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以“铁网山打围与芒种节时间组合”来推断《石头记》成书时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我今以“铁网山打围与芒种节时间组合”,来推断《石头记》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下旬之后。
    第一节、《石头记》的“铁网山打围与芒种节时间组合”
    一、铁网山打围
    庚辰本第26回写道:
    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虎捎一翅膀。”
    宝玉道:“几时的话?”
    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甲戌本所写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将“仇都尉”写成“仇都尉的儿子”。】
    【童注:“兔虎”即“兔鶻”,是名为“海东青”的猎鹰。】
    二、芒种节
    庚辰本第27回写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第二节、潢海铁网山
    一、潢海铁网山
    庚辰本第13回写道: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
    【甲戌本所写与此相同。】
    二、解释“潢海铁网山”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了冯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主编的《红楼梦大词典》。该书第351页写道:
    潢海铁网山:作者虚拟的山名。山上既是珍贵樯木的产地,又是行围打猎的场所。潢海,本为地区名,《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云:“典章文物施及潢海之区”,盖指潢河渤海一带。
    三、解释“潢河”
    《中华博物编辑网·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写道:
    潢河:
    古名饶乐水,又名溜真水,别名讬纥臣水,亦曰吐护真河,蒙古名西喇木伦河,辽水西源也,亦曰西辽河,出热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一百五里百尔赫贺尔洪,辽太宗幸平地松林,观潢源,即此,东北流迳经棚县南,又东迳林西、赤峰至开鲁县纳老哈河,又东南迳绥东到,入辽宁省洮南县南界,至辽源县北,与东辽河合,入于辽河。
    亦名黄水,源出湖北麻城市黄土白沙两山之间,东流入河南境,历光山、潢川,东北入于淮,又称小黄河, 民国改光州曰潢川县,以此名。
    四、我的初步判断
    据《中华博物编辑网·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我国有两条潢河。
    南方的潢河距离渤海太远,而北方的潢河邻近渤海,因此,《石头记》“潢海”所含之“潢河”,应是北方之潢河。
    “潢海”即潢河渤海一带,其主要范围在潢河与渤海之间。
    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其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是谭其骧。
    本文讨论的地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全图(一)》范围内。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直隶》上有潢河。潢河源头在清朝锡林郭勒盟盟的经棚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内。
    克什克腾旗的正西方有清朝直隶省口北三厅的铁柱山。
    克什克腾旗的正南方有木兰围场。木兰围场在清朝直隶省的承德府内。木兰围场内有众山(众多的山岭、丘陵)。
    我估计,《石头记》的作者将铁柱山与木兰围场之众山融合而得“铁网山”之名。
    第三节、我思考的出发点
    《石头记》第26回所写冯紫英“打围”,其原型及本事应是贵族子弟随乾隆帝“行围”。
    依据我对《石头记》成书过程的研究,我将讨论的时间范围限为乾隆元年至乾隆四十年。
    乾隆帝行围有四种方式:
    一是到南苑行围。
    二是到蒙古草原行围。
    三是到木兰围场及蒙古草原行围。
    四是到木兰围场行围。
    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皆为“秋狝”。
    乾隆帝“到南苑行围”始于乾隆三年。
    乾隆帝“秋狝”始于乾隆六年。
    第四节、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我国的农历,用的是夏历,实质是月历,又称太阴历。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周转,符合国际通用的公历(太阳历)的周转。
    芒种节,多半或为公历的6月5日,或为公历的6月6日,或为公历的6月7日。
    本文之讨论,将“芒种节的摇摆范围”稍扩大,暂定为公历的6月3日——9日。
    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六日符合“芒种节的摇摆范围”的,有十一个年份:
    1、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5日。
    2、乾隆六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9日。
    3、乾隆九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6日。
    4、乾隆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3日。
    5、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8日。
    6、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5日。
    7、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9日。
    8、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7日。
    9、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3日。
    10、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8日。
    11、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6月4日。
    第五节、南苑没有“铁网山”
    一、南苑范围
    《开心网》2009年12月11日发表《大兴区复建南苑三大行宫》。该文写道:
    曾经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的南海子,即南苑,旧址东起通州区马驹桥,西至大兴区西红门镇,北起丰台区大红门、朝阳区小红门,南至大兴区海子角、南大红门,总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二、整个南苑皆为平原没有山
    整个南苑范围的海拔皆在50米及其以下,皆为平原,没有山。
    三、“南苑行围”皆在“二月、三月”但都没有“二十八日”
    《清史稿》记载乾隆帝到南苑“行围”多次,皆在“二月、三月”,但都没有“二十八日”。
    第六节、我再思考的出发点
    因为南苑没有“铁网山”,所以,可以排除所有的“南苑行围”。
    在《石头记》第26回里,冯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这“三月二十八日”,应是将“南苑行围”的“三月”与“秋狝”的某月“二十八日”糅合而成的。
    “打围”在前——“秋狝”在前,芒种节在后,因此,“秋狝”所在年必然是芒种节所在年的前一年。
    也就是说,“秋狝”所在年与芒种节所在年必须形成时间组合。
    综上所述,在“四月二十六日符合‘芒种节的摇摆范围’”的十一个年份里,可排除乾隆元年、乾隆六年。【乾隆六年始有“秋狝”。】
    剩余的“四月二十六日符合‘芒种节的摇摆范围’”的年份有九个。
    依据这九个年份,排列出九个“前一年”:
    1、乾隆八年。
    2、乾隆十一年。
    3、乾隆十六年。
    4、乾隆十九年。
    5、乾隆二十四年。
    6、乾隆二十七年。
    7、乾隆三十年。
    8、乾隆三十五年。
    9、乾隆三十八年。
    因为乾隆十一年、十九年没有“秋狝”行围,所以,可供讨论的有七个“秋狝”所在年:
    1、乾隆八年。
    2、乾隆十六年。
    3、乾隆二十四年。
    4、乾隆二十七年。
    5、乾隆三十年。
    6、乾隆三十五年。
    7、乾隆三十八年。
    第七节、唯有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与“二十八日”相近
    
