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小人鱼》和《丑小鸭》的隐喻互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任继敏 参加讨论

    《小人鱼》是安徒生最重要的童话之一,其故事情节家喻户晓:一个在大海深处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300年的小美人鱼因为渴慕人世生活、人间爱情和人类灵魂而忍受了巨大痛苦,用话语权作交换条件让巫婆将鱼尾切割成人腿后来到人间追寻理想,但是,因为话语权的丧失,她无法言说自己对王子的爱情,最后的结局是因不忍心伤害心上人,小美人鱼放弃了可以还原为人鱼的机会而化成了泡沫——她失败了。
    在中国,这个故事因为暗合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经典教义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社会对牺牲精神的提倡而被大加赞赏。对它的意蕴通常解读为:对人类的赞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崇高牺牲精神的讴歌。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如叶君健先生在其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序言中所说:“‘海的女儿’对高级生命的追求,她的坚强毅力和牺牲精神,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心。”从故事的浅层话语来看,这种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理解到这个层次并未把《小人鱼》的意蕴挖掘完毕,或者说存在着对其深层意蕴误读的现象。尤其把它与真正歌颂执着追求理想的代表作《丑小鸭》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时,小人鱼的“坚强毅力和牺牲精神”,除了“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尤其是儿童,不要迷失自己去追求超越自己本质之外的理想:如果你是天鹅,出生在鸭场里也没有关系,只要持之以恒、不懈追求,你确实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而如果你是一条鱼,哪怕是很特别、很灵异的“小人鱼”,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最终都变不成“小鱼人”。
    为了证明笔者观点,本文通过对与《小人鱼》有互文关系的《丑小鸭》的对比来进行分析讨论。
    一、《丑小鸭》与《小人鱼》的互文性
    “文学的写就伴随着它对自己现今和以往的回忆。它摸索并表达这些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这种工作造就了互文。”[1]互文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其《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她说:“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3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1]3互文理论为文学批评分析所有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坐标体系: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后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具体到安徒生的童话,用互文理论来考察,他的童话与所有童话(他之前的和他之后的)都具有互文关系,他的童话镶嵌在所有童话之中,是童话体系中的重要链条,即他的童话既吸收之前所有童话的营养又成为他之后童话的转化对象;而他自己的作品之间更具有互文性,每个独立的作品都与其他作品相互联系、共同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丑小鸭》和《小人鱼》作为安徒生的童话,互文关系显然存在,而二者在题材、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更有显然的互文关系。
    互文性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或者说文学批评手段,不仅从形式上研究文本,还研究写作主体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以及文学批评和文化视野等相关问题。鉴于本文主要针对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和《小人鱼》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更多地着眼于文本层面,所以在此只对《丑小鸭》和《小人鱼》的互文性做文本层面的分析。
    在文本层面,“互文性”强调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的、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以理解这个文本。”[1]36所以,用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找寻具体文本间的踪迹,操作的第一步就是考察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文本的语词、修辞、题材、文体等都是文本间踪迹的表现,也正是在对文本的这些细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互文批评可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丑小鸭》和《小人鱼》都属于安徒生的早期童话,它们是被公认的、安徒生最具影响力的童话双璧,表现的主题都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且就外在形式而言,都采取了典型的童话叙述方式,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拟人体童话,在幻想的空间、模糊的时间里展开离奇的故事情节;语言浪漫而诗意。
