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残唐五代的故事 ——红楼谜话之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红楼梦》所蕴含的史实内容,作者当然不敢直接写出来。而且用甲戌本第一回中的侧批来说:“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这是在把《红楼梦》与其他史书进行比较:《红楼梦》作为史书,和任何一部史书都不一样,按照其他史书的写法,就不会有《红楼梦》这样的“好文字”和“新笔墨”了。同时与这条批语仅挨着的批语在“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处指出:“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是在更进一步地指出《红楼梦》是一部“大有考证”之书即史书。所以,发现作者把《红楼梦》写成一部史书时所使用的谜语手法,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作者用来确保《红楼梦》的史书品格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谜语手法,就是作品中所例示的射覆式连环手法,即由甲与乙的联系、乙与丙的联系,来暗示甲与丙的联系,我把这个方法的具体运用,命名为十二钗连接法。这个方法落实到人物关系上,又有两种方法:以古喻今法和以今喻今法。顺治是皇九子,于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皇九子,就都可以成为作者用来暗示和隐写顺治身份的人物了。同样道理,曹宣是顺治的皇七子,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皇七子,尤其是皇九子的皇七子,就都可以成为暗示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人物了。这就是作品中石头在回答空空道人的质疑时所说的话的内涵:“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这就是宝琴等人来到贾府后宝玉所说的下面之语的内涵:“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其中的“远寻”,就是指以古喻今法,“本地风光”,就是指以今喻今法即用清代人物来写顺治父子的身份。
    比如:历史上最能类比和暗示顺治和曹宣父子身份和关系的人物,只有两个人:唐高宗李治和唐中宗李显。因为唐太宗和清太宗都谥为文皇帝,都庙号太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皇九子,顺治是清太宗的皇九子,并且二人都是各自朝代的第三位皇帝,在史书的记载中都有八个儿子;李显是李治的皇七子和李治所立的皇太子,曹宣是顺治的皇七子和顺治所立的皇太子。这就是作品中最后出现了“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这个说法的内涵:顺治和曹宣的父子情缘,是在史书中没有得到记载,在现实生活没有得到承认的事情,因此对于世人来说,它就好比在天上也就是天外所发生的事情一样了;而作者通过李治和李显的父子关系来影射和暗示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就好比把唐代和清代的“两番人”,变成了清代的“一番人”了。
    而从反看年代的角度,也就是批语中一再强调的“看反面”,甲戌本第二回眉批所指出的“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即让时光倒流,则唐懿宗的皇七子李晔,李晔的皇九子李柷,就是用来暗示顺治父子关系的最佳人物了:反过来看,先出生的父亲就变成了儿子,后出生的儿子就变成了父亲;李晔这个先出生的父亲就变成了李柷这个后出生的儿子的儿子,李柷这个后出生的儿子就变成了李晔这个先出生的父亲的父亲。为了更具体地体现这个任何史书都不可能采用、也没有必要采用的反写法,作品就让指代了顺治的贾芸先是称宝玉为父亲。薛蟠叫宝玉时,通过茗烟传话,说是宝玉父亲叫他,因为此时薛蟠指代了曹宣,宝玉指代了顺治。宝玉受骗后埋怨薛蟠时,薛蟠就让宝玉赶明儿也可以说他是自己的父亲。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李柷还是从皇子数量关系上暗示顺治身份的绝佳人物。
