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细细读》,罗书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全书42万字,定价29.8元。 由我来为罗书华兄的大作《红楼细细读》写读后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之所以说有趣,是因为在此书出版之前与之后,我同罗兄围绕这本书进行过至少两次争论。争论的话题很集中,那就是书名问题。我总觉得《红楼细细读》这个书名过于直白,缺少学术性,让人感觉像是一部通俗读物,而目前《红楼梦》的所谓通俗读物满世界都是,几乎和垃圾成为同义词,因此建议他使用“研究”、“初探”之类的名字。但罗兄坚持认为这个书名挺好,因为它能概括全书,体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我们争论到最激烈的时候,还曾找过两位好友评判,结果每人得到一票,打个平手。自然,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罗兄,因为书是他写的,如何命名,他有决定权,我再反对也没有用。 如今要落笔来写读后感,细细思考我与罗兄之间的争论,觉得还是颇有一些说头的。我觉得我们两人似乎代表了两种阅读《红楼梦》的思路。我的思路相信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就是将《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使用“研究”、“初探”之类的书名。这样的著作用来评职称、评奖之类,自然比“细细读”这样通俗浅白的书名占便宜。至于有没有人来读,那是另外一回事。罗兄则代表着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红楼梦》是一部鲜活、有生命的文学著作,需要用心、投入感情进行欣赏品鉴,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人生启迪,而不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式的冷静分析。因为罗兄是真心喜欢《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对其很有感情。 有趣的是,我和罗兄都在各自的单位为中文系学生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我们分别按照自己的思路为学生开课,而且都已经上过很多次。《红楼细细读》是罗兄上课时使用的讲稿,他带领同学们一回一回地进行细读,据说同学们反映很好。我的讲法起初是讲红学史,想通过介绍著名学者、经典论著及相关研究情况来带领学生进入红学。但发现同学们此前学术积累较少,接收效果不好,这样的课讲给研究生更合适。后来改成专题式讲授,即按照作者家世、生平、成书、版本、思想、艺术等专题进行介绍。几轮下来,感觉同学们接受情况虽好些,但还是不太理想。曾经也想像罗兄这样讲授,但一直没有下决心。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对罗兄的讲法有了更多的认同,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品评《红楼梦》,而不是研究《红楼梦》,他们更需要比较感性的讲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高头讲章。应该说罗兄的讲法更契合大学生的实际,因而也更能为他们接受。我的讲法过于强调学术性,和作品结合不够,注意到面,而忽视了点。看来今后还是应该作些改进才是。当然这种改进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讲法,而是将两者融合起来。 围绕《红楼梦细细读》书名发生的争论也可以看出我们两人对待普及读物态度的差异。先前我对普及还有些兴趣,自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紫大红以来,看法有了很大改变,感觉到大众喜欢热闹,哪怕是胡说八道,只要说得热闹,他们照样欢迎。相反,对严肃的学术研究,他们是没有兴趣的。所以与其花费时间进行学术普及,还不如认真做些学术研究。罗兄对此则并不认同,他也不喜欢百家讲坛上的胡说八道,但并不因此丧失对学术普及的信心,《红楼细细读》的书名大体上也反映了他的这一用心。在当下浮躁、喧闹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学术普及,往往吃力不讨好,还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至少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希望罗兄能坚持下去。 说完书名,再来谈谈该书的内容。该书正是出版之前,我已有幸拜读过其中的几回,对其内容、特点已有所了解。得到赠书之后,又拜读了全书。当然,全书不全,该书只是罗兄《红楼梦》评点的部分内容,日后其全本还将面世。抛开书名不说,其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大体说来,有如下两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罗兄放弃高头讲章式的写法,出之以传统评点的形式,把个人对作品人物、故事的感受用最为直接、灵活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因为表达的是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个性色彩鲜明,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奇思妙语,即使是其中一些带有偏颇的地方,也给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有趣。 罗兄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很少学术论文中常见的陈词滥调,用的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十分富有感染力,甚至有时候不加节制,脱口而出。一般人写文章是不敢如此随意大胆的,唯其随意,才能将个人的见解及风格较为充分、真实地反映出来。和其他同类书籍放在一起,只要翻开看上两眼,马上就能将其区别开。这种罗氏风格,别人是学不来的。 一是十分别致的结构安排。全书将前八十回分成七个大的情节单元。至于为何这样划分,罗兄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每个单元前半部分先就其中的核心话题进行介绍分析,然后再选其中的几回进行点评。这样既有对作品的精细解读,又有整体上的把握。可以使读者对作品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样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对读者帮助更大。 眼下《红楼梦》研究一天热似一天,但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成果除了能评职称、得奖金、获名誉外,对学界研究真正有多少推动,对读者阅读理解作品有多大帮助,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来读《红楼梦》,应该以怎么的态度来对待《红楼梦》,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了。罗书华兄的《红楼细细读》一书也许不够学术化,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也许我们还不认同,甚至难以接受其随意、放肆的语言风格,但它十分鲜明、富有个性的观点及表达方式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而这也许正是罗兄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