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这个陈旧的哲学概念,是指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以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对于今天存在的各种社会及文学现象,我们在用最先进的哲学观点去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用二律背反的方法去观照它,从而对其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一代“武圣”关公,其性格特性中便存在着可以用二律背反来证明的矛盾命题。 关羽是三国中最忠义之人;关羽是三国中最不忠义之人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其中“义”被人们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古代的中国人习惯用道德的眼光看自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小说戏剧中大多以忠奸论英雄。“忠”的本义是忠诚,竭力尽心。“义”本作“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因此有了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从汉代开始,封建社会已成熟,董仲舒帮助汉统治阶级将忠义思想加以改造,他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标准,以仁义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他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正是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正是出于“义”的要求,在家乡河东解州常平杀了欺侮民女的县尹而出逃,当年走涿郡时正值刘备在乡里纠集徒众,得关羽、张飞“为之御侮”,三人从此“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从此桃园结义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忠义”之举气贯长虹。《三国演义》中毛宗岗评道:“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1)P2鲁迅曾评价为:“诸葛亮是智绝,关羽是义绝,曹操是奸绝。” 其实,关羽的忠义是与其勇紧密相连的。忠义是内涵,勇猛、神武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对此三国中有诸多精彩的描写:温酒斩华雄的英雄气概,光照千秋;斩颜良、诛文丑的赫赫战功,超群绝伦;刮骨疗毒的刚毅精神,令人钦敬;千里送嫂的道德风范,传为美谈;华容道义释曹操,知恩图报;更有那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胆略过人;千里走单骑,忠肝义胆;麦城死节,心如铁石。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几乎同“义”等同。如在第二十五回《屯士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与曹操的“约法三章”,“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2)P230可谓是“上马金,下马银”但关公始终不逾其志,一心追随刘备,以致在曹操送与其赤兔马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3)P232 以上种种,无不表明关公是忠义之人,是“义”的化身。但如果从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关公并非是一个忠义之士,而是一个因小义而损大忠之人。 首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东汉后期,政治极端黑暗和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军阀长期混战,社会经济秩序衰败,人民生活灾难深重,繁盛的中原地区竟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荒凉景象。于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行其称霸天下的野心。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以“共扶汉室”为名也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既然以“共扶汉室”、“除奸贼”为名,那就应名副其实,就要像精忠报国的岳飞那样,即使手握兵权也应“唯天子马首是瞻”。最多是臣子,而不能像刘备那样自己称帝,而关羽充当了这场斗争中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归根到底,应为大大的不忠,成为“名为扶汉”,“实为除汉”的牺牲品。 其次,关羽“乃解良一武夫”出身,这种出身必然有其本阶级的局限性,目光短浅,而且有其自身阶级的忠义观。认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就往往因其“小义”而损其“大忠”。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这样写道: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曹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时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愈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起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4)P497面对眼前的敌人,关羽“以私废公”,终于放虎归山。成全了自己的“小义”而损害了“大忠”。成为关羽在“义”这一方面的典型环境下的无可挽回的缺陷。为了义气,置国家和政治集团的利益于不顾,置军令状也不顾,正是关羽性格上的最大弱点。放跑了曹操,意味着对刘备的背叛。 关羽是非常高傲的人物,关羽是十分自卑的人物 陈寿曾在其《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指出,“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陈寿指出其“刚而自矜”、“心高气傲”的缺点,有相应事例说明:一是诸葛亮高待马超,关羽不服,传书曰:“吾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之高低,”而当诸葛亮回书:“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儿;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几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其难于容人且自我张大可见一斑。二是孙权派诸葛瑾来求亲,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三是他与黄忠大战不分胜负,后被封为五虎上将,他勃然大怒:“大丈夫终与老兵同列!”显得狂妄自大心胸狭窄。 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蔑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比他强的人,而不会瞧不起不如他的人,即傲上不欺下。所以当年他对曹操夸奖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恰恰说明了他心里认为张飞不如他自己。再有,当他得知张飞、马超挑灯夜战,不分胜负的消息,非要与马超比武也说明他自认为比张飞厉害。 洪迈的《容斋随笔》中也批评他的居功自傲:“自古威明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败曹仁,擒于禁,甚至曹操都讨论过迁都以避其锋锐,及大胜之后继之以大败。“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 关的言行举止中无不折射出他的傲气,但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其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6)P59“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某一点上,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都一定在矛盾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产生某些摇摆性。”