    《尔雅.释乐》:“所以鼓敔谓之籈。”郭璞注:“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太祖16个儿子,太宗11个儿子,顺治9个儿子,算上太祖共37个人。到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时候止,在史书的记载中活着的人共为10个人,死了的为27人(实际上是25人,但曹宣和顺治都被当成了死人,故为27人)。敔即伏虎可以象征属虎的顺治,背上的27个齿状突起物,正好可以暗示这死了的27个人。这37个人中,只有太祖十五子多铎和太宗九子顺治二人属虎。多铎之死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故敔即“状如伏虎”的乐器中的“伏虎”,就只能用来指代顺治这个被记成死人的“伏虎”了。所以《芙蓉女儿诔》中就有了“寒簧击敔”的句子,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在写曹宣的皇七子身份和顺治没有死之事了。此时“寒簧”指代了曹宣,为什么只有他才能“击敔”呢?因为如果他不是被从正史中除名的顺治的皇七子的话,顺治就是清代的第26个死了的具有皇子身份的人了,就与敔这种乐器上的27个齿状物不相吻合,也就不成其“敔”了。但敔与李柷又有什么关系呢?《尚书.益稷》:“合止柷敔。”孔颖达疏:“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将末,嘎敔以止之。”由此,即按照作品在宝玉生日时所例示的射覆手法,就可以由“击敔”之乐将止,而推出“击柷”之乐初作了。柷字谐音为祝,这就是管理大观园的一个老婆子为老祝妈命名的内涵。李晔共有十个儿子(据《旧唐书》,《新唐书》则记载共有十七个儿子),李柷为这十个儿子之一即“李十儿”,故指代了顺治的贾政的家人就有个人物名李十儿。“所以鼓敔谓之籈”,薽谐音就是甄,所以指代了顺治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甄士隐”,指代了康熙和曹宣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贾雨村”,作者借助这两个人物所要传达的信息是:顺治这个人物遁世隐居后即“真士隐去”,康熙是顺治所立的太子,曹宣是曹家的二儿子这些“假话”便产生了即“假语存焉”。正因为顺治和曹宣二人的父子情缘是一部的真正谜底,所以甄士隐和贾雨村才成立《红楼梦》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穿针引线的核心人物。
    与李晔和李柷父子相类的,则是六朝时梁代的元帝萧绎和敬帝萧方智父子,因为萧绎是梁武帝的皇七子,萧方智是萧绎的皇九子。而且萧绎庙号世祖,与顺治的庙号相同。这就是作品中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用了二萧韵的原因:用萧绎和萧方智父子即“二萧”,来喻指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即皇九子和皇七子的关系。其他如隐写顺治的人物贾敬命名的内涵之一也是由萧方智谥号敬而来的,而隐写顺治的龙钟老僧所居之处名智通寺,除了传达“运用智慧才能发现和通晓顺治出家之事”的信息外,还因为萧方智的姓名中含有一个智字的缘故。其他象“六朝梁栋都如许”等说法,象可卿死封龙禁尉需要花1200两银子,都是在与萧绎和萧方智的联系中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此处无暇细论,以后再说。
    而五代时的石敬瑭叔侄,则是暗示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最佳人选。用石敬瑭和石重贵叔侄来指代顺治和曹宣父子,是《红楼梦》作者的一个重大构思,这就是“石头记”命名之本。其中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1、历史上下落不明并传闻出家为僧的皇帝只有明惠帝一个人,因此他是隐写顺治抛弃皇位,出家为僧的最佳人选了。他从皇宫消失的日子是1402年6月13日乙丑日。而历史上死于6月13日的皇帝只有一个人,就是五代后晋时的石敬瑭。他死于842年6月13日乙丑日。董鄂妃死日是1660年8月19日,这个日子与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月日全减,就是6月13日。历史上死于8月19日的皇后,只有一个人,就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隋书》中两处记载他死于602年8月24日己巳,而《资治通鉴》则记载他死于8月19日甲子,不管哪个记载是正确的,《红楼梦》作者都可以采取8月19日的记载,并以此为依据,把独孤皇后作为影射董鄂妃的最佳人物了。与之相关,隋文帝就是影射顺治的最佳人选了。而隋文帝的生日,就是541年6月13日。