    就题材来看,《丑小鸭》写一只天鹅蛋错误地落在鸭子窝里被孵出来后,因为在鸭群里显得个子太大不被接纳而变成丑小鸭,历经磨难最后终于蜕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小人鱼》写一条美丽的人鱼为了追求人类灵魂历经磨难最后却化作泡沫不得不失败的故事。
    从故事结构来看,《丑小鸭》和《小人鱼》都遵循着童话一波三折的情节模式。丑小鸭和小人鱼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都充满曲折。而就二者的奋斗过程来看,丑小鸭其实盲目得多,开始它并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直到变成天鹅之前的一刻,它从来不敢奢望自己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它只是听从内心对水的本能渴望而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追求之路;而小人鱼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比丑小鸭大得多。在中间部分小人鱼看起来比丑小鸭幸运得多,她曾经一度很接近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王子去看望邻国公主之前对她表白到:“如果我要选择新娘的话,那么我就要先选你——我亲爱的、有一双能讲话的眼睛的哑巴孤女。”但是,小人鱼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丑小鸭取得了成功。
    一悲一喜的结局使这两个在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的童话有了各自存在的理由。“文学总是将意义置于形式或主题之上,重复使用形式或主题也就是对形式和主题重新定义。”[1]114《小人鱼》与《丑小鸭》有着共同的表层话语,但结局截然不同,实际上是《小人鱼》重复使用《丑小鸭》的形式,但它的主题被重新定义过了,它不仅是在歌颂小人鱼执着追求理想的大无畏精神,其隐喻一定比《丑小鸭》深刻内敛,而且有所不同。因为任何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都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意识,写什么、怎样写,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甚至道德评价。对丑小鸭和小人鱼截然不同的命运安排一定分别寄托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作者在讴歌对理想执着不懈的追求精神时,一定也通过小人鱼的悲剧隐含了某种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不然,“既生瑜,何生亮”,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已经够鼓舞人心了,何必还要小人鱼那令人唏嘘的结局来否定这样的成功之路?
    那么,是否《丑小鸭》的喜剧从对立面证明了《小人鱼》的悲剧不可避免,而《小人鱼》的悲剧也证明了《丑小鸭》喜剧的合理性呢?
    二、《丑小鸭》和《小人鱼》的隐喻互证
    有人说:“童话之所以为儿童喜爱,是因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与神话一样,童话讲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善与恶、穷与富、强与弱、罪与罚……童话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寻生活的意义……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们远比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2]
    确实,童话常常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有宝贵经验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儿童,并教给儿童对待自己、对待世界和对付邪恶行为的办法。儿童在听故事时会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教益,并将其深埋在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情景时,这些教益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自动促进儿童做出反应,进而还可能是儿童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重要前提。比如,弗洛姆认为《小红帽》这个童话里“孩子的红帽”作为故事的重要部分并且成为故事的名称不是偶然的。红帽代表成熟女性的颜色:经血标志着她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弗洛姆说,了解这了一象征,其它的象征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一个13岁的女孩不可能再读这篇童话了,但她懂得遇到狼时会发生什么事。事情发生在老祖母的房子里,狼躺在床上催促小红帽走得更近些。无可否认,这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聪明地掩饰起来的诱骗场景。[2]301
    一个法文版的《小红帽》结尾处还有这样的教训: 
    小女孩,这仿佛告诉你: 
    不要半途停下脚步, 
    永远不要信赖陌生朋友; 
    没有人知道结局会如何。 
    因为你长得漂亮,所以要有智慧; 
    野狼可能用各种伪装,潜伏在你的周围, 
    它们可能变得英俊、和蔼, 
    愉悦或迷人——当心!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最甜的舌头可能往往带着最锐利的牙齿! 
