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Adonis),本名阿里·艾哈迈德·萨义德(Ali Ahmad said),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阿多尼斯自幼喜爱文学。1954年服兵役,因参加左派政党而入狱一年。1956年阿多尼斯携妻子移居黎巴嫩,成了黎巴嫩公民。1986年阿多尼斯移居巴黎。 阿多尼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爱与美之女神阿芙罗狄蒂爱恋的那位美少年。这里,阿多尼斯已出版十几部诗集,并有文学论著多部。作为当代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诗人,阿多尼斯堪称阿拉伯现代诗歌运动的旗手。他在西方文坛也享有盛名,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阿多尼斯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诗人,“因为他只有一个国度:自由”。然而,在叙利亚或黎巴嫩,他都没能赢得“自由”。幸亏没人能剥夺他与生俱来的母语。他相信,“我真正的祖国,是阿拉伯语”。 “流亡”,阿多尼斯对这个词可谓敏感!他自己就被称作“流亡诗人”。但阿多尼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称谓背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刚从这边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势力铁钳下逃离,又被那边的意识形态揽入怀抱中,但诗人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诗的迎接”。怎么办?阿多尼斯远比那些甘心于落入圈套的“流亡诗人”们勇敢和智慧:“我不站在任何简单化的一边,我两边都反对。” 1992年,阿多尼斯对“何为诗人”写下过一段精辟阐述:“做一个诗人,意味着我已经在写作,也意味着我什么都没写。诗歌是这样一种行动:开始或结束,它真的是对开始的承诺,对永恒的开始的承诺。” 在西方影响和阿拉伯传统之间,阿多尼斯架起了一座桥梁。不过他宁愿无视东西方之间的差异:“西方也就是东方的另一个名字。”确实,就诗而言,西方诗人和东方诗人面对的困难是一样的:语言的创造力!因为“除了语言本身,诗歌看不到别的东西”,因为诗人“只能在诗里获得解放”。 原载:《文艺报》2009-03-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