综上所述,三个6月13日在与三个帝王的联系中,具有了下落不明、死日和生日三重属性,就是用来传达顺治的真实遭遇的最佳符号了:顺治是位活着(用隋文帝生日来传达)却被记成了死人(用石敬瑭死日来传达)而实际上没有死即下落不明(用明惠帝来传达)的皇帝。综上所述,石敬瑭就是用来隐写顺治的最佳人选了。所以指代了顺治的贾芸先是称宝玉为父亲,如前述这是因为李晔是李柷的父亲;后来却称宝玉为叔叔,这是因为:明惠帝的皇位为叔叔所夺,就好比曹宣是顺治的皇位继承人即顺治的叔叔一样,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儿,如前述反过来看,即把李晔和李柷的父子关系颠倒过来,石重贵就成了石敬瑭的叔叔了。2、石敬瑭和石重贵父子国号为晋,史称后晋。顺治和他的皇位继承人曹宣父子隐居在五台山,五台山古属晋地,故父子二人的“王朝”自然也应该国号为晋了。3、石重贵的生日是914年6月27日,而董鄂妃的生日是1639年6月27日(这是我从作品中索考出来的)。4、石敬瑭叔侄的年龄关系,和顺治与曹宣的年龄关系是完全符合的:都是相差22岁。这就弥补了李治和李显父子关系在年龄上与顺治与曹宣父子关系的不一致。最巧的是,李治和李显父子关系和石敬瑭和石重贵父子关系落实到顺治和曹宣父子身上时,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惊人的一致性:李治活了56岁,顺治56岁的时候是1693年。据此,1693年1月7日就好比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了。而曹宣是在1661年失去了本来应该属于他的皇位的,这个重大事件可以用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来代表,因为若没有这个记载,顺治的皇位自然就是曹宣的。而石重贵是在947年即34岁的1月7日“蒙尘封禅寺”,被封为负义侯的。而曹宣34岁的时候正是1693年。就是说,在与李治和李显的联系中,石敬瑭和石重贵叔侄便成了隐写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最佳人选了。这种惊人的吻合,被作者概括成了“散花寺神签惊异兆”:王熙凤在散花寺所求之签为33签,因为从1661年到1693年为33年。散花寺的姑子为什么名大了呢?因为这个名字谐音就是“大辽”。作者藉此所要传达的史实信息是:正如同石重贵失国于大辽国一样,曹宣失去了皇太子身份后,他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就彻底了结即“大了”了。故这里的“异兆”的内涵是:曹宣就如同石重贵一样,是一个失去了皇位之人。
    作品中通过石敬瑭和石重贵叔侄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情节很多,比如用石敬瑭叔侄来写顺治父子并没有死,而是团聚和隐居于五台山,就是“石奇神鬼博”、“寒塘渡鹤影”的谜底。石敬瑭死于51岁,他被称为“石狼”,他是狼石重贵自然也应该是狼。石敬瑭的死日即942年的6月13日石重贵继承皇位。而顺治则属虎。如果用石敬瑭来指代顺治的话(因为反过来石敬瑭还可以指代曹宣),顺治51岁时是1688年,6月13日的干支是甲寅,甲五行为木,寅中含甲木、丙火和戊土,故这个日子的隐语就是“木”。而通过这个日子把石敬瑭和顺治联系在一起,并联系到明惠帝下落不明之事,并通过石重贵的登基来暗示曹宣的皇太子身份,从而十分精确地写出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就是“木怪虎(喻指顺治)狼(喻指石重贵是皇位继承人)蹲”了。这就是作品用迎春指代顺治、用孙绍祖指代曹宣的时候,为什么将孙绍祖命名为中山狼的原因了:中山狼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而石重贵丧国之后,被辽国封为负义侯,所以孙绍祖才是“无情兽”,其寓意和作品写宝钗时花名签上“任是无情也动人”中的“无情”的寓意是一样的。比如宝钗命名首先来源于1660年6月27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庚戌日,庚戌的纳音五行是“钗钏金”,反读就含“金钗”和“金钏”,这个日子的丑时(因为隆禧生于丑时)的隐语就是“宝蟾”(这是根据算命术知识发现的,此处无暇细论)。之所以用这个1660年6月27日来给宝钗命名,就是因为石重贵的生日是914年6月27日的缘故:这是用石重贵的生日,来喻指曹宣和顺治的关系。宝钗命名其次来源于1693年1月6日和1月7日。如前述1661年1月6日和7日好比1693年1月6日和7日,而1693年1月6日是庚戌日,7日是辛亥日,两个日子的纳音五行都是“钗钏金”即“宝钗”。而1661年1月6日是所谓的康熙被立为太子的日子。这就是作品在宝玉生日时写宝玉的通灵宝玉覆钗的关系时用了“敲断玉钗红烛冷”,香菱指出“宝钗”命名出处时用了“宝钗无日不生尘”这个诗句的真正内涵:1693年1月6日和7日即“宝钗”好比1661年1月6日和7日同时好比947年1月6日和7日即石重贵“蒙尘封禅寺”,当然就是“宝钗无日不生尘”了!就是说,宝钗命名通过1660年6月27日来指代曹宣的皇七子身份,通过1693年1月6日和7日来指代曹宣的皇太子身份。等等。
