明才干,尤其是持家能力分不开的。薛宝钗虽然“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拿出处理的方法,替人分忧。如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勇挑重担,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因而宝钗也就逐渐成为薛府的实际当家人。《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王熙凤病重的时候,薛宝钗受王夫人之托,协助探春、李纨一同打理大观园。按理说,宝钗不是两府上的人,她不过是和母兄寄住在此,即使大观园少了王熙凤没人管,怎么也不可能让她协同探春、李纨来打理啊。但是王夫人最终还是让她这个寄住府上的外甥女来承了这个事,而她也的确承下了这个事,理家虽然是以探春为主,但宝钗的见解办法似乎比探春更高,她要用学问提着,不仅要除弊,还要保全候府体面,并通过改革使得下人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大家心齐,结果,果然让园子里的这些老姥姥们服帖。又如惜春奉命作画,幸亏有宝钗见多识广,深谙画技,帮了惜春的大忙。
    薛宝钗如能生在现代社会,她的才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她的用武之地将广阔的多。
    其三,薛宝钗贤淑有德,有容人之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论才貌不在黛玉之下,但是,在大观园中惟一能让众人信服的人就是她,所以,她被冠为群芳之首。众多读者不喜欢林黛玉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反感她的尖刻。相反,宝钗 “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其有冷淡之态度、形诸声色;可喜的人也未见其亲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宅心仁厚,善于体贴人,帮助人;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尖刻奚落的语言,不做计较。具有这种雍容大度大家闺秀的美德,因而才深得封建家长的欢心。贾母称赞她,把她视为心中最满意意的孙媳。她聪明美丽,有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她在众姐妹中堪称为一朵丰满而又娇媚的牡丹花。她的美丽和丰满,也曾引起宝玉的爱慕,她的才学,也曾使李纨感叹,称赞她的诗“含蓄深厚”,她的针线竟使袭人钦佩叹服。她的体贴帮助,深为湘云感激。黛玉刻薄她,她也因“心里惦着母亲”“并不怎样,一径自去了”。正是她的大度和贞静使她深得人心。史湘云打心眼里认为“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我但凡有这么个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袭人也赞她“叫人敬重,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这一切可以说宝钗是一个贤德有容的才女。如果说黛玉报人以直,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令人归化,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之中。她是儒家理念的奉行者,她的学问文章在大观园的众姐妹当中是出类拔萃的。然而,薛宝钗从“不妄言轻动”,即使在颇为尴尬的场合,也能容忍自如。有一次,贾宝玉对她下逐客令,叫她还是去陪贾母抹抹骨牌,她也只是笑笑:“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她待人无所厚薄,送礼也送赵姨娘一份,使赵姨娘受宠若惊,称谢不已。心想:“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她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她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她对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一生只称赞过两个人,一是个马道婆,一个就是宝钗。可见,宝钗有睿智的思想,内敛的性格,丰富的内心,体恤的本性,绝不无原则地两肋插刀,是感性加知性的代表。她做派温文尔雅,有风度,不吝啬,得体大度,理智平和从容,身上带有一种无言的高贵,无比的亲和力,让人如沐春风。这种平和,最接近于中国人的本质。“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十二钗曲把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的特点集中在一起。宝姑娘气质典雅靓丽、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对上尊重顺从,对姐妹稳重宽容,对下平和亲近。宝钗装愚守拙,罕言寡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虽有野心,却掩盖在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正因为宝钗具有这种涵养,使她虽然生活在尔虞我诈的贾府,却能如鱼得水。
