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在路桥南官大讲堂关于《红楼梦》答记者詹鹭寒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永良 参加讨论

    问:红学研究具有如此之大、经久不衰的魅力,这是为什么?
    答: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本身。只有作品本身写得好,才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极大的研究兴趣。《红楼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结。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指出:“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他老人家把《红楼梦》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近来有位红学家曾说:“中国五千年物质文明的代表是长城,精神文明的代表是《红楼梦》。”《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一直活在读者的心中,很多故事情节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小说多用白描手法,主观情感多渗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者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甚至从个人的好恶出发,来理解《红楼梦》,这样就容易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作者曾说此书为“假语村言”、“真事隐去”,于是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所以关于《红楼梦》的本事,关于某个人物是否有原型,某个情节是否影射谁,便有很多说法。《红楼梦》的创作与成书尤其特殊和复杂,这也促使人们喜欢对小说的作者、续者、前80回、后40回等进行探究,从而褒贬轩轾,说优道劣。《红楼梦》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只要有读者,就会有论争。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有云:“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红学研究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大略如此。
    问:《红楼梦》作者所在时代的语言和思想环境都与现在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对解读《红楼梦》的影响有多大?
    答:这种差异影响并不是很大。由于《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是一部小说,里面有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写,读者很容易借此而进入小说的艺术境界,所以一般的读者是能够基本上理解和感受《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的。当然想要深入理解《红楼梦》,真正揭示出《红楼梦》的思想蕴含和审美价值,则并非易事,不是大家都能做到的,从这个角度讲,谁也不能说真正读懂了《红楼梦》。过去写过《红楼解梦》的那位曾大言不惭地说过:“我很自信,二百年来只有戚蓼生和我读懂了《红楼梦》,我相信没有人能驳倒我!”于是成为笑柄,流传于今。不能完全读懂《红楼梦》,这里有“语言和思想环境”的因素,但是问题并不是很大。何况自《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历代有很多学者对《红楼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对我们今天的读者理解《红楼梦》还是有启发的。所有希望大家都多读一读一些红学家的著作。
    问:新版《红楼梦》的影视剧正在筹拍,剧组更以选秀这样大众娱乐的方式进行“红楼梦中人”的选拔,这在某种程度上把《红楼梦》变成了一种娱乐。有人说,红学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只是知识分子等研究者的一种小圈子、小范围的娱乐,这两者有本质差别吗?
    答:新版《红楼梦》需不需要拍,该如何拍,人们是可以有不同看法的。以选秀这样的大众娱乐方式来选拔《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的扮演者是否好,答案肯定不会一致。不过我认为时机如果不成熟,不要忙于重拍。重拍《红楼梦》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仅是对《红楼梦》,对所有古典名著的改编都不应该草率,更不应该把重拍古典名著沦为所谓“大众传媒”。我们应该珍视文化遗产,应该尽可能少些功利性,克服浮躁,应该有精品意识,不能留下文化垃圾。07年版《红楼梦》不是尽善尽美的,如彻底抛开后40回,故事的结局用了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观众大多不肯接受等,但这不连续剧影响很大,特别是人物的造型,如欧阳奋强、陈晓旭扮演的贾宝玉、林黛玉已经深深植根于观众的心中,如果用选秀的方式选演员,其实是很难选出合适的演员的。近日一些媒体报道新版《红楼梦》的导演对选出的演员不满意,也说明了问题。
    研究《红楼梦》,有困惑,有苦恼,但也有乐趣,可是这种乐趣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娱乐,真正研究《红楼梦》都不是娱乐;反言之,凡是立足于娱乐的,尽管你也在煞费心机,搜奇猎异,揭秘猜谜,但这都不是对《红楼梦》的真正研究。近几年,倒是有人在重要媒体上娱乐过,也招来为数可观的观众和读者,但这绝对不是真正研究《红楼梦》。
    问:有种观点认为:一部作品一旦成书,就会独立于作者的本意。如果是这样,是否可以说红学研究是独立于《红楼梦》著作本身的?
    答:这种说法不准确,任何作品都不会独立于作者的本意。读者可以从你的视角,用你的观点,凭你的经验来阐释作品,但这绝对不会与作者本意游离。你可以有你的看法,但你的任何看法,都应该从作品中来。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不就讲过“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吗?鲁迅读陶渊明的诗,不就是这样做的吗?这在今天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和足够的重视。研究《红楼梦》也罢,一般阅读《红楼梦》也罢,总是离不开作者的,都在试图理解作者的本意,不然我们研究曹雪芹干什么?甚至包括刘心武不也试图通过对曹雪芹的理解,来“揭秘”《红楼梦》吗?任何文学研究都不可能离开文本。因此说,红学研究是绝对不可能独立于《红楼梦》著作本身的。如果红学研究离开了《红楼梦》本身,那还叫什么“红”学,不成了“哄”学了吗。不过今天有人所标榜的红学,说穿了,也几乎就是在起哄,只有“哄”而没有学了。
    问:对于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红楼,许多红学研究者认为他是“乱解红楼梦”。但是,刘心武借助强势媒体成为了红学方面的话语领袖,对于大部分受众而言,刘心武说的红楼梦会成为他们认为的红楼梦,刘心武也因此成为了受众心中红学研究者的代表,这或多或少会让大众对红学和红学研究者产成误解。作为一名红学研究者,您认为红学研究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方式从小众走向大众?
    答:刘心武讲红楼,有利有弊,但弊远远大于利。这里仅就其弊而言。有学者曾直言不讳地说,是搞“学术”,还是搞“邪术”,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有些过火。但是,《红楼梦》不是“清宫秘史”,《红楼梦》不是“谜语大全”,《红楼梦》不是“密电码”,《红楼梦》不是“八卦图”,《红楼梦》不需要“揭秘”,《红楼梦》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小说。刘心武的“揭秘”,对于一般文化水准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使他们没等看《红楼梦》恐怕就会想小说中人物,谁是哪一派,谁属于太子党,谁是日派,谁是月派,谁属于哪个司令部,随便说的一句话,信手拿起的一个小东西,恐怕都是宫廷斗争的暗号等等,于是一部最优秀的作品,被亵渎了,被糟蹋了。
    红学研究不可能由“小众”走向“大众”,研究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是大众的事情,只要是一种研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莫不如是。一旦研究走向大众了,那也就不是什么研究了,红学研究当然如此。文革期间,不是全民评《水浒》吗?但那绝对不是研究,而是政治斗争。不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一般文化层次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和鉴赏的方式来阅读《红楼梦》,以真正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当今的文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