    发现这些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作为全书的“书眼”的“残唐五代”的故事即“凤求鸾”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了:李晔和李柷是唐代最后两个皇帝,故为“残唐”。从以古喻今的角度看,石敬瑭和石重贵为“五代”。从现实来看,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以年号论,康熙朝为“五代”。所以,《红楼梦》中的“残唐五代”的故事是在交代一部红楼的时代背景:《红楼梦》写的是顺治这个皇九子和他的皇位继承人皇七子的故事。就是说,按照射覆手法,由“残唐”自然应想到李晔和李柷,进一步就可以想到皇七子和皇九子与《红楼梦》的对应关系了。因为至乾隆朝止,清代历史上只有顺治这一个做了皇帝的皇九子。而顺治与自己的真皇七子团聚之事,即曹宣这个“凤”,来求顺治这个“鸾”即通过顺治来证实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就是父子相认之事,发生在康熙朝即“五代”。至于为什么曹宣为凤,顺治为鸾,这是作者根据李治和李显的关系,根据石敬瑭和石重贵的关系,根据康熙身份,结合古代卦气图知识,通过具体的日子而精心设计出来的谜语,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们别处再谈。
    两个说书人讲述残唐五代故事的情节,发生在第54回,此回的回目是“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是对《红楼梦》所隐写的“残唐五代”故事的内涵的一种暗示:用贾母对历来的才子佳人小说之“旧套”的批评,来暗示《红楼梦》中的“凤求鸾”的故事,另有其他寓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关系。因为《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如“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等,其实都是顺治父子关系的隐语,其谜底是不能按照普通的才子佳人模式来理解的。比如,顺治父子的情缘,是二人都被当成了死人后的缘分即“阴缘”,谐音就是“姻缘”了。而“王熙凤效戏彩斑衣”的说法则是对这一点的进一步披露:“效戏彩斑衣”用的是老莱子娱亲的典故:老莱子70岁的时候穿五彩斑衣作小儿啼哭状,逗老母开心。作者以此来暗示曹宣和顺治的关系:在1701年也就是曹宣42岁的时候才与顺治这个父亲团聚,也就好比顺治老来得子,曹宣因此就好比顺治的“老来(莱)子”了。曹宣 70岁的时候即1729年顺治已经92岁了,故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是在暗示顺治起码在92岁的时候还活在世上。等等。
    总之,以最能暗示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李治和李显父子为基础,并联系其他与顺治和曹宣的某些身份特征相符的历史人物,来写出顺治父子的“再生缘”,就是作者把《红楼梦》当做史书来写时的一个最主要的谜语方法。至于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谜语方法以今喻今法,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在后面的许多具体论述中会看到。
    我的工作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作品所隐写的历史人物是谁,换句话说,我说作品的真正谜底就是顺治和曹宣的父子情缘,首先我需要证明顺治有这么个皇七子,然后要证明曹宣就是这个人,然后要证明顺治没有死,然后要证明曹宣曾被顺治立为皇太子,最后要证明曹宣后来和顺治团聚于五台山,等等。而这一切观点,都应该是大量的历史记载和一些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与作品文本相结合的产物,而不应该附加任何想象的成分。所以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顺治确实有一个真正的皇七子,他就是曹宣。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