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到徐朔方先生的《论<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文[1](p1).收获不小。但该文之第三、四两节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问题作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嘉靖本早于其他各本.其他各本都出于嘉靖本。”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另.徐先生在该文的《附记》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对拙文《黄正南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提出否定的意见。笔者非常感谢徐先生对拙文的重视.但拙见以为.像《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与作者这样复杂的问题.实非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能够作出结论的。笔者曾为此下过一番考校工夫.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版本源流与作者问题进行考证.写了十多篇小文.其中的一部分己在各学术刊物上陆续刊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大量前人乃至今人的有关论著.但越是深入思考越感觉到.旧说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该书最早刻本.其他各本都出于嘉靖本这一说法靠不住。既然徐先生针对拙文又将这个话题引了出来.笔者不妨再略述拙见以就教于徐先生及学界方家。 一 明清两代刊刻的30多个《三国演义》的现存刊本中.以有无人物的论、赞、评.有无周静轩诗及关索故事为标志.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版本系统。有人物的论、赞、评,而无周静轩诗及关索故事者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以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包括满译本、夏振宇刊本、周曰校刊本,郑以祯刊本、素白堂刊本、英雄谱本、李卓吾评本、宝翰楼刊本、钟伯敬评本、遗香堂刊本、李竿翁评本以及毛宗岗评本等,此类版本可统称为“演义本”系统;另一版本系统中基本上没有人物的论、赞、评,而有数十首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属于这一系统的有黄正南刊本、朱鼎臣刊本、叶逢春刊本、双峰堂刊本、种德堂刊本、杨闽斋刊本、汤宾尹校正本、诚德堂刊本、乔山堂刊本、忠正堂刊本、黎光堂刊本、二酉堂刊本、杨美生刊本等。这类刊本因多署名为《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或简称为《全像三国志传》,姑且可统称为“志传本”系统。但以情理度之,《三国演义》最初只能有一个写定本。这些版本虽可分为这样两个系统,从源流上看,也只是流的不同。由于从表面上看,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各本中刊刻时间最早的,它因此被一些专家在未经深入考证的情况下定为罗贯中的原作,并将其视为最早刻本。现在看来,“志传本”系统之各本所依据的祖本要比嘉靖壬午本出现得更早。黄正南刊本就有可能是“志传本”系统的祖本或者接近于该系统最早刊本的一个版本,甚至可以说它是今见《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最早的刻本。而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只能是在黄正南刊本或者接近黄正南刊本的某一版本的基础上,又经过一番整理加工后刊刻的版本。笔者在《黄正南刊本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一文中己对黄正南刊本的情况作了介绍,并出具了一些证据证明它早于嘉靖本而存在,此不赘述。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