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查阅山东明清文献,发现淄川人张元《绿筠轩诗》四卷有《答李绿园见怀之作》一首:久从翰墨识风流,几载神交愿未酬,为忆萍逢方一面,倏惊雨散又三秋,残年似我才应尽,逸气如君力转遒,为爱新诗遥寄讯,顿令迟暮失穷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280-65)。可以相信,这个李绿园应该是《歧路灯》的作者李海观。“绿”字诗中为“?”。(相关字义,?,一种野菜。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绿筠轩诗》这部诗集基本是按照编年顺序编排而成,参与编写者有张元的学生:《聊斋志异》的重要传书人殿春亭主人朱崇禧佑存,其侄朱琦,四库全书的主要编辑之一周永年,以及张元的儿子和孙子等人。从题目《答李绿园见怀之作》,可以得知此诗是接到李绿园见怀之作,或诗或信,之后给李绿园的酬答之作。 先确定此诗写作时间:《答李绿园见怀之作》其后第四首诗,是《辛未初度示诸门人二首》,说明这首诗肯定写在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之前,即在永平或者天津所写。再之前有《哭高凤翰》诗,高凤翰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去世。这就确定《答李绿园见怀之作》是在乾隆十四年和十六年之间写成的。这个时候张元刚离开济南朱家,应卢见曾之邀前往河北永平(后跟随卢见曾长芦盐运使到了天津)做塾师和主持书院。李绿园参加了几场会试未果后,也已经开始了舟车海内的颠沛生活。 从诗中所看,“久从翰墨识风流,几载神交愿未酬,为忆萍逢方一面,倏惊雨散又三秋”,说明他们早就认识,“几载神交”,只是“久从翰墨”书信来往而已,不过萍水相逢一面之后,到现在又三年了,彼此之间都十分想念。他们两人之间认识不是很长,可以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推测,他们或者相识在北京一起参加会试之时,或者在漕运、盐运之时。 (张元还有一首《津门访朱导江》,即朱岷。诗中提到:大概在1752年左右,朱岷已经60岁了,老来得子,刚添了儿女。据查阅相关资料,他的儿子朱光觐,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举,当时28岁,出生时间正好在1752年左右。周汝昌等认为和《红楼梦》颇有渊源的水西庄,庄主是查家。朱岷和查家很是熟悉,有《秋庄夜雨读书图》为证(水西庄兴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清代名画家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写查日乾之子查礼在水西庄秋雨夜读情景。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北国“江南大观园”园林文化精品)。朱光觐是天津名人梅成栋的舅舅,梅成栋是张问陶的学生。天津梅家和济南也很有关联,明崇祯年间,为抗击清军,梅家兄弟捐躯济南保卫战,后来蒲松龄的好友、济南人朱缃曾撰文刻碑纪念。 张元和高凤翰、济南朱家关系颇深。他的儿子张作哲,从淄川蒲松龄家借了《聊斋志异》,交给朱家抄写,于是之后有了殿春亭本、铸雪斋本、青柯亭本,青柯亭本刊印之后,《聊斋志异》声誉鹊起。张家父子功不可没。 李绿园和山东人的交往,一人起到了很大作用,就是河南卢氏县的王尔鉴。张元的学生朱琦(曾为神木、安岳知县),有诗《望熊耳山忆熊耳山人作》(《倚华楼诗》卷四):诗忆披熊耳,山今傍马头,奇峰连少室,大雅起中州,名自青齐著,功归白帝收。口碑留两地,谁继旧风流?诗中自注:山人王氏尔鉴,字在兹,河南卢氏人,雍正庚戌进士,官益都等县,终夔州太守,所至廉能,称最古循吏无以过也,著有《熊耳山人集》。山东、河南各有熊耳山,诗中应指河南熊耳山。(历任山东邹县、益都县和腾县知县,济宁州知府,四川省巴县、营山县知县,合州、达州知府,夔州知府等职。) 关于高、唐和小皮匠。《歧路灯》和《醒世姻缘传》各塑造了一个小皮匠,很明显,《醒世姻缘传》的小皮匠给人印象很深刻,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歧路灯》的小皮匠,依靠妻子美色诱人骗钱。不知道是否受到影响,但当时对小皮匠这个行业不看好是真的。两个小皮匠只是透露了姓氏,歧路灯皮匠是高,醒世姻缘传是唐氏。高唐一是高唐云雨含义,二是山东高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