    一、七个秋狝年份的行围开始时间
    我将《清史稿》的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1、乾隆八年。“秋七月……癸卯,上行围于永安莽喀。”
    2、乾隆十六年。“秋七月……庚辰,上奉皇太后巡幸木兰,行围。”
    3、乾隆二十四年。“秋七月……癸巳,上奉皇太后幸木兰,行围。”
    4、乾隆二十七年。“秋七月……戊辰,上奉皇太后巡幸木兰。”
    5、乾隆三十年。“八月……己未,上幸木兰行围。”
    6、乾隆三十五年。“秋七月乙巳朔……八月……己亥,上幸木兰。”
    7、乾隆三十八年。“秋七月戊午朔……八月……壬寅,上幸木兰行围。”
    二、唯有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与“二十八日”相近
    在上述“七个秋狝年份的行围开始时间”里,乾隆八年、十六年、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八年的行围开始时间,皆与“二十八日”相隔较远。
    乾隆三十五年“秋七月乙巳朔”,从“乙巳日”到“己亥日”,有54天。
    乾隆三十五年的七月有29天,因此,乾隆三十五年的八月初一是“甲戌日”。
    因此,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是八月二十六日。
    “二十六日”与“二十八日”仅相隔两天。
    因此,唯有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与“二十八日”相近。
    第八节、结论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与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能基本上符合“铁网山打围与芒种节时间组合”。
    文学创作过程,就是将原型、本事糅合的过程。
    “三月二十八日”由两种时间糅合而成。
    “铁网山”由两种山糅合而成。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的“己亥日”,某位跟随乾隆帝行围的贵族子弟,说不定是冯紫英的原型。
    同时,乾隆年间文字狱此伏彼起,《石头记》的写作就必然采用种种隐晦的方法。
    《石头记》的成书时间,貌似清晰,实则疑团很多。
    我今以“铁网山打围与芒种节时间组合”,来推断《石头记》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下旬之后。
    第九节、《<红楼梦>成书时间表》节录
    2011年12月13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上发表了《<红楼梦>成书时间表》。今节录如下:
    四、仍用《石头记》书名阶段
    

(三)脂砚斋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春,永璧(脂砚斋)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将《金陵十二钗》改名为《石头记》。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三月初二日,永璧薨。其抄阅再评,突然中止。
    

程日兴这次根据永璧(脂砚斋)以及“老朽”、石兄等人的意见改稿的过程,随之突然中止。
    乾隆三十七年四月,程日兴独自改稿。
    因为《石头记》前八十回的内容已经基本定型,那么,这次程日兴独自改稿,主要是修改《石头记》后半部的内容。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除夕,“书未成”,程日兴“泪尽而逝”。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春初,绵伦(脂砚斋之子)修改程日兴的《石头记》。
    绵伦定稿的《石头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甲午八月)。
    绵伦定稿的《石头记》,就是《石头记》原本!
    这个《石头记》原本,可称为甲戌己卯庚辰本。
    《石头记》原本共一百六十回,分为上部、下部。
    上部八十回主要写“内忧”,下部八十回主要写“外患”。
    

绵伦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甲午八月)因重病而停笔,不久后去世(当年十一月去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