    野狼:诱拐女人的男人[3]
    浅显到适合幼儿听赏的《小红帽》却有着如此明显的性暗示和性教育,这是中国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当然,“暗示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作者和读者之间需要有一种默契方可看出暗示所在。暗示比其他互文手法更依赖阅读效果:正如它可能不被读出一样,它亦可能被无中生有。”[1]39对于一向羞于公开谈“性”且在性教育上趋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不注意《小红帽》的性暗示也是正常的。
    同理,生活在19世纪丹麦的安徒生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理想追求,中国读者与他的默契不可能天衣无缝,对他童话的隐喻解读不完全或者误读都有可能。安徒生说:“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4]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安徒生的童话具有多重意蕴,奇妙的故事下所覆盖的隐喻常常意味深长,需要读者具有丰富的阅读智慧和人生阅历才能慢慢领会直至完全解读,有时需要与其他类似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完全挖掘出作品的深刻意蕴。中国读者对《小人鱼》的阅读就是这样。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要求,不论欣赏什么文学作品,都会从自己时代的审美需要以及道德标准出发对作品进行开掘,找寻对社会有益的教义进行宣传。安徒生的童话从上世纪初叶开始传入中国直到上世纪末,近百年间虽然朝代几经更迭,但主流社会对个体人格一直都特别注重牺牲精神的培养,解放后尤甚。王二小、董存瑞、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无不是塑造给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小人鱼的牺牲精神暗合了这种时代要求,于是被挖掘出来成为《小人鱼》的“显在”精神而普遍流传,似乎成为《小人鱼》的唯一“隐喻”。当然,如果单纯地读《小人鱼》,确实很容易被小人鱼的执着追求和牺牲精神感动,而忽略其更深的寓意。但是,如果拿它与同题材的《丑小鸭》比较就会发现,安徒生并不仅仅只是歌颂小人鱼的执着追求和牺牲精神,他其实还告之读者以更为深刻的人生道理。
    (一)丑小鸭成功于遵从本性、顺其自然
    《丑小鸭》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童话,结尾那句“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你出生在鸭场也没有关系”既是对“丑小鸭”坎坷一生的概括,也是作者历尽艰难、终于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的酣畅表露。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警醒:“你是一只天鹅蛋”,所以“你出生在鸭场”没有关系;反之,如果你不是一只天鹅蛋,你是一只真正的鸭子,你却要追求成为一只天鹅,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答案也许就在《小人鱼》的结局中。
    “丑小鸭”对天鹅的羡慕更多地源自于它的本能。故事中写道,当它逃难被老妇人收留后,因为不会生蛋,也不会呜噜呜噜叫而受到自以为是的母鸡和猫刁难时,“小鸭子蹲在犄角里,情绪很低。于是它想起了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它涌起一阵奇异的渴望,很想到水里去漂游。最后它实在忍不住了,它必须对母鸡讲自己的想法。”在此,作者刻意强调丑小鸭来自本能的“奇异渴望”,突出它的“天鹅”性。后来当它看见“天鹅”时,情不自禁地想:“我要飞过去,飞到那些仪态高贵的鸟跟前去,要是我敢接近它们,它们会把我啄死,因为我长得这么丑。不过横竖都是一个样!宁可让它们啄死也比挨鸭子啄、母鸡叼、鸡场女工踢、比冬天受苦好些!”作者在此尽情地渲染了丑小鸭与小人鱼一样的、超乎寻常的渴望,“于是它飞到水里,游向那些美丽的天鹅……”有趣的是,丑小鸭的身体里虽然骚动着天鹅的本性,渴望在水里游玩、展翅高飞,但开始时它是非常愿意做一只鸭子的。
    他不知道这种鸟叫什么,不知道他们飞向何方,可是他,从来没有喜欢过别的东西的他,却非常喜欢他们。他一点也不嫉妒他们,他怎么能想象自己也这么漂亮呢,只要鸭子能容忍他在他们中间,他就高兴了;——可怜的丑家伙!
    这里既有受尽欺凌和磨难的丑小鸭对美丽、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又有天鹅与生俱来的对自己族类的亲近与认同。但是它的最低要求只不过是能得到鸭子的容忍好让它可以生活在其中。它以为自己就是一只鸭子——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这与小人鱼对自己鱼类的身份非常排斥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小人鱼失败于异化自己,超越本质
    小人鱼拥有海底的美丽世界,她却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一个从人类那里沉没下来的大理石雕像和祖母讲的那些关于人类的虚无飘渺的故事上。
    安徒生精心地描绘了海底独异的美丽以及小人鱼和她的家人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与其所描写的丑小鸭到处受到排挤和欺压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优裕的生存状态却让小人鱼感到悲哀,她希望“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老祖母清醒地提醒她“我们这儿的生活要幸福美满得多”,可小人鱼执迷不悟。小人鱼不仅为自己没有人类的灵魂悲哀,还开始为自己没有人类的“两根呆笨的支柱”(即人的腿)而悲哀,从灵魂到身体的自我否定使小人鱼走上了一条异化自己的艰难道路。
    其中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女巫剥夺了小人鱼的话语权。这个比喻意味深长。丑小鸭在变成天鹅之前也被剥夺了话语权,它逃难到小屋与母鸡和猫为伍时曾经说出自己内心想去游泳的渴望,却被母鸡和猫很好笑地抢白了一番。母鸡问它“会生蛋吗?”它说不会,母鸡抢白道:“好啦,那就闭上你的嘴吧!”猫问它:“你会不会把背拱起来,会唔唔噜噜吗?会发火花吗?”它当然不会,猫警告它道:“好啦,那么在和明白事理的人谈话时,你就不要发表什么意见!”
