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诸葛亮斩马谡”别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月亮 参加讨论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记得上中学时读这个故事,也是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铁面感动不已,随着时间的留转,读史的深入,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诸葛亮为何重用马谡守街亭?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妄自揣摩诸葛亮的心理,大致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有此三点,诸葛亮也就在其几乎完美的用人选人佳话中留下重重的一大败笔,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他就摆脱不了个人好恶,感情的羁绊。指出这一点,也丝毫无损诸葛亮的形象,这本来就是历史的事。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多见者博,多闻者知。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 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养、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甚至搞以线选人,凭圈用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对此,2500年前的孟子就指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强调对大家的议论、意见要审察。因为对一些人才来说,或白石似玉,奸佞似贤,或巧于以粉敷面,以脂涂唇,或嘴含蜜糖,饰口利辞,实假而似真,质非而形似,很会迷惑人。因此对人才的选择上,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考察结论。
    清人顾嗣协有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具体到每一个人才,都有其长,也有其短,作为用人的人,关键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这方面,春秋时的郑国相国子产就能做到择能而传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就把大政方针交其使断之;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就让其去干外交,发挥善于辞令的本领;子大叔严谨不疏,就专派他抓具体落实工作。正由于用人取其长避其短,郑国才能鲜有败事。马谡长于参谋,而诸葛亮却要其做独当一面的主将,街亭失守也就不可避免了。
    创下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曾不无感慨地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揆古知今,殷鉴不远。今天,反思诸葛亮用马谡失街亭的教训,对于我们察人选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少交学费,少走弯路,不亦有益乎?!
    作者单位:中共泉山区委党校。
    原载:《淮海文汇》2008年第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