    其四,薛宝钗博学多识,乃才华横溢。“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不但乖巧儿、聪明、能干、而且又很有才华。在第十八回中薛宝钗劝宝玉把“绿玉”该掉,一来说她精明,二来又表现了她的才华。 连作者也不只同情薛宝钗,还大大的赞美她,一赞美她的才,二赞美她的貌。她十分博学,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通,甚至但凡书上提及的草木之名也无所不晓,致使史湘云甘拜下风,佩服她“知道的竟多”。艺术造诣又深,或三言两语,或侃侃而谈,无不鞭僻人理,作者的不少艺术见解就是通过她的口来表述的。至于诗才之敏捷,足与林黛玉媲美,笔挥海棠诗,讽和螃蟹咏,案翻柳絮词,博得众口交誉。
    然而,不可否认,在薛宝钗是一个多重性格的女子,她的身上也有许多让人唾弃的方面。曹雪芹用现实主义手法,让人物形象自身说话,这位近乎完美的薛姑娘,也不免让人感觉虚伪奸诈,残酷无情,因为她是封建礼教孕育的封建女子,也是封建正统礼教的忠实维护者。然而,封建制度因为自身的腐朽走向衰亡,薛宝钗的理想也随之破灭,并最终被封建礼教所抛弃。哀哉,悲情宝钗, 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薛宝钗的命运与她随身戴着的那把金锁休戚相关,首先,这是一把锁,那么,它要锁住的是什么呢?它要锁住的,是宝钗内心被自我封冻的情感与无尽的心机。黛玉的追求是人性的自由,宝钗的追求又是什么呢?宝玉一语道破天机:“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她追求的是一个好名声,一个有口皆碑的典范封建闺秀“光辉”形象。她所向往的是“夫贵妻荣”的婚姻。这要求她“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守时”。也就是这些,要求她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于是也就进一步使她从小就工于心机、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乍看是脱身之计,事实上却把一切横祸推给了黛玉。其次,这把锁是用金做的,和“宝钗”一样。金是世俗的代表,宝钗追求的名声也是世俗的。 “你若敢挑她的不是,我就服了你!”湘云口口声声对黛玉说。狠毒居贾府之首的王熙凤对宝钗做出“立定主意……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嘉许。赵姨娘也开口称赞,衷心感激。本来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当然,这样的好名声来之不易。她过生日为了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 然而,若用唯美的眼光来衡量,宝钗却“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好好一个完美的女子,怎么与国贼混为一谈了呢?第三十二回金钏儿投井之后,刽子手王夫人也在假惺惺地垂泪,问宝钗“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却置血淋淋的事实于不顾,竟为王夫人宽心:“多半是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原来外表如此温柔敦厚的宝钗,内心却这样冷酷无情!不错,宝钗姓薛,谐音即“雪”,吃的药是冷香丸,住的地方也像雪洞……她的确是一个“冷”人,再加上她的“停机德”:时常劝宝玉从事仕途经济,这便是宝玉与她“生分”的缘故。宝钗得不到宝玉的爱,尽管得到了婚姻,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宝玉最终却弃她而去,到头来“宝钗无日不生尘”,成了封建政治婚姻的奴隶。
    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封建礼教吞噬的不幸女子,一个体现着叛逆者的悲剧,一个则表现着顺从者的悲剧,她俩的不幸,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而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的薛宝钗,年幼时,既受过比较正规的封建教育,又背着人看过《西厢》、《琵琶》等不少杂书。很明显,薛宝钗面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衰败,所采取的态度是积极地拯救和扶植,她帮助探春理家,一个是“兴利除宿弊”,一个是“小惠全大体”。经过她们的苦心经营,每年可省下四百多银子,而且公私兼顾,一举三得,使得这个虽“死而不僵的百尺之虫”又可以多支撑些时光。
    
    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上,集中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儒家思想中的伪善成分。儒家思想原本就是一种入世的功利主义思想。所以宝钗的理想、追求、性格、情感……都是功利的。 特别体现在薛宝钗甘做封建家长制的驯服工具方面。整部《红楼梦》,是作者用眼泪写成的。这把辛酸泪,是为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倾洒的,当然有对宝、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包含着对这位中毒较深的封建女子的无限痛惜。但从作品总的倾向看来,黛玉是他理想的形象,他把悲伤的泪水,更多地倾注在这个不幸的少女身上。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表现着他朦胧的青春觉醒,以及由此而来的忧伤和苦闷。