(5)P67自傲与自卑便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自傲时表现着自卑,自傲到了极点必然“摇摆”成了自卑。关羽同张飞、刘备一样,出身低微,关曾对诸葛谨说:“吾是解良一武夫。”所不同的是,刘备因自卑而谦恭,关张因自卑而桀骜不驯。即如《孙子兵法·计篇》中云:“卑而骄之。” 早年的关羽,虽心高气傲但并不固执,喜读《春秋》,人前礼貌颇有几分儒气,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写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7)P2较之张飞,关羽要沉稳得多,张飞一冲动,往往是关羽加以制止。刘备一没主意,也常常由关羽作出冷静的分析。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关羽并无甚权势,最多只能说是武功盖世的“一介武夫”,而在当时讲究门第等级的汉末,他还不算真正的翻身,因而还是由“谦恭、慎微”来表现其自卑心理。可是到了后来尤其是执掌荆州帅印之后,名高权重,关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天下英雄,闻吾之名,尽皆缩颈而奔。”昔时压抑在心的郁闷,一吐而散,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之时,因而要将其权势发挥到极致,以掩饰、冲淡甚至消散其“武夫”出身的自卑。此举颇像“穷人乍富”的“暴发户”。他因为狂妄而刚愎自用,为人傲慢动辄“大怒”。处理问题极为轻率,方寸全失;单刀赴会,辱骂孙权,杖责靡芳,痛打傅士仁,斗气战庞德。在驱逐诸葛瑾时甚至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一“武夫”出身的“女子”,竟比“累世公侯”“一代帝王”之后的“男子”还要高贵,其压抑太久的自卑心理的猛然病态勃发,可见一斑。最终其自傲心理走向了极端,成为其根源——自卑心态的最终表现形式。 关羽武艺超群绝伦,胆识过人;关羽武艺并非最高,有胆无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关公,除了其忠肝义胆外,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神武勇猛,有胆有识,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武圣人”,与“文圣”孔子相并称。 其神武勇猛不必多加赘述,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 陈寿在其撰写的《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评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主要表现在:杀颜良,刺文丑,武功绝伦;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敌;杀庞德,擒于禁,英勇善战;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 而关羽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其胆识过人也有例为证:单刀赴会,胆略过人;刮骨疗毒,豪气冲天。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梓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更体现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可仔细一分析,关公并非武艺最高之人,蜀汉集团的五虎上将,虽将关羽位列首位,其实与其他四位黄忠、张飞、马超、赵云交手不一定能取胜。《黄汉升义释关云长》中可体现出来:黄忠与他不分胜负,大战几天根本没讨什么便宜,可关羽还故作姿态压人一头。关羽大战庞德时,与关平轮战,而且还中了庞德一箭,只是由于曹营主将于禁嫉贤妒能,鸣金收兵,才救了关羽。 最能体现关羽武艺并不精纯之处的是三英战吕布: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边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般厮杀。(8)P45 而且关羽并非真正的胆识过人,而是有胆而无识,并且大部分由于其自傲作祟:在其执掌荆州帅印之后,名高权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因而处理问题极为轻率方寸全失:置荆州的存亡而不顾,主帅一人单刀赴会;辱骂孙权,破坏联姻大计;斗气战庞德,险些丧命;最终不听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计而败走麦城,断送了荆州。如在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中,年轻的儒将陆逊开导畏敌装病的吕蒙时说:“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着惟将军耳。将军乘次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9)P689果然孙权以“未有远名”、不为关羽所忌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吕蒙守卫陆口。陆逊卑辞厚礼颂美关羽,公笑对吴使狂言:“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其实,真正见识短浅的正是关羽自己!而从杀庞德擒于禁的大胜继之以大败。正是他的自傲、目光短浅和无大局观,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 应该说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但最终却落得个沙场绝命的悲剧结局。这一方面是由《三国演义》整部书的叙事结构和作者的叙述视角所决定的。作者罗贯中一心维护正统的汉氏家族,认定刘备的蜀汉集团是皇亲国戚、汉氏正统,理应统一天下,但他又不能背离社会和历史现实。于是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时间和空间上,或夸张、或渲染、或虚幻蜀汉集团的将领,而关羽正是他极力描绘和渲染的人物之一,则其结局也就更加轰轰烈烈,悲剧意味也就更浓。 另一方面,则是由关羽本身的性格缺陷造成其行动上的过失而形成的悲剧。关羽正是在这种“忠义”与“不忠义”,“自傲”与“自卑”,“武功强与不强”,“有无远见卓识”的矛盾中痛苦挣扎,当这些多重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时,走向毁灭也就成为了必然。也正是因为关羽形象中存在的二律背反性,而让关羽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塑造更加血肉丰满,更加真实生动。由平面的人物描摹而转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人物观照,由单一的正面歌颂而转向多视角的细腻剖析,从而让关羽的形象塑造、性格刻画更具有咀嚼不尽的审美意蕴,让其在文学史中、在文学典型人物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了不可或缺的美学功能。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三国演义》中不只是关羽在矛盾的痛苦中挣扎,其实像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也都面临同样的窘境。曹操的“大奸”与表面的“大忠”的矛盾,刘备“忠”与“义”的矛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无不使他们一步步走向灭亡。也反映出当时作者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及宿命论的观点。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正史。 参考文献: (1)(7)罗贯中.三国演义上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2)罗贯中.三国演义上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3)(4)罗贯中.三国演义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5)(6)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8)(9)罗贯中.三国演义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冬青(1982—),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方奕(1983—),女,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原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