    不在自己的同类里,就没有话语权,而没有话语权,沟通和交流就不可能,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不太可能。所以,丑小鸭执着地听从本能的召唤,毅然走向水里,回到它原本孤独而困难的生活境地,反而因此经受住严寒的磨砺,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而小人鱼失去话语权更可怕,同时也更致命,因为她追求的是爱情,爱情尤其需要表白,而人不人、鱼不鱼的她无法言语!她一旦失败,就连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都不可能了。小人鱼异化自己决定了她终究两处不讨好的失败命运。
    这不禁让人深思:小人鱼对理想的追求与付出远远超过丑小鸭,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令人唏嘘且无法确定的结局给善良、勇敢的小人鱼?丑小鸭的成功和小人鱼的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决定因素是什么?如果都是在歌颂为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那同样的主题下,作者为何安排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它要警示读者什么?
    三、《丑小鸭》和《小人鱼》的隐喻警示
    《小人鱼》的结尾说: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小人鱼发现空中飘着很多轻飘的形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她觉得自己也获得了轻飘的形体,渐渐地从泡沫中升起来。空中飘着的无数精灵告诉她:
    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来了。通过你的善良工作,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作者给予了小人鱼高度的评价,似乎也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希望。接下来,“小人鱼向上帝举起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泪。”小人鱼作为鱼类是没有眼泪的,她牺牲自己后感到要流出眼泪,这说明她的善良已经开始赢得人类的部分特征了。但要得到不朽的灵魂还是不容易。篇末作者又这样安排:在以后的三百年里,如果她能找到一个给父母带来快乐的好孩子或者对着孩子幸福地微笑,上帝会缩短考验她的时间,反之如果看到一个顽皮和恶劣的孩子不得不哭出来的时候,每一滴眼泪就会使考验的日子多加一天。有了人的情感可以流泪后,小人鱼却不能轻易流泪,否则惩罚会加重。而要孩子不顽劣,又是何其不易?
    如果说作者写作这个童话的目的是要赞扬小人鱼对人类的赞美和崇高的牺牲精神,那他为何要安排这个结尾?这在叙述逻辑上有说不通的地方。对理想不懈追求的除了小人鱼之外,还有天空中飞着的无数精灵。她们也和小人鱼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可是最终都失败了!由此可以看出,小人鱼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她交出了话语权,更不是因为被她救起的王子醒来时正好没有看见她这个情节错位导致的。她和天空中飞着的所有精灵一样注定要失败。
    《小人鱼》警示人们:超越自己的生命本质去追求异类的生命状态,过程会非常痛苦而漫长。从叙事表面来看,《小人鱼》确实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的执着追求的同情,但在深层寓意上,却悄悄地颠覆或者说消解了表层叙事留给读者的印象。它通过对悲剧以及导致这种悲剧的意识和行为的描写,在小人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背后,揭示了“异化生命”迷失自己所带来的更大的悲剧。
    安徒生以独特的幻想方式批判了人类社会的种种扭曲给人带来的痛苦,探求着真正充满人性、健康而美好的生活,希望人们设定理想目标时尊重生命的本质,顺应自然。在今天物质文明迅速发展导致人类心灵极度异化、很多儿童乃至青年在各式各样的“造星运动”中迷失自己的现实背景下,引导儿童从小正确看待自己、悦纳自己非常重要。因此,重新挖掘《小人鱼》的深层意蕴、纠正以往对其隐喻解读不完全而导致的误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齐童巍.对童话幻想的现实性的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1): 24-27.
    [4]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M].叶君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
    原载:《昆明学院学报》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