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诗魂永萦故土 ——已故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重获土耳其国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晓敏 李玉东 参加讨论

    2009年1月5日,土耳其政府作出决定,废除1951年7月25日关于开除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土耳其国籍的政府决定。这位享誉世界的已故诗人终于在58年后重获土耳其国籍。 不拘传统 拓土语诗坛一代新风
    纳齐姆·希克梅特是土耳其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于1901年11月20日 出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现今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家教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担任过数省省督职务,是萨洛尼卡的最后一任省督,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是外交部官员,曾任土耳其驻汉堡领事和新闻出版署署长;外祖父是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母亲才貌双全,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懂法语,会弹钢琴。开化的家庭环境对希克梅特影响很大。他14岁时就开始作诗。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他朗诵了为海员们所作歌颂英雄主义的诗歌,海军部长听后大受感染,邀他到海军学校上学。1919年他从海军学校毕业后在一艘巡洋舰上担任见习军官,后因患胸膜炎于1920年5月退役。在此期间,他成为土耳其诗坛升起的一颗善写音步诗的新星,1920年在《旗手报》举办的一次诗歌创作赛中,由著名诗人组成的评审组授予他一等奖。
    当伊斯坦布尔处于外国军队占领之下时,希克梅特写过不少反映爱国激情的抵抗诗。1920年底他创作的诗《青年》号召年轻人为解放国家而战。1921年初,他与一些爱国诗人前往安卡拉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期间结识了一些来自德国的土耳其学生,听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令他耳目一新。在安卡拉他和朋友所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撰写号召伊斯坦布尔青年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诗篇。他们的诗作反响之大出乎预料,因此受到过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接见。凯末尔说:“现在一些青年走上写内容空洞的所谓现代诗的歧途,我建议你们写目的明确的诗歌。” 纳齐姆·希克梅特
    不久他奉命到博卢担任教师。为了深造和了解世界,他经人指点于1921年9月前往苏联。1922年至1925年之间,他结识了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并受到他所代表的未来派年青诗人的影响,开始转向自由诗体的创作并使这种创作达到顶峰。1924年,他的第一部诗集《1月28日》在莫斯科发表。希克梅特早期的诗大多抒发个人的感情,后以自由体诗描写社会现实生活。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收在《八百三十五行》(1929)、《1+1=1》(1930)、《已经三个了》(1930)和《沉默的城市》(1931)等诗集中。他的诗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号召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30年代还写了长诗《致塔兰塔·巴布的信》(1935)和政论《德国法西斯主义与种族论》(1936)等,反对法西斯主义。
    希克梅特是土耳其自由诗体的第一位拓耕者。他的作品具有直触社会现实的鲜明思想性、丰富而夸张的意象、感染力强烈的抒情韵律,巧妙融词语、音调、节奏自由变幻和传统音律于一体,在土耳其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获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土耳其国内外一些著名作曲家为其中许多诗谱了曲。 逆风行者 一个永恒的定格
    希克梅特到苏联后辗转前往莫斯科,进入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读政治和经济学。他亲眼见证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受了共产主义,并于1922年加入土耳其共产党。1924年,他回国在《光明杂志》工作。他在许多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作。他的诗句高亢激奋,极富鼓动性,即使不同意其政治观点的人也不得不叹服他的艺术天才。从1925年到1950年,因为参加土耳其共产党和从事进步文学活动,他总共11次遭到起诉并多次被判刑,他在土耳其的生活有大约17年在监狱中度过。
    1950年,土耳其民主党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和法律界的压力颁布了大赦法,希克梅特因此获释,但仍受到跟踪监视和迫害。虽然已经退役并且年近50岁,当局仍要求其服兵役并企图杀害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经罗马尼亚逃亡苏联,1951年定居于莫斯科。土耳其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后,于1951年7月25日作出决定,以“判国罪”为由开除了他的土耳其国籍。
    流亡国外期间,他曾辗转于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法国、古巴和埃及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那里举行会议,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活动,举办各种电视和电台节目。他在国外居住期间写了许多以维护和平为主题的诗歌,更多的作品则是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希克梅特1951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后任常务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1960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主席。
    希克梅特早在苏联学习期间就认识了许多中国革命者,其中包括国际著名诗人萧三。他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许多诗中都提到中国。例如,他在《心绞痛》中写道:“我的心一半在这,而另一半,另一半在中国。在正向黄河开拔的部队中间……”他在1948年写的《我的心不在这里》的诗中写道:“鲜红的血,我的血,同黄河一起混在一起奔流。我的心在中国,在那为正义的制度而战的士兵的队伍中间跳动。”
    1952年9月至10月,他应邀访问中国并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任会议联络委员会副主席。在此期间他写了7首短诗,称赞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1963年6月3日,希克梅特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62岁。他的遗体安葬在莫斯科著名的新圣女公墓,那黑色花岗岩墓碑上刻着他逆风行进的身影。 诗坛巨星 土耳其文学的骄傲
    希克梅特去世后,他的声誉不仅没有随之消失反而日益提高。他的小说《同胞群像》于1966年在土耳其发表。其中描写了从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土耳其社会和政治生活全景,塑造了农民、工人、地主、资本家、政客和文人等众多形象,是土耳其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书在美国出版时被称为“史诗小说”。他写的许多剧本被拍成电影。例如,1979年土耳其同苏联合拍的电影《我的爱,我的忧伤》就是根据他的剧本改编的。
    希克梅特的作品在其祖国曾长期被视为“共产主义宣传”遭受封杀。2000年,在他百年诞辰前夕才终于出现解冻迹象。前总统德米雷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引用了他的诗句;50万土耳其人签名请愿要求恢复他的国籍;2001年在英国举办了纪念性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2年为“希克梅特年”;近年来土耳其国内各地一些组织为他举办过各种纪念性活动。今年1月5日,土耳其政府终于作出了恢复希克梅特国籍的决定。土耳其总统居尔和总理埃尔多安都签字批准了这项决定。
    土耳其许多知识分子都谈到,现政府废除58年前的决定已是大势所趋。首先,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治领导人,都不时有人引用和朗诵希克梅特的诗句,可见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另外,随着冷战的结束,关于“对土耳其的威胁”的看法已发生变化。再者,作为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土耳其必须改善其人权状况,允许不同政见者存在并发表意见。恢复希克梅特的国籍,可以认为是土耳其为加入欧盟所做的一种姿态。
    当然,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不同政治观点和看法。据土耳其《国民报》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对于政府的决定,接受调查者中46.4%的人认为恢复希克梅特国籍非常正确,20.5%的人认为错误,33.1%的人不置可否。但希克梅特在诗坛的特有地位,则是连他的批评者和敌人都难以否认的。他的创作给土耳其诗坛带来根本性转变,是诗体上的一次大的革命。1929年《八百三十五行》诗作发表时有人将之比作土耳其诗坛上爆响的一颗炸弹。甚至有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自由体把诗歌由单奏曲变成了丰富的交响曲。一些左派组织称他为“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的伟大诗人”,有人称他为爱国诗人,有人认为他对社会充满人文关怀,也有人喜欢他的爱情诗。他的诗魂永远萦绕在故土。
    原载:光明日报2009-02-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