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一本让春天不再寂静的书——读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启雯 参加讨论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森(1907-1964)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并在当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辩论。由此,“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像许多环保运动的先驱,如梭罗、玛丽·奥斯汀一样,卡森去世之后才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尊敬和关注;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在她生前遭到了众多的“诋毁”,更不要说进入经典的行列了。然而我们很难说卡森是含恨离开的,因为她曾经全身心地爱过这个世界,因为她的努力促使了一系列环保法律的诞生。
    在美国中部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城镇,那里的生物原本生活得很和谐。繁花似锦、果树成林,鸟儿鸣唱,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穿过原野,人们常常到小溪边捕鱼。但是,一片片从天而降的白色粉剂导致了一场瘟疫:植物枯萎了,鸟儿消失了,鱼儿死光了,母鸡孵不出小鸡,新生的猪仔活不了几天,花丛中没有蜜蜂,果树的花得不到及时授粉、没有果实,大人和孩子也得了奇怪的疾病。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春天,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这就是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为我们描绘的一则“明天的寓言”。由于杀虫剂的滥用,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同时,卡森女士还在书中提出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大话题,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技术进步的局限性,并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她那细腻的文笔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
    如同哥白尼“日心说”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世俗的攻击一样,卡森《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初,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那些靠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利益的人首先跳出来,指责卡森是“煽情”和“歇斯底里”,说她“危言耸听”,甚至因为她的性别质疑她的研究结果和能力。虽然阻力重重,但《寂静的春天》就像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唤醒了广大民众, 也得到了一切有良知的科学家和民众的支持。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之时,美国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项,但卡森在她书中所提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惊醒了人们。仅至1962年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非常难得的是,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地被删除。与此同时,《寂静的春天》还成为促使环境保护事业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导火线。由于卡森的努力,一些鸟类不再处于绝迹的边缘,春天不再寂静,数不清的人保住了生命。可以说,卡森成功地将一本论述死亡的书变成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在美国的历史上,《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可以与斯托夫人描绘黑人奴隶生活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相媲美,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美国社会。斯托夫人把人们熟知的、公众舆论的焦点写成小说,起始了废除奴隶制的进程;相反,卡森发出了一个任何人都很难看得见的危险信号——把环境问题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因而,我们说卡森是可以和伽利略、达尔文比肩的人物并不算过分——他们都是在人类文明处于转折路口时点燃了火炬的引路人。
    在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寂静的春天》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追求。实际上,卡森和她的书所质疑的,也不仅是滥用毒药,还有工业化、技术化社会对待自然不负责任的基本态度,她拒绝接受破坏自然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的说法。而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生态换取经济发展,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对寂静春天的思考和探索仍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从文学的审美意义上看,《寂静的春天》也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从书名看便给人以别样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春天”在人们的经验世界里怎么会是寂静的呢?“春天”决不该等于“寂静”,可是,作者却巧妙地营造这种“伤感”基调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思考着未来前行的道路。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森著 吕瑞兰、李长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原载:《北京日报》2008-11-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