尽管这里夹杂着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哀,但是作者在钗、黛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上,还是泾渭分明的。也就是说钗、黛二人悲剧的性质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两个人物所代表的思想,所表现的性格不同决定的。黛玉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斗争、与当时的封建势力格格不入的活人,而薛宝钗则是思想僵化、循规蹈矩的封建道德的化身。她表现的是道德“高尚”、而感情空虚,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面前,则是“附首贴耳”,在日常言行上,表现得“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她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她尽了做女儿的本份,达到了她理想的最高标准,所以她可以“冲喜”,可以嫁给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尤其是当宝玉知道黛玉死了,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表现得是置若罔闻,不动声色。这样一个安分守己,不出惊人之语,不作破格之举,甘做封建家长制的驯服工具的形象,不正是这摇摇欲坠封建制度的得力支柱吗?正是这种精神和品德,维系着动摇的家庭伦理,进而使自己成为封建家长制的帮凶。林黛玉和她最大不同,也正是在这里。她的性格最主要的特点是表现了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因此她才感到封建势力的压抑和摧残,她的葬花和悲秋都是对这种压抑发出的感慨。相形之下,宝钗的循规蹈矩,八面玲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对天作之合的婚姻的觊觎,显得多么黯然无光呢!薛宝钗的不幸,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熏陶”的结果。如果是在封建制度得以维持的情况之下,薛宝钗不仅不会有悲剧的下场,她将是一位满身荣耀的诰命夫人,最起码她将是荣国府中王夫人的继承人。不幸的是封建制度没落了,宝二爷不做她理想的丈夫,居然“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了。如果说薛宝钗的结局也是一场悲剧的话,却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使这位 “山中高士”的理想破灭了。是前进的历史车轮把她这个旧式人物抛弃了,是封建势力向她伸出了魔爪。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善于把美好的外表与陈腐的思想奇妙地统一起来,把她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既不是三从四德道德概念的图解,也不是圆滑世故某种脸谱化的类型,而是有着复杂思想性格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去掉了雍容典雅,贞静贤淑,没有她的美丽聪慧和超群的才华,没有她的那恪守封建道德,把一个少女的内心融化在封建礼教规范之中的特点,也就不成其为薛宝钗了。薛宝钗与王夫人、贾政等人的共同阶级功利,共同的人生理想,是通过他们特殊的阶级地位、特殊的文化教养、特殊的性格表现出来的。宝钗安分随和的个性,让一向刻薄的黛玉都挑不出毛病,做女人做到宝钗这份上,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朋友之道,贵在相知,而与宝姐姐在一起,她那样的端庄稳重,什么都要用冠冕堂皇的东西遮盖起来。黛玉的才情,应该也说是世所罕见了,但我最喜她的,不是她的才情,却是她的真。黛玉待人,素以爱使小性子闻名,但她一旦视人为友,却坦然相告,其真可敬可叹。
    宝钗处世的随和,出自她纯良的内心,但在复杂环境中,她不可避免又毫无反抗的被封建礼教毒害甚至于毁灭,这便是“悲金”所在。她比黛玉更具有悲剧色彩,因为至少黛玉曾洒脱的活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不仅是黛玉的悲哀,却也更是宝钗的悲哀啊!一部红楼,被人们看作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可这也是宝钗的婚姻悲剧啊。识大体、懂世故是她受两府上下欢迎的原因,也是她最终吃苦受罪的枷锁。
    “水因怀珠而媚,山因蕴玉而辉”,淑女有自信更美。现代女性,要象薛宝钗一样从容大度,舒卷自如。学习薛宝钗的才干,贞静,贤惠,大度,去除她身上虚伪,用尽心机的一面,让我们双目中投射出安详坚定的光芒,内心饱满丰盈,外表光彩照人,活得真实潇洒,我们有信心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不必把自身的幸福再依附于别人。自信是绵密的春雨,滋润着女性生命中一株株的花蕾,绽放出一束束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7年4月第一版。
    〔2〕罗雪挥《中国新闻周刊­—“红学”,不同时代“别样红”》, 2006-  11-06。
    〔3〕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中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6年1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