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关注美国文学中非洲族裔的身份认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树福 参加讨论

    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和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美国非裔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中国等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民族主义思潮的此起彼伏和少数族裔的同化急流与自我评价,民族认同、身份焦虑、文化认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全球性问题,一如美国学者杰肯斯所言:“身份/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致的主题,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衰退。”认同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和族群的自我评价与接纳,也关涉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想象与定位。认同的建立或存在,使个体或集体、民族或国家有可资支撑的本体支点;认同的缺失或混乱,使个体或共同体在社会中有可能无所依附,影响并危及正常生活。认同也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身份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行定位,确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形象和角色。此外,人们还有对他者身份进行了解和分类的必要:人们首先要认清对方的身份,要对对方的所属群体和个人特征有大概识别,才能顺利进行互动交往。此次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举行的。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书记、《外国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兴起进行了谱系考察,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研究角度对以托妮·莫里森、兰斯顿·休斯等为代表的非裔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析解读。美国迪拉德大学教授杰瑞·沃德从文学史建构和书写的角度,就美国非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展开论述。他认为文学史建构应该改变人为性的操控和宰制,改变对非裔文学的故意漠视和意识形态改造,致力于书写非裔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学成就。佐治亚大学教授瓦莱丽·巴布就后种族时代的美国非裔作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伴随后现代主义的变形、后殖民主义的衰微和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美国非裔作家更注重身份文化内涵和族群认同问题,形成非裔文学的复兴和黑人艺术的繁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赫尔曼·比弗斯以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埃利逊为考察对象,从身份认同角度入手分析了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的身份冲突表现与身体政治问题。马萨诸塞大学的史蒂文·特雷西以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曲》为考察中心,分析其作品中的蓝调音乐、黑人爵士乐和通俗音乐与非裔族群和身份确认之间的多重关系。郑建青分析了理查德·赖特的俳句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和佛教禅宗之间的多样承继关系。四川大学教授程锡麟、华中师大教授罗良功等中国学者也分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此次学术会议是中国鲜有的一次以“美国非裔文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出一批重要学术专著和学者,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在研究成果上,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成果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尚缺乏有影响力的专著;在对象上,研究对象不均衡不全面,过于集中于莫里森、休斯等知名作家;在研究时段上,过于重视后期美国非裔文学,忽视早期文学。此外,与大量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成果相比,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还有大量的空白和薄弱的